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启思·交融·并进:驱动小学语文跨界融合研究

作者

杨玲

浙江省台州市三门县实验学校

引言:

启思·交融·并进驱动小学语文跨界融合的首要意义在于激活深度学习潜能。传统语文教学常陷入“就文论文”的窠臼,而跨界融合通过引入科学实验、艺术创作、信息技术等多元视角,能打破学生思维定式。例如在《火烧云》教学中融入美术色彩理论,学生不仅能用语言描述云霞变化,更能通过调色盘模拟渐变过程,这种“语言—视觉”的双向转化促使认知从表层记忆升级为结构化理解,实现从“被动接受”到“主动建构”的学习范式转型。

一、驱动小学语文跨界融合的价值

(一)培育核心素养的整合性

新课标强调语文课程需承载文化自信、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审美创造的综合使命,跨界融合天然具备多维度素养培育的基因。如“诗词中的节气”项目,学生需结合地理知识理解物候规律,运用信息技术制作动态节气图,最终以朗诵表演传递文化内涵。这一过程将语言建构、科学探究、艺术表达、文化传承等能力有机融合,使语文学习成为滋养终身发展的“素养孵化器”。

(二)激活深度学习潜能

传统语文教学常陷入“就文论文”的窠臼,而跨界融合通过引入科学实验、艺术创作、信息技术等多元视角,能打破学生思维定式。例如在《火烧云》教学中融入美术色彩理论,学生不仅能用语言描述云霞变化,更能通过调色盘模拟渐变过程,这种“语言—视觉”的双向转化促使认知从表层记忆升级为结构化理解,实现从“被动接受”到“主动建构”的学习范式转型。

(三)指向教育生态的系统性重构

跨界融合倒逼教师突破学科壁垒,形成“语文 +X ”的复合型教学能力;推动学校开发跨学科课程资源,如建立“文学与科学”主题图书馆;促进家校社协同育人,例如联合博物馆开展“文物里的汉字”研学活动。这种变革不仅优化了语文教学效能,更构建起开放、联动、创新的教育生态,为培养适应未来社会的复合型人才奠定基础。

二、驱动小学语文跨界融合的实践策略

(一)以问题为导向构建跨学科认知框架

通过设计真实情境中的核心问题,能够有效激活学生的跨学科思维,推动语文学习向深度实践延伸。例如,在《只有一个地球》教学中,教师以“如何为家乡设计环保宣传方案”为驱动任务,首先引导学生结合课文内容提炼关键信息,明确宣传主题与核心观点;随后组织学生运用科学知识收集家乡环境数据,分析污染成因与治理难点,为方案提供科学依据;同时鼓励学生借助美术元素设计宣传海报,通过色彩搭配、图形创意增强视觉感染力;最终整合语文撰写的倡议书、科学分析的数据图表、美术设计的视觉元素,形成兼具逻辑性与艺术性的综合方案。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不仅深化了对课文“保护地球”主题的理解,更掌握了将语文表达与科学分析、艺术创作等能力融合的方法。这种问题导向的学习模式,使语文学习突破文本局限,与社会责任、科学精神、审美创造紧密联结,切实培养了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以项目式学习推动学科深度融合

通过设计跨学科项目,能够为学生搭建知识迁移与实践应用的桥梁,促进综合素养的深度发展。例如,在“传统文化传承”主题项目中,教师以“让传统节日焕发新生”为项目目标,引导学生分组承担不同任务:语文组通过查阅文献、访谈长辈,撰写生动详实的节日传说与习俗介绍,锤炼信息整合与书面表达能力;美术组结合文字内容,运用传统绘画技法或现代设计理念,绘制富有节日氛围的插图,提升审美感知与艺术表现力;音乐组搜集各地节日民谣,分析旋律特点并尝试改编,感受传统音乐的文化韵味;数学组则通过问卷调查、数据统计,分析不同年龄段人群对节日的认知与参与度,培养数据分析与逻辑思维能力。各学科成果最终整合为一本图文并茂的《家乡传统节日手册》,并在社区展览中向公众展示。

(三)以生活情境为纽带强化实践应用

通过创设贴近学生生活的学习场景,能够架起语文学习与现实世界的桥梁,让知识在真实情境中焕发生命力。例如,在“校园植物文化节”项目中,学生以“校园植物代言人”的身份展开探究:他们手持观察记录本,用科学方法记录植物的生长周期与生态特征,随后运用语文知识撰写生动有趣的解说词,将科学数据转化为通俗易懂的文字;借助信息技术设计互动展板时,学生需筛选关键信息、设计图文排版,使展板兼具知识性与趣味性;最终以戏剧表演呈现植物与人类的关系时,学生需创作剧本、设计台词,将植物特性与文化寓意融入角色对话。而在“阳光茶室”改造项目中,学生从了解龙井茶文化起步,分组规划茶室功能分区、手工制作茶具、设计文化展板,将语文学习的文本解读能力转化为空间设计的文化表达力。这些活动让学生深刻体会到,语文不仅是课本上的字词句篇,更是观察世界、表达观点、解决问题的有力工具,从而激发了主动探索的学习热情。

(四)以多元评价促进素养全面发展

通过构建“过程性 + 成果性”评价体系,关注学生在跨学科学习中的综合表现。例如,在“世界文化遗产探索”项目中,评价维度包括:知识技能维度考察学生对文化遗产信息的提取与整合能力;过程方法维度关注学生在实地考察、资料收集、小组合作中的表现;情感态度维度评估学生对文化传承的责任感与创新意识。教师通过星级评价量表、学生自评互评、成果展示反馈等方式,全面记录学习历程。这种评价方式不仅反映了学生的学习成果,更揭示了其思维发展轨迹,为后续教学改进提供了依据,真正实现了“以评促学、以评促教”的目标。

结语:

跨界融合为小学语文教学搭建了一座跨越学科边界、联通生活实际的桥梁,极大地拓宽了学生的视野,激发了他们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当语文与科学相遇,学生在探索自然奥秘的过程中,学会了用文字精准地描述观察到的现象,用理性的思维分析问题,不仅提升了语言表达能力,更培养了科学探究精神

参考文献:

[1] 许树玲 . 浅析新课标导向下的小学语文作业优化路径 [J]. 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学与研究 ,2025,(02):139-140+194.

[2] 马丽辉 , 王欢欢 , 王新萍 . 小学语文跨媒介阅读教学的探索与实践 [J]. 河南教育 ( 教师教育 ),2024,(09):54-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