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功能对等理论视阈下庐剧剧本翻译策略研究

作者

游丽娜

安徽外国语学院校

一、引言

庐剧诞生于皖中江淮大地,历经百年发展,融合了皖方言的鲜活韵味、淮河民俗的生动图景与民间艺术的质朴特质,成为安徽地域文化的重要载体。据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统计,目前庐剧现存传统剧目超 300 部,现代改编及新创剧目近百部,但真正实现跨文化传播的剧目不足 10% ,翻译滞后是重要制约因素 [4]。从传统剧目《天仙配》的浪漫传说到现代剧目《美丽村官》的乡村振兴叙事,庐剧始终以贴近生活的表达与真挚的情感共鸣打动观众。然而,在全球化背景下,庐剧的跨文化传播面临诸多障碍,其中剧本翻译的滞后性尤为突出——方言的独特性、文化符号的密集性、唱词韵律的复杂性,使得传统 “直译” 或 “归化” 策略难以实现精准的文化传递。

功能对等理论由美国翻译理论家尤金·奈达提出,其核心观点是 “翻译是用最恰当、自然和对等的语言从语义到文体再现源语信息”,强调翻译应使目标语读者获得与源语读者相似的感受,在意义与形式之间寻求动态平衡 [1]。这一理论为地方戏曲翻译提供了重要指导:既需保留戏曲的文化本色,又需考虑目标语读者的接受习惯。谭载喜指出,功能对等理论在文学翻译中的价值在于 “打破了‘直译’与‘意译’的二元对立,为文化负载文本的翻译提供了弹性空间”[2]。目前,学界对京剧、昆曲等大宗戏曲的翻译研究已较为深入,如王宁对京剧术语英译的系统梳理 [3],但针对庐剧等地方戏曲的系统性翻译研究仍显不足,尤其缺乏基于具体剧目对比的策略探讨。正如张今在《文学翻译原理》中强调的,“地方戏曲翻译需兼顾语言特性与表演属性,这是区别于其他文本翻译的核心特质”[5]。

本文以《美丽村官》与《天仙配》选段为研究样本,结合功能对等理论,分析庐剧剧本翻译中的核心难点,构建针对性翻译策略,旨在为庐剧及同类地方戏曲的跨文化传播提供实践参考。

二、庐剧剧本翻译的核心难点

庐剧剧本的语言特质与文化内涵,使其翻译面临多重挑战,主要体现在方言词汇的转换困境、文化负载词的传递障碍与韵律唱词的适配难题三个方面。

(一)方言词汇的转换困境

庐剧语言以皖中方言为基础,充满地域口语特色,方言词汇不仅是语言符号,更承载着人物情感与文化身份。陈宏薇在《汉英翻译基础》中指出,“方言翻译的本质是文化身份的跨语际转换,其核心矛盾在于地域独特性与跨文化可读性的平衡”[6]。这类词汇的翻译难点正在于此。例如《美丽村官》中村民称女主角为 “个丫头”,“个” 是皖方言中亲昵的量词,隐含长辈对晚辈的疼爱;《天仙配》中董永对七仙女说 “你莫要哄我哦”,“莫要”“哦” 是方言中的否定表达与语气词,传递着朴实的试探与温柔。若直接译为“this girl”“Don’t cheat me”,虽语义准确,但方言的亲昵感与地域韵味尽失;若过度保留方言形式加注解释,又可能影响阅读流畅性,违背戏曲文本的 “表演性” 特质—正如戏剧翻译家苏珊·巴斯奈特所言,“戏剧文本的翻译必须首先服务于舞台表演,可读性不能让位于过度注释”[7]。

(二)文化负载词的传递障碍

庐剧剧本中密集的文化负载词,涵盖民俗活动、地域称谓、传统观念等,是文化内涵的核心载体,其翻译难点在于如何跨越文化鸿沟,实现“文化传真”。《美丽村官》中“过会”“送灶神”等民俗词汇,关联着皖中乡村的节庆传统;《天仙配》中“槐荫树为媒”“上天庭”等表述,根植于中国传统神话体系与伦理观念。这类词汇在英语中缺乏直接对应表达,若采用“归化”策略替换为西方文化中的相似概念(如将“送灶神”译为“Christmasofferings”),会导致文化内涵失真;若采用“异化”策略直译加注(如“Guo hui (localvillage fair)”),又可能增加目标语读者的理解负担,削弱文本的审美体验。

(三)韵律唱词的适配难题

庐剧唱词讲究平仄协调、韵律和谐,与音乐节奏、舞台表演紧密结合,其翻译不仅需传递意义,更需适配韵律与节奏,这是翻译的另一大难点。庐剧研究者钱久元在《庐剧音乐研究》中提到,“庐剧唱词的韵律特征与其方言声调系统深度绑定,平仄转换与节奏起伏直接影响情感表达”[9]。《美丽村官》中 “春风吹绿田埂头,政策送到家门口”,句式对称,尾字 “头”“口” 押韵,传递着乡村振兴的喜悦;《天仙配》中 “树上的鸟儿成双对,绿水青山带笑颜”,节奏明快,韵律悠扬,营造出浪漫氛围。英语与汉语分属不同语系,音节结构、押韵规则差异显著,若机械追求 “字面对等”,会导致译文韵律断裂,失去唱词的音乐性;若过度调整句式以求韵律和谐,又可能牺牲原文意义的准确性,违背 “功能对等” 的核心原则——奈达在论述诗歌翻译时特别强调,“韵律服务于意义,形式适配不能凌驾于情感传递之上”[1]。

三、功能对等理论指导下的庐剧剧本翻译策略

基于功能对等理论“意义优先、形式适配”的核心原则,结合庐剧剧本的翻译难点,本文提出“分层转换—语境适配—韵律重构”的三维翻译策略,通过具体案例验证其适用性。

(一)方言词汇的分层转换策略

针对方言词汇的情感内涵与地域特色,采用 “分层转换” 策略:根据方言词汇的功能属性(情感表达/ 地域标识/ 日常交际),动态选择翻译方法,实现 “情感对等”与“可读性”的平衡。这一策略呼应了奈达“动态对等”的理念,即“翻译不是静态的语言转换,而是根据文本功能动态调整的交际行为”[1]。

对于情感型方言词汇,优先保留情感内涵,适当调整语言形式。如《美丽村官》中“个丫头”译为“You lass” “lass”在英语方言中常用来称呼年轻女孩,隐含亲昵感,与“个丫头”的情感基调一致;“搞么事哦”译为“What’s all the noise about”,通过“noiseabout”传递方言中“咋咋呼呼”的语气,既符合英语表达习惯,又保留了短句的明快节奏。陈宏薇认为,“情感型词汇的翻译关键在于‘神似’,形式的调整是为了情感传递的完整性”[6]。

对于地域标识型方言词汇,采用“异化 + 轻注释”策略,在保留地域特色的同时降低理解门槛。如皖方言中“俺们”(我们)译为“our folks”,“folks”暗含“乡亲”的群体意涵,比“we”更贴近方言的社群感;“乖乖”(感叹词,表惊讶)译为“Whoa”通过口语化感叹词传递情感,加注简要说明“local exclamation for surprise”。这种处理方式符合巴斯奈特提出的“文化标识词翻译需保留‘陌生化’特质,轻注释可平衡理解难度”[7]。

对于日常交际型方言词汇,采用“语境替代”策略,以自然的目标语表达替换方言形式。如“这事儿中不中”译为“Will this work”,用英语日常问句传递方言中的试探语气,避免直译带来的生硬感。

(二)文化负载词的语境适配策略

为实现文化内涵的有效传递,采用“语境适配”策略:结合文本语境与目标语文化背景,灵活选择异化、归化或注释等方法,构建“文化桥梁”。王宁指出,“文化负载词的翻译需建立‘语境关联’,让目标语读者在自身文化经验基础上理解异质文化内涵”[3]。

对于独特民俗词汇,以“异化为主,注释为辅”,保留文化本色并补充语境。《美丽村官》中“送灶神”译为“sending off the Kitchen God”,同步加注“a traditional folkcustom where people honor the Kitchen God before the Lunar New Year”,既保留文化专有名词,又通过注释帮助读者理解民俗逻辑;“过会”译为“village fair”,关联英语文化中“fair”的社群聚集意涵,同时简要说明“annual local festival with folk performances andtrading”。

对于传统观念词汇,采用“概念对应 + 内涵解释”策略,确保文化意义的完整性。《天仙配》中“槐荫树为媒”译为“the pagoda tree as matchmaker”,“matchmaker”对应“媒人”的核心概念,加注“in Chinese tradition, nature can witness marriage vows”,传递“自然见证婚姻”的传统观念;“上天庭”译为“ascending to the Heavenly Court”,保留“天庭”的异化表达,通过上下文“the realm of gods”暗示其文化内涵。

对于现代政策词汇,采用“国际通用译法 + 语境补充”策略,兼顾准确性与可读性。 《美丽村官》中“乡村振兴”译为“rural revitalization”,采用国际通用表述,同时通过 上下文“improving villagers' lives through policy support”补充具体内涵,避免文化隔阂。

(三)韵律唱词的韵律重构策略

针对唱词的韵律与节奏需求,采用“韵律重构”策略:在保证意义对等的前提下,通过句式调整、节奏重组、尾韵替换等方法,实现译文的音乐性与舞台适配性。钱久元强调,“庐剧唱词翻译的韵律适配需参考原剧音乐节奏,实现‘语流与乐流’的同步”[9]。

在句式结构上,追求“节奏对等”,通过长短句调整匹配原词节奏。《美丽村官》“春风吹绿田埂头,政策送到家门口”译为“Spring breeze greens the field ridges, policies reachthe village gates”,保留两句对称结构,以“ridges”“gates”的双音节词匹配原词“头”“口”的音节节奏,维持明快的语流。奈达在分析诗歌翻译时指出,“节奏对等比形式对等更能传递情感张力”[1]。

在韵律营造上,采用“尾韵替换”,结合英语押韵习惯调整韵脚。《天仙配》“树上的鸟儿成双对,绿水青山带笑颜”译为“Birds on the tree form pairs so bright, green hillsand clear waters wear smiles light”,以“bright”“light”的尾韵替换原词“对”“颜”的押韵,虽韵脚不同,但通过元音押韵营造相似的韵律美感。

在情感传递上,坚持“意义优先,韵律适配”,当形式与意义冲突时,以情感表达为核心。如《美丽村官》中“苦日子熬出头,甜日子在前头”,若严格追求押韵可能导致意义偏差,译为“Hard days have passed at last, sweet days lie ahead at last”,通过重复“atlast”强化情感递进,虽未严格押韵,但传递了“苦尽甘来”的喜悦,适配舞台表演的情感张力。

四、庐剧剧本翻译的实践启示

庐剧剧本的翻译实践为地方戏曲翻译提供了多维度启示,核心在于把握“文化本色”与“跨文化接受”的动态平衡,兼顾文本的文学性与舞台的表演性。

(一)强化方言翻译的语境敏感性

方言是地方戏曲的“语言基因”,翻译时需跳出“直译 / 意译”的二元对立,结合人物关系、剧情背景动态选择策略。长辈对晚辈的亲昵方言需保留情感温度,如“个丫头”译为“You lass”;同辈间的俚语表达需贴近日常交流,如“咋弄哦”译为“How tohandle this”;地域性强的特色词汇需补充语境,避免文化误读。语境敏感性的核心是“以读者感受为中心”,让方言翻译既“有地域味”又“不晦涩”。这与巴斯奈特 “戏剧翻译的语境优先原则”高度契合[7]。

(二)构建文化负载词的分层处理机制

文化负载词的翻译需建立“分层体系”:独特民俗词以异化保本色,辅以轻量化注释(如“送灶神”);传统观念词以概念对应为基础,强化内涵传递(如“槐荫为媒”);现代词汇以国际通用译法为原则,确保信息准确(如“乡村振兴”)。分层处理的关键是“区分文化独特性程度”,避免“一刀切”的翻译模式,让文化传递更精准、更高效。王佐良曾强调,“文化词汇的分层处理是翻译的精细化体现”[8]。

(三)坚守唱词翻译的“双适原则”

唱词翻译需兼顾“意义适配”与“韵律适配”:在意义层面,确保情感与剧情准确传递;在韵律层面,通过句式、韵脚调整适配舞台表演。当二者冲突时,优先保证意义的完整性,再通过节奏重组弥补韵律损失。“双适原则”的核心是“回归戏曲本质”,让译文不仅“可读”,更“可演”“可听”,保留戏曲的艺术魅力。这一原则也得到了钱久元庐剧音乐研究结论的支持[9]。

五、结论与展望

本文以功能对等理论为指导,通过分析《美丽村官》与《天仙配》选段,提出庐剧剧本翻译的“分层转换—语境适配—韵律重构”策略,验证了功能对等理论在地方戏曲翻译中的适用性。研究表明,庐剧翻译需在方言特色、文化内涵与韵律美感之间寻求平衡,通过动态调整策略实现“文化传真”与“跨文化接受”的双重目标。

本研究仍存在局限:研究样本仅涉及两部剧目的选段,未能全面覆盖庐剧不同题材、不同时代的文本特性;翻译效果评估缺乏实证数据支撑。未来研究可从三方面深化:一是扩大样本范围,对比传统庐剧与现代庐剧的翻译差异,分析策略的适应性调整;二是引入实证研究,通过英语母语者接受度调查量化翻译效果,正如谭载喜所建议的 “翻译研究需结合实证数据验证理论假设”[2];三是构建庐剧术语英译数据库,为翻译实践提供规范化参考,这与王宁提出的 “地方戏曲术语标准化是国际化传播的基础”观点一致 [3]。

地方戏曲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翻译研究不仅关乎“走出去”的传播效果,更关乎文化身份的国际表达。期待通过持续的理论探索与实践创新,让庐剧等地方戏曲在跨文化传播中焕发新的生机,让世界感受中国地方文化的独特魅力。

参考文献

[1] 奈达,E.A. 翻译理论与实践 [M].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

[2] 谭载喜。西方翻译简史 [M]. 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

[3] 王宁。文化研究语境下的翻译研究 [J]. 中国翻译,2000 (5).

[4] 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庐剧艺术研究 [M]. 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18.

[5][6]张今。文学翻译原理 [M]. 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1987.

陈宏薇。汉英翻译基础 [M].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8.

[7] Bassnett, S. & Lefevere, A. Constructing Cultures: Essays on Literary Translation[C]. 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001.

[8] 王佐良。翻译:思考与试笔 [M].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89.

[9] 钱久元。庐剧音乐研究 [M]. 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2015.

[10] 谢天振。译介学 [M].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2022 年级重点项目:庐剧剧本英译方法与技巧研究——以现代剧《美丽村官》为例

( 项目编号:Awky20220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