缩略图

马克思主义的生产力理论在中国的创新发展

作者

陈晓

湖北大学 湖北省武汉市 430000

一、生产力理论的主要内容

(一)马克思、恩格斯生产力理论的主要内容

马克思、恩格斯从唯物史观的视角揭示了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础,生产力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它与生产关系的矛盾构成了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首先,吃穿住行是人类最基本的物质需求。马克思、恩格斯都认为,物质资料是人们从事各类活动的前提和基础,物质资料在人类历史发展进程中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人类“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生产满足这些需要的资料,即生产物质生活本身”[1],其次,生产力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纵观人类社会发展历史,每一次社会变革都是以生产力变革为基础的,因为生产力的发展必然要求生产关系的调整,“那时社会革命的时代就到来了”[2]。最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马克思、恩格斯在深刻分析资本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后认为,促进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根本方式是消灭私有制、解放劳动者,然后要实行生产资料公有制、建设社会主义社会。

(二)列宁、斯大林生产力理论的主要内容

列宁继承了马克思、恩格斯的生产力理论,他提出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社会的首要任务,并对如何解放和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提出了自己的观点。首先,列宁继承了生产力的高度发达是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的科学社会主义观点。他认为 :“无产阶级取得国家政权以后,它的最主要最根本的需要就是增加产品数量,大大提高社会生产力。”[3]

斯大林同样认为社会主义发展生产力非常重要,通过调整生产关系可以实现促进生产力发展的目标。斯大林认为,新生产关系是“一种主要的和有决定性的力量,正是它决定生产力进一步的而且是强大的发展”[4]。另外,斯大林高度重视发展重工业,并将其作为发展生产力的中心任务。在斯大林的生产力理论影响下,苏联的工业特别是重工业得到迅速发展,马克思、恩格斯的生产力理论在实践中得到了验证。

二、建国后毛泽东对生产力理论的发展

(一)走中国工业化道路发展生产力

工业的发展水平是生产力发展水平的最主要的标志。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走中国自己的工业化道路,这是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为将中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强国而矢志不渝的追求。毛泽东认为中国要想独立自主出发,必须建立起重工业,如果中国不能独立制造机器设备等生产资料,就更无从谈起发展生产力了。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将有可能将国家工业化的理想变为现实,但中国应该走什么样的工业化道路成为毛泽东思考的一个重要问题。1952 年底,毛泽东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论述中,明确提出要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指出社会主义工业化是主体,社会主义改造是两翼,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最终目的是更快的发展生产力,实现国家的工业化。为了完成国家工业化,必须发展农业,并逐步完成农业社会化。但是首先重要并能带动轻工业和农业向前发展的是建设重工业和国防工业。”[5] 从此,为了大力地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我国开始了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新中国有了自己的工业部门和工业基础,改变了旧中国工业极不发达的状况。

1953 年,我国开始执行的第一个五年计划在实行计划经济条件下,大力推动了工业尤其是重工业的发展。在苏联模式的指导下,经过“一五”计划的建设,使我国的工业得到了相当的发展,国民经济得到了迅速恢复。1956 年 4 月,毛泽东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作了《论十大关系》的重要讲话。毛泽东根据马克思关于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的原理,结合我国的实际和对新中国成立后几年经济建设的历史反思,在探索符合我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工业化道路上提出了一系列正确的主张。当时,我国沿海工业占 70% ,内陆工业只有 30% ,因此,毛泽东提出要合理布局平衡发展 ,“好好地利用和发展沿海的工业老底子,可以使我们更有力量来发展和支持内地工业。如果采取消极态度,就会妨碍内地工业的迅速发展。”[6]

1957 年 2 月,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讲话中,毛泽东以“中国工业化的道路”为题又详细地论述了发展农业与工业的关系,进一步对农、轻、重的关系作了概括,即“以重工业为中心”,“同时必须充分注意发展农业和轻工业”,“发展工业必须和发展农业同时并举”, 并明确地把这一方针称为中国工业化道路。

(二)依靠科学技术发展生产力

1963 年,毛泽东在反思“大跃进”运动失误的同时,认识到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还不够丰富,要有严格的科学态度对待发展。因此,为了促进我国生产力的快速发展,能够赶上和超过世界先进的科学技术水平,毛泽东号召全党向科技进军,提出了要大搞技术革命,认为实现四个现代化“关键在于实现科学技术现代化”。毛泽东指出 :“技术革命就是要大家学技术,学科学,强调在继续完成整治战线上和思想战线上的社会主义革命的同时,把党的工作的着重点放到技术革命上去。”[7] 把技术革命作为党的工作重点,充分体现了毛泽东对提高科学技术重要性的认识。可以看出,毛泽东深刻地认识到可以通过科学技术的进步提高劳动生产率,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虽然以毛泽东为代表的第一代中国共产党人没有明确地提出科学技术就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但却具有了科学技术是发展生产力的推动力量的思想。

三、新时期的三代领导人对生产力理论的发展

(一)邓小平的“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理论

虽然在改革开放前,我国己认识到科学技术的重要性,但在实践中没有将发展科技放在首要位置 , 而且后期将更多关注点放在了变革生产关系上。尤其在“文化大革命”期间,当西方国家紧紧抓住第三次技术革命的机遇大力发展经济之时,我国的反右斗争和“文化大革命”等运动影响了我国科学技术和生产力的发展。[8]

邓小平基于对我国发展经验的反思,于 1988 年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重要论断。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可用一定时间内相同数量的劳动者生产产品的多少进行衡量,生产的产品越多,劳动者的生产能力越强,生产率越高,而科学技术可以将劳动生产率提高几十倍甚至几百倍。[9] 如果生产中只有“无任何科技含量”的生产力简单要素,劳动者不能创造出如此巨大的生产力,正如邓小平所说“没有科学技术的高度发展,也就不可能有国民经济的高速度发展”[10]。因此,科学技术成为中国实现现代化必不可少的因素,也是生产力的首位因素。自邓小平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重要论断,我国形成了“依靠技术进步,把传统工业建立在先进物质技术基础之上”“实现科学技术现代化”“深化经济体制和科技体制改革”“推进国家知识创新体系建设“新型工业化道路”等一系列战略思想,促使我国科技水平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二)江泽民的“生产力跨越式发展”论断

1997 年,江泽民在中共十五大报告中提到“实现技术发展的跨越”[11],并于 2000年在东北“十五”期间经济发展座谈会上提出了实现“生产力跨越式发展”的重要论断。尤其值得注意的是,江泽民提出的“生产力跨越式发展”论断,不仅在理论界引发广泛反响,而且有效指导了我国“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提出和落实。在此基础上,中共十五届五中全会形成了工业化与信息化同步推进的政策主张,旨在“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发挥后发优势,实现社会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 [12]。同时,江泽民结合科技创新趋势论证了“生产力跨越式发展”的战略布局。过去发展生产力是循序渐进的 , 是在增加生产力发展数量的基础上实现生产力质的变化,而生产力跨越式发展的路径是“不断用先进科技改造和提高国民经济努力实现我国生产力发展的跨越”[13],即依靠创新和科学技术,实现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发展。

(三)胡锦涛的建设创新型国家战略

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在继承马克思、恩格斯科技生产力观和我们党前三代领导集体科学技术生产力思想的基础上,立足于我国科学技术发展水平与发达国家和邻国还存在较大差距的发展现实,着眼于新科技革命对全球生产力、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产生的重大变革,深刻认识到了科学技术所蕴含的推动人类文明进步的革命性力量,提出了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战略。这为我国抓住科技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而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建设创新型国家战略是胡锦涛对世界经济、科技发展趋势和我国基本国情的认识不断深化的产物。2004 年 6 月 , 在全国两院院士大会的开幕式上 , 胡锦涛从全球科技发展趋势出发,阐述了科技创新之于国家前途命运的重要性。他认为,即将到来的新一轮科技革命将在很大程度上重塑我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同时也将深刻改变世界各国在国际竞争中的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所以,谁能率先抓住新科技革命的机遇,谁就能在未来发展中掌握主动权,从而进一步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反之,就会被激烈的国际科技竞争所淘汰,从而陷入受制于人的被动局面。因此,必须把经济发展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科技创新上来。归根结底,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战略,既是在新的时代条件下的必然选择,也是对我们党关于科学技术发展方针的继承和发展,更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一项重大使命。它对于全面提高人民生活水平、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提高我国的国际竞争力,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

四、新时代习近平对生产力理论的创新

2023 年 9 月 , 习近平总书记在黑龙江省考察时首次提出“新质生产力”的概念。在这次考察期间 ,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通过整合资源即科技创新资源、引领两大产业 , 即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发展来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2024 年1 月, 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发展新质生产力对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作用与价值。同年 , 在 2 月 29 日二十届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体学习的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再次重申“促进新质生产力发展”。2024 年 3 月 5 日在参加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时的讲话中 , 习近平总书记紧紧扣住高质量发展的首要任务 , 强调“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3 月 7 日 , 习近平总书记在出席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解放军和武警部队代表团全体会议的讲话中结合我国国防和军队建设提出要“打造新质生产力和新质战斗力增长极”。

新质生产力概念的提出,标志着我国对新型生产力发展的认识和实践达到了新的高度,这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 一是丰富了生产力要素的内涵。新质生产力强调要综合发挥生产力要素的总和力量,其中包括自然资源、经济社会条件以及科技创新等多种生产力要素。二是指明了生产力的发展新方向。形成新质生产力有两大方向,即整合科技创新资源与引领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三是给出了新时代发展生产力的清晰目标与具体任务。新时代发展新质生产力,就是要创新驱动和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与未来产业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以增强发展新动能。习近平关于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论述,是运用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对新时代我国发展生产力实践作出的理论概括,深化了对新发展阶段生产力发展规律的认识。这一重要论述,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习近平经济思想的内涵为构建适应新发展阶段、符合高质量发展需要的新生产力理论指明了方向。

五、结语

生产力问题不仅是政治经济学的重要研究课题,而且是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必须处理好的重大问题。中国共产党在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指引下,科学分析不同历史时期的社会主要矛盾和发展任务,在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实践中不断进行理论创新,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目前,我们党依据高质量发展的时代要求提出了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论断。这一理论创新,诠释了马克思生产力理论中国化的时代价值,为以高质量发展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理论指导和实践遵循。

参考文献

1.(德)马克思,(德)恩格斯著;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译 .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第 1 卷 [M]. 北京:人民出版社 , 2016.10.

2.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第 2 卷 [M]. 北京:人民出版社 , 1957.12.3. 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译. 列宁全集第42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 1987.10.4. 斯大林著;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 斯大林选集下[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79.12.5.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编 . 毛泽东著作选读 [M].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部出版局 , 1966.03.6.《毛泽东文集》第七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123.7.《毛泽东文集》第七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352.8. 成素梅 . 科技革命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基础 [J]. 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 ,2014.9. 邓小平著 . 邓小平文选 . 第二卷 [M]. 人民出版社 ,1994:87.10.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办公室编.邓小平经济理论学习纲要[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02.11. 苗长发主编. 江泽民《论科学技术》导读[M]. 北京:台海出版社,2001.02.12. 江泽民著 . 江泽民文选第 3 卷 [M]. 北京:人民出版社 , 2006.08.13. 叶笃初,齐文学主编. 江泽民《论“三个代表”》辅导读本[M]. 北京:红旗出版社,2001.08.

姓名:陈晓 性别:女 民族:汉 籍贯:河南省南阳市 学历:硕士研究生 单位: 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理论 所在省市/ 邮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