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从证据到行动:园本研修三维“动态环”的质性建构

作者

顾慧

海盐县六一幼儿园 浙江嘉兴 314300

在《评估指南》颁布后,我们对标开始思考如何将“以儿童为本”“坚持儿童立场”的教育理念落地在一日保教中。但是往往我们发现教师在研修的过程中形成了“思维定格”,表现为日复一日机械式的带班或是用原有经验、思维方式解决新问题等。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教研主题固化“思维定势”,缺少规划性

在日常保教过程中,主题的产生教师普遍存在跟随原有经验行动的情况,缺乏对自身专业素养、儿童经验为本的思考,老教师往往认为自己有了几十年的带班经验,常常忽略幼儿感兴趣的事物,对主题的预设缺乏儿童经验·需求的认知,更缺乏对自身专业化的要求,没有强烈提升自我专业素养的需求。

2. 教研内容散乱“随意拼凑”,缺少系统性

一日保教现场研修中发现与日常活动关联度不够,缺少与日常生活场域的关联,随意拼凑的居多,研修者必须做好“按需发展”的准备,要在学期初就有规划,呼应教师的需求,并对问题加以识别、判断,新旧经验交替,并依托真实情境进行思辨,采取适宜的回应策略,逐渐从“外部嫁接”走向“内部驱使”。

3. 教研意识薄弱“各自为政”,缺少协作性

以往研修案例多为研修组织者提供与主持,有时很难引发教师共鸣。缺失了教师研究视点的不断聚焦和现场分析诊断的能力。每次现场跟踪观察中,缺少围绕研讨内容及时抓拍能说明问题、有研讨价值的真实案例,筛选出若干真正聚焦问题的案例展开的互动研讨,没有让教师卷入到教研活动中来。

一、证据链助长式——主题活动预设生成中的“发现迭变”

“循证·洞察”要看见教师的需求和儿童一日保教中的兴趣和经验,一日保教是一个随着幼儿不断迭变的动态过程,而幼儿的兴趣经验始终在不断发展变化中,研修中需要教师看见这些变化,需要时刻关注并聚焦幼儿当下、未来的经验和发展方向,不断调整一日保教的目标、内容、开展方式等,不因自主而随意,不因生成而散乱,不因拓展而繁杂,从教师立场走向儿童立场。

1. 摸清已有经验,探寻预设与生成的出发点

研修的主题时刻围绕“经验·问题”展开,由经验·问题引发研修活动,教师需要对一日保教出现的各种问题作经验价值判断:难道一日保教一定是有固定模式和固定作息,那些预设好的又不被儿童“喜欢”的环节,是否有重组、改变的机会,能否生发出新的内容,在“围坐时间”中从发现问题到解决问题,给与教师带着问题思考,在充分讨论的时间与时机,给与了教师互相碰撞思维火花的过程中,找到对一日保教的思考。

2. 围绕经验提升,关注预设与生成的交汇点

幼儿的兴趣与发展是生成活动的来源之一,幼儿兴趣或者需要的产生并不是单纯的“随机和等待”,更需要教师的主动关注和积极引导。如何从关注个体到关注整体,从发展需求到生成关键性活动,需要教师对幼儿经验的提升作出评估与分析,在思考生成可能性的同时,对内容选择、节点把控等进行专业分析与预判,教师需要围绕环境创设、观察分析和资源整合的主题审议深剖细研。

3. 提炼经验发展线,积淀预设与生成的着力点

以教师课程故事的现场解读盘点,答辩式对话研修,预设与生成交融是两者经验产生共鸣的过程,是预设与生成着力点积淀的过程,最终指向主题目标的有效落实。

二、实践场滋长式——“生活+”课程动态建构中的“卷入迭代”

园本研修应该以生活为源,游戏为本、照料为导、体验为主的原则,提出“发现问题、自主行动、交流分享、回归生活”的场域构建路径,一日保教研修中教师会不断地发现新的问题,这些出现的真实问题往往是非常开放而不确定的,随时随地呼应教师的需求。

1.“一物一链”式的资源联通,打造“生活场”

以各个自然角、种植区、饲养区以及各专用室、游戏中心为资源的“生活场”。让不同层面的教师都积极主动参与,在打造“生活场”

的过程中了解幼儿的内心需求和感受。站在幼儿的视角体验一日保教,能促使教师更客观地分析幼儿行为背后的原因,思考与之对应的解决策略和依据,研修是一个过程,学期初有预设进度、学期中有活动留痕、学期末有特色展示。

2.“一境一链”式的经验交互,打造“引力场”

将幼儿日常生活情境融入到研修中去,根据幼儿一日作息,将盥洗、餐点、午睡、学习、运动、物品整理等各项活动梳理成适合各年龄段幼儿的劳动清单。小班幼儿以自我服务为主,中班幼儿在自理基础上学习为班集体服务,大班幼儿在提升自理能力的基础上学习为集体和他人服务,并尝试为周边社区服务。

3.“一节一链”式的文化共振,打造“浸润场”

不断整合节日资源,通过环境浸润、游戏体验、真实场景劳作等习得各生活能力、节日民俗文化感受等,并且融合在主题课程行进中,以项目探究、研学寻访等“经历”的方式中不断深厚感知。

三、共同体生长式——全员观察支持系统的“更迭生长”

我们要做的有温度的研修,就需要借助“手账”的形式,记录群体或个体的成长过程,也就是师幼共同体学习、共同进步的过程。针对骨干、新秀、新手层三个教师梯队的成长愿景,不断抓住教师观察和解读幼儿行为,记录幼儿在生活、运动、游戏、学习中的课程留痕。

1. 看见每一个,“一人一案”观察记录手账

针对新手层教师刚入职,对如何观察还存在一知半解,因此以一些记录手账,边看边想,带着疑问去研究幼儿的行为。观察与记录是教师成长的主要途径,通过组织教师带着目标深入教学现场,接触不同年龄、水平的儿童的时候,不断感悟、实践操作中提升专业水平。

2. 看见每一刻,“一帧一思”导图推进手账

针对辰悦教师在一日保教中,如何真实记录幼儿的表现,借助“一帧一思”导图,以幼为本,情景再现,记录游戏中师幼的言行,教师对幼儿的游戏过程、创造性行为以及如何支持幼儿、做了怎样的反思进行记录。以事为由,解读支持,发现游戏情节的推进变化,记录时间的发展,幼儿如何化解矛盾冲突,时序的时间兴趣等;以物为源,经验共享,共享游戏材料的活选巧用,记录幼儿喜欢选择和使用哪些材料,对材料的使用是否出现一定的创造性等。

3. 看到每时每刻,全过程跟踪手账研修

全员推进的形式,以海悦教师牵头形成经验论坛,深化“全纳生长”,抓住“悦玩”课程实施中“项目、研学”活动的实施路径,以问题为线索的手账记录,并对记录进行解读与剖析,另一个视角全过程跟踪手账进行评价。

《幼儿园保育与教育质量评估指南》的背景下,强调根据本园教师的特质与需求,进行个性化的“儿童观重塑”研修,通过证据- 反溯-行动的研修方式,实现教师个体对“儿童观”的内化、重塑和外显。由此,我们逐渐看到“基于儿童”一日保教研修的新样态,更专注于“发现儿童”与“相信儿童”,通过“发现儿童”从而实现为儿童提供更为适宜的一日保教环境。

参考文献

1. 沈颖洁 富蓉萍著. 发现儿童,旨在儿童观重塑的区域研修新样态 .[M]. 浙江:浙江教育出版社 .2018.8

2.刘敏.李沿知主编.园本研修与幼儿园教师专业成长.[M].四川:四川教育出版社 .2010.6

3. 莫源秋著 . 幼儿园教研活动设计与实施 .[M]. 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014.10

作者简介:顾慧(1996 年 6 月),女,汉族,浙江海盐,本科,一级教师,研究方向:学前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