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从 “敢说” 到 “乐说”

作者

瞿德军

建湖县湖阳路小学 江苏 盐城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 年版)》将“会用数学的语言表达现实世界”明确列为数学核心素养的重要内容。小学低年级学生正处于从具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阶段,其语言表达能力尚未成熟,在数学学习中常出现“会做不会说”“想说不敢说”的现象,要么无法清晰描述算理,要么因胆怯回避表达,这不仅影响知识的内化,更制约思维的深度发展。在教学中,教师要设法引导学生从“敢说”向“乐说”进阶,提升学生数学表达力。

一、营造安全氛围,让学生“敢说”——消除表达顾虑的基础

小学一年级学生面对新的课堂环境、师生关系较为敏感,若课堂氛围紧张,易产生“怕说错被嘲笑”的心理,进而回避表达。因此,“敢说”是表达训练的第一步,核心在于通过安全、包容的氛围,让学生放下心理负担。

1. 建立“伙伴式”师生关系

低年级学生对教师的情感依赖较强,若能建立亲近、信任的师生关系,学生更愿意主动表达。教学中多用“你愿意再试试吗?”“这个想法很特别,能再说说吗?”等鼓励性话语,课后主动与学生交流,了解其兴趣爱好(如喜欢的动画角色、游戏),甚至参与他们的课间活动—当学生发现教师“不是严厉的批评者,而是愿意听我说话的朋友”时,课堂上的表达意愿会显著提升。

2. 实施“多元鼓励”评价

低年级学生渴望被认可,教学中可采用“过程性评价 + 正向反馈”的方式,不仅关注“说得对不对”,更关注“有没有进步”,哪怕学生只说对了一部分,也先肯定优点。对于说错的学生,不直接否定,而是引导补充:“其他同学有不同想法吗?我们一起帮他看看问题在哪里”,避免让学生因“说错”感到挫败。同时,设立“每周表达小明星”,从“声音响亮”“表达完整”“思路清晰”三个维度评选,用贴纸、小卡片等奖励激发学生的表达热情,让学生感受到“只要愿意说,就能得到认可”。

二、创设有趣情境,让学生“想说”——激发表达意愿的关键

低年级学生以具象思维为主,注意力持续时间短,因此,需结合学生“爱听故事、喜欢游戏、乐于帮助他人”的年龄特征,创设有趣的数学情境,让学生因“感兴趣”而主动“想说”。“9 加几”是 20 以内进位加法的“种子课”,核心是让学生理解“凑十法”的算理。若直接教学算理,学生易机械记忆,难以主动表达思路。笔者结合学生喜欢“孙悟空”的特点,创设“花果山摘桃”的动画情境。动画中,孙悟空带着小猴摘桃,装满 10 个桃子的篮子已有 9 个,旁边还有 4 个桃子,小猴皱着眉头说:“不知道一共有多少个桃子,没法分给大家怎么办呀?”此时暂停动画,提问:“小猴子遇到了什么问题?你能帮它想想办法吗?先和同桌说说你的想法。”

有趣的动画情境瞬间吸引学生注意力,“帮小猴子解决问题”的意愿让他们主动交流:有的学生说“可以一个一个数,9、10、11、12、13”;有的说“把旁边的1 个桃子放进篮子,篮子里就有10 个了,再加上剩下的3 个,一共13 个”。在交流中,学生不仅主动表达想法,还会追问同桌“你为什么要这么数”,表达意愿显著提升。

三、提供丰富材料,让学生“会说”——培养表达逻辑的核心

“敢说”“想说”是基础,“会说”才是关键。低年级学生抽象思维薄弱,需借助直观材料搭建 “具象——半抽象——抽象”的桥梁,让学生“有话可说、说得有条理”。

在“9 加几”的教学中,为让学生理解“凑十法”的本质,笔者提供三类学具:小棒(每 10 根一捆)、计数器(个位、十位分明)、小方块(带10 格的盒子),让学生自主选择学具探索“ 9+4 ”的计算方法,并要求“边操作边说说你是怎么想的”。不同学具的操作让学生有了具体的表达依托:用小棒的学生说:“我先拿出 9 根小棒,再拿出 4 根。因为 9 根再添 1 根就是 10 根,所以从 4 根里拿出 1 根,和 9 根捆成一捆(10 根),剩下的3 根和1 捆合起来,一共13 根,所以 9+4=13 。”用计数器的学生说:“个位上先拨 9 颗珠子,要加 4 颗,就在个位再拨1 颗,这样个位就有 10 颗珠子了,10 颗珠子可以换成十位的 1 颗,然后个位再拨剩下的 3 颗,十位 1 颗、个位 3 颗,就是 13。”用小方块的学生说:“盒子里能装 10 个小方块,先放 9 个,外面有 4 个。从外面拿 1 个放进盒子,盒子里就满 10 个了,外面还剩 3 个,10 加 3 等于13,所以 9+4=13 。”

在学生汇报后,笔者进一步引导:“这三种方法有什么一样的地方?”学生通过对比发现:“都是从 4 里拿 1 个和 9 凑成 10,再用 10加剩下的 3”。此时,“凑十法”的算理不再是抽象的文字,而是学生通过操作、表达总结出的规律。

四、基于真实活动,让学生“乐说”——深化表达价值的延伸

当数学表达与真实生活场景结合时,学生能感受到“表达的价值”,进而“乐于表达”。在教学中,设计真实的数学活动,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中表达,能让表达从“课堂任务”转变为“生活需要”。

“100 以内的加法和减法”是学生首次接触笔算,部分学生觉得“笔算麻烦”,不愿主动表达计算过程。笔者结合学校“劳动实践周”,组织学生开展“种植土豆”活动。

活动前准备:

1.让各小组记录“种植土豆的数量”(如第一组 27 颗、第二组 24 颗);

2. 记录“出苗的数量”(如第一组 25 株、第二组 19 株)。

课堂上:以“土豆种植中的数学问题”为主题,让学生用记录的数据提出问题并解决。

真实的劳动经历让学生充满表达热情,有的学生提出,“第一组和第二组一共种了多少颗土豆?我用加法算, 27+24 ,先算 20+20=40 ,再算 7+4=11 , 40+11=51 , 所以一共 51 颗。”有的学生提出 ,“第三组种了 31 颗土豆,出苗 28 株,没出苗的有多少颗?我用笔算,31-28,个位 1 减 8 不够减,从十位借 1 当 10,11-8=3,十位 3 借走 1 剩 2,2-2=0,所以没出苗的有 3 颗。”……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主动用数学语言表达计算思路,还能结合生活经验分析问题,感受到“数学表达能帮我们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从而从“愿意说”转变为“乐于说”。

学生数学表达力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系统的过程,需教师以“耐心”为基、以“策略”为翼,从“敢说”“想说”“会说”到“乐说”,循序渐进引导学生用数学语言表达思维、沟通想法,为其数学核心素养的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 年版)[M].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2] 吴正宪 . 给小学数学教师的 101 条建议 [M].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