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力工程技术在智能电网建设中的应用研究
姜军宁
山东云创动力能源有限公司 山东省威海市 264200
引言
在智能电网的构建进程里,电力工程技术的运用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此类技术凭借其独特的优势与功能,一方面能够显著增强电网供电的稳定性与可靠性,优化电能质量指标,提升电网整体运行效能;另一方面,为可再生能源的大规模接入与有效消纳提供了坚实的技术支撑,有力推动了电力行业朝着绿色低碳的可持续发展模式迈进,契合全球能源转型与环境保护的时代诉求。
1 智能电网电力工程技术的特点
智能电网电力工程技术作为现代电力系统智能化转型的核心驱动力,通过融合先进的信息技术、控制技术和电力电子技术,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技术体系,在推动电力系统向数字化、智能化方向发展过程中展现出独特的技术特征。首先,在技术架构层面体现出高度的系统性和集成性。分层设计架构实现了电力流、信息流、业务流的深度融合,构建了从感知层到应用层的完整技术体系。多层次数据采集系统通过智能传感器网络和现代测控装置,确保了电网运行数据的全面获取,高速光纤通信和工业以太网等高效传输网络保障了数据的实时传递,基于云计算和大数据的智能化处理平台则完成了数据的深度分析与科学决策支持。其次,技术功能呈现出显著的智能化和适应性特征。自适应控制系统采用先进的人工智能算法,能够实时感知电网运行状态,根据负荷变化和系统需求自动调整控制策略。同时,基于 IEC61850 等国际标准的技术接口确保了不同系统、设备间的互操作性,实现了配电自动化设备、智能终端和管理平台的无缝连接与协同运行。
2 智能电网建设中的主要电力工程技术
2.1 自动化技术
在智能电网的技术体系中,自动化技术占据着核心地位,其应用范围广泛,涉及发电、输电、变电、配电及用电等电力生产与使用的全流程。对于发电领域,自动化技术能够实现发电机组自动化调控、实时监测与有效保护的能力,进而提高发电效率与稳定性。具体而言,借助自动调频、调压设备,可依据电网负荷的动态变化,精准且实时地调整发电机组的输出功率与电压水平,以此保障电网频率与电压的平稳性。在输电阶段,自动化技术可发挥关键作用,应用于输电线路的故障精准检测、快速定位与有效隔离,以及对无功补偿装置的自动化控制,从而提升输电线路的输送容量与电能品质。在变电站的运行管理中,自动化系统能够对变电站设备进行远程监视、操控与管理,降低人工操作频率,提升变电站的运行效能与安全水平。在配电与用电环节,自动化技术可实现配电网的自动化故障处置、负荷科学管理与需求侧响应,增强供电的可靠性与电能质量。
2.2 强化电力设备智能化改造升级
电力设备作为智能电网的物理基础,其智能化水平直接决定着电网运行的安全性和可靠性。面对新型电力系统对设备智能化的更高要求,需要从设备改造、技术应用和系统集成等多个维度开展升级工作。首先,需要系统推进传统电力设备的智能化改造。在变压器方面,通过加装智能监测单元和在线监测装置,实现油温、局部放电等关键参数的实时监测,建立基于大数据的设备健康评估模型。在开关设备方面,升级智能操作机构和状态监测系统,配套机械特性在线监测装置,提升设备的运行可靠性和预测性维护能力。在电缆设备方面,部署分布式光纤测温系统和局部放电在线监测装置,构建全方位的状态监测体系,实现设备运行状态的全面感知。其次,要深化智能传感技术的创新应用。通过在关键设备安装新型智能传感器,建立覆盖温度、振动、噪声等多参量的监测网络。同时开发基于边缘计算的智能传感终端,提升数据的本地化处理能力,实现设备状态的实时评估和预警。在此基础上,积极推广新型物联网传感技术,采用多源异构数据融合技术,扩大设备状态监测的广度和深度。
2.3 信息化与可视化技术
信息化与可视化技术在智能电网中的应用,以提升管理效率和优化决策为目标,充分体现了三维可视化模型和故障预警与溯源分析的作用。三维可视化模型通过数字化手段,将复杂的电网结构与运行状态直观展现,使电网运行人员能够更高效地理解设备分布、运行参数以及系统整体状况。结合动态数据展示技术,模型在实时监测过程中可以同步更新电网运行状态,便于掌握全局信息并制定合理的运行策略。
3 电力工程技术在智能电网建设中的应用
3.1 配电网自动化技术
配电网自动化技术是提升配电网供电可靠性、提高电能质量、优化配电网运行管理的重要手段。通过在配电网中安装大量的智能终端设备,如馈线终端单元(FTU)、配电变压器终端单元(TTU)等,实时采集配电网的运行数据,包括电压、电流、功率、开关状态等。利用通信网络将这些数据传输至配电网自动化主站,主站系统对数据进行分析处理,实现对配电网的实时监测与控制。当配电网发生故障时,自动化系统能够快速定位故障区域,自动隔离故障,恢复非故障区域的供电。例如,采用故障电流检测技术,通过 FTU 检测到故障电流后,迅速上报主站,主站根据故障信息自动判断故障位置,发出指令跳开相关开关,隔离故障,同时通过网络重构,将非故障区域的负荷转供至其他正常线路,减少停电时间和范围。
3.2 在变电环节的应用
变电站自动化系统作为变电站自动化的核心支撑技术,其整合了保护、控制、监测与通信等多项功能,能够实现对变电站设备的集中管控,提升变电站的运行效能与安全保障水平。智能变电站则依托先进的信息技术、通信技术与自动化技术,使变电站设备的智能化、信息交互达到标准化。在智能变电站内,一次设备与二次设备借助数字化接口开展信息交互,实现设备的智能化监测、调控与保护。设备状态监测与评估技术通过对变电站设备进行实时追踪监测与数据剖析,能够及时发现设备潜在的故障风险,评估设备的健康状况,为设备的维护与检修提供科学参考依据,延长设备的使用周期,增强设备的可靠性。
3.3 微电网技术
微电网是一种由分布式电源、储能装置、负荷和控制装置组成的小型电力系统,可实现自我控制、保护和管理,既可以与大电网并网运行,也可以在孤岛模式下独立运行。在智能电网中,微电网技术的应用具有重要意义。微电网能够有效整合分布式能源资源,提高分布式电源的利用效率,减少对大电网的冲击。在分布式光伏、风电等新能源发电波动较大的情况下,通过储能装置的调节作用,平滑微电网的功率输出,保障微电网内负荷的稳定供电。当大电网出现故障或停电时,微电网可迅速切换至孤岛运行模式,继续为重要负荷供电,提高供电可靠性。
结语
综上所述,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电力工程技术在智能电网建设中的应用将持续深化。在输电环节,将进一步研发更高电压等级、更低损耗的输电技术,如高温超导输电技术,突破现有输电容量与距离的限制。加强对输电线路电磁环境的研究与控制,减少输电线路对环境的影响。在变电环节,智能变电站将向更高度集成化、智能化方向发展,采用新型电力电子器件,提高变电设备的转换效率和可靠性。在配电环节,随着分布式电源的大量接入,将加强对分布式能源的精准预测与协同控制技术研究,提升配电网对分布式能源的消纳能力。
参考文献
[1] 许健 , 文科 , 徐正民 . 电力工程技术在智能电网建设中的应用分析 [J]. 投资北京 ,2025(3):56-57.
[2] 戴虹 , 钟山 . 电力工程技术在智能电网建设中的应用与挑战[J]. 电工技术 ,2024( 增刊 2):155-157.
[3] 李强 , 黄益军 , 林圭俊 . 智能电网建设中电力工程技术的应用[J]. 光源与照明 ,2024(11):174-1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