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高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常态化机制构建研究
鲁旭媛 赵晓倩 曹红亚 耿娜 汪琴 谢南 杨丽华
玉溪师范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 云南省玉溪市 653100
一、引言
习近总书记在 2021 年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提出的“十二个必须”是党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重要思想的核心内容,其中之一就是,“必须促进各民族广泛交往交流交融, 促进各民族在理想、信念、情感、文化上的团结统一,守望相助、手足情深。”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也是促进各民族广泛交往交流交融的重要前提。青年强,则国家强。高校作为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阵地, 肩负着开展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重要使命。
二、研究现状分析
1、铸牢中华民族共同意识教育在云南高校的现状研究:
云南高校教育及践行内容现状分析:据边疆民族地区高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问卷调查(边疆内容)显示,在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了解程度中,56.76% 的人表示了解,27.03% 的人表示非常了解,表明整体上受访者对该教育的认知较高。在受访者中,70.27% 表示非常熟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29.73% 听说过但不太了解,没有人表示从未听说过。这显示出该教育主题在受访者中的认知度较高。在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重要性进行调查时,75.68% 的受访者选择了“非常重要”,24.32% 的受访者选择了“比较重要”,显示出大学生普遍认可该教育的必要性。在参与调查的受访者中,70.27% 的人认为学校开展的爱国主义教育活动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非常有帮助,27.03% 的人认为有一定帮助,只有 2.7% 的人认为没有帮助。这显示出受访者对爱国主义教育活动的积极态度。受访者普遍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重要性持积极态度,75.68% 的学生认为其对大学生非常重要。这一结果表明,学生们已经认识到这一教育在促进民族团结、增强国家认同感方面的重要性,反映了当前教育政策的有效性。
2、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在边疆民族地区高校的启示借鉴与历史经验:
云南高校以往教育经验:云南民族大学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核心,构建了独具特色的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实践体系,形成了“民大品牌”的示范效应。主要举措包括:教育体系创新:建立“六融合”教育体系,将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贯穿思想政治教育、
人才培养、精神家园建设等六大领域,形成“123456”思政工作格局。开设《中华民族共同体教育》全校必修课,编写《中国特色民族理论政策与实践》等特色教材,并首创全国“民族团结”方向硕士点,推进学科专业建设。
师资与学术突破:“黄大年式教师团队”领衔的教研力量取得显著成果,民族学博士点跻身全国前 8,教学成果获国家民委及省级一等奖。建设“民族学人类学数据库”, 打造高端学术交流平台“中华民族共同体大讲堂”。
大理大学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通过“课堂 + 实践 + 文化”三位一体的育人模式,构建了具有地方特色的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体系。主要举措包括:(1)教育体系创新:打造“民族团结 + 共同体意识”特色课程群,开设 17 门通选课及《云南民族文化探秘》等 10 余门选修课,将共同体意识教育融入思政课和形势政策课。依托马克思主义学院、民族文化研究院等平台,推进教学科研一体化。(2) 实践平台拓展:利用滇西民族团结教育资源,开展“行走的思政课”;发挥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推广基地作用,举办汉字听写、经典诵读等赛事,增强文化认同。组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讲师团”,举办“大理大学讲堂”等系列讲座,邀请优秀党员、专家学者深度解读共同体意识。
西南林业大学通过不断加强党的全面领导、突出树木树人使命、发挥研究基地作用、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创新校地联创共建平台载体等方式,努力写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高校篇章。
启示与借鉴
(1)加强顶层设计,完善制度保障
(2)创新教学方法,增强教育效果
(3)深化校地合作,拓展教育资源
(4)注重教师队伍建设,提升教育质量
3、云南高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常态化发展面临的挑战与问题针对云南不同高校地区进行问卷调查可以得出以下问题和挑战
存在的问题 :
(1)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常态化认知浅薄,在调查问卷中高校大学生对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非常理解的人数占比小于 50%,有很大一部分人甚至是不怎么了解,意识形态教育落后。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常态化机制完善程度不够。
(2)教育资源分配不均,部分高校在教育资源分配上存在偏差,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投入不足,导致教育资源和师资力量匮乏,影响了教育的深入开展。
(3)课程体系建设不完善“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课程虽已普遍开设,但教学效果不理想,且大部分以开设公共通识教育选修为主。教师对该课程的理论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掌握不足,大班授课难以保证教学质量。
(4)少数民族地区发展问题
(5)民族问题的复杂性
三、云南高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机制构建路径研究
(一)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政治保障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要“不断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在青少年成长过程中,中小学教育不仅是常态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主要阵地,也是促进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重要场域。
1、紧扣学校党建引领。坚持“实”字当头,建好“党建+ 团建+ 队建”三个梯队, 以学校党支部书记讲专题党课、国旗下宣讲、党员团员“红色书籍”阅读分享、“党员半天学习日”、“红领巾主题班队会”等为切入口,融合开展党史学习与学校主题活动。
2、紧扣教师队伍建设。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教师是教育工作的中坚力量。有高质量的教师,才会有高质量的教育”。推进铸牢教育常态化,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是关键。讲好“大思政课”, 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思想导向和价值取向。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背景下,提高教师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认识和教学能力,定期开展专题培训和研讨。可以邀请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为教师进行讲座和培训,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引进具有民族学、文化学背景的专业人才,充实教师队伍。
(二)创新常态化教育活动载体
1、优化课程设置与教学内容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纳入核心课程体系,涵盖历史、文化、哲学等多学科内容。编写具有云南民族特色的教材,增强教育内容的吸引力和针对性。
2、落实文化艺术氛围,组织多元文化节、民族传统体育比赛等活动,营造浓厚的 民族团结氛围。比如,可以举办“云南民族风情展”,展示各民族的传统服饰、手工艺品、音乐舞蹈等,让学生近距离感受不同民族的文化魅力。建设校园文化符号和中华民族形象展示区,增强文化认同感。
3、构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常态化新媒体互动平台,引导学生强化自我教育。
高校要利用好现在大学生喜闻乐见的新媒体平台,从而加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宣传教育。一是创新网络舆论宣传。通过马克思主义学院官方网站、MOOC、抖音、微信、B 站等平台讲好中国故事、传递民族团结进步时代强音,引导学生进行自觉学习, 在网络空间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三)以创新常态化评价机制为优化举措
科学合理的评价机制是衡量和检测事物发展结果的重要标尺。就民族工作而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有效提升,要求创新常态化评价机制,为检验效果、总结经验、不断优化宣传教育方法提供有益反馈。
1、构建科学合理的评价指标体系,涵盖知识掌握、情感认同、行为表现等多个维度。
2、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法,如问卷调查、课堂观察、实践报告等,全面评估教育效果。
3、建立反馈机制,及时总结经验教训,不断优化教育机制。
四、研究前沿和趋势分析
(一)研究前沿
目前,高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已经成为学术界和实践领域关注的热点。研究者们普遍认为,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作为常态化教育引入高校立德树人的人才培养体系,是新时代高等院校的重要责任。这一教育领域的研究前沿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常态化教育机制的构建:研究者们致力于探索如何构建一套科学、系统、有效的常态化教育机制,以确保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能够持续、稳定地在高校中开展。这包括组织引领、思政引导、团学熏陶、社会实践等多个方面的机制建设。
2、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协同育人:研究者们强调,要充分发挥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中的协同育人效应。通过挖掘整合思政课中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相关的内容,将其纳入教学目标设置中,并通过创新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3、校园文化活动的融入:研究者们认为,校园文化活动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重要载体。通过设计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如民族歌舞比赛、民族文化展览等,可以让学生在参与中增强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4、教育模式创新:在当前教育领域,积极探索创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 模式成为前沿热点。特别是如何突破传统教育方式的局限,构建如“知、情、意、行”四维一体的创新教育模式,以满足不同学生群体的需求,提升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同时, 借助现代信息技术,如在线课程、虚拟仿真教学等手段融入教育过程,也是当下研究的重点方向之一。
(二)趋势分析
未来,高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常态化机制构建的研究将呈现以下趋势:
1、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研究者们将更加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通过实证研究来验证理论的有效性,并不断完善和优化教育机制。这将有助于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从理论走向实践,从课堂走向生活。
2、跨学科研究:随着研究的深入,研究者们将越来越注重跨学科的研究方法,如结合民族学、历史学、教育学等多个学科的知识和方法,来全面探讨高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相关问题。这将有助于拓展研究的视野和深度,提高研究的科学性和准确性。
3、国际化视角:在全球化的背景下,研究者们将开始关注国际民族教育的经验和做法,尝试将国际化视角引入高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中。这将有助于借鉴国际先进经验,推动我国高校民族教育的创新和发展。
4、技术创新应用: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研究者们将探索如何利用新技术手 段来创新高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方式和方法。例如,利用虚拟现实技术打造 “体验式”“沉浸式”的行走课堂,让学生在虚拟环境中体验不同民族的文化和生活方式, 从而增强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结语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在云南高校常态化发展,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意义。从促进云南地区民族团结与社会和谐,为地区经济发展提供人才支撑, 到强化国家认同、维护国家领土完整,促进军民融合、巩固国防安全;从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推动中华民族文化创新与发展,到凝聚民族精神、增强民族凝聚力, 激发创新创造活力、推动民族进步,云南高校在这一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新时代高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常态化机制的构建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本研究从多维度对云南高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现状进行分析,总结借鉴其教训经验,以及云南五所高校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方面的成功经验,形成可复制、可推广、可借鉴的模式,为其他地区和高校提供借鉴。旨在为高校有效开展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机制常态化,使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高校学生心中深深扎根,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培养出更多具有强烈民族认同感和责任感的高素质人才,进一步巩固和强化中华民族共同的精神纽带。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看望参加全国政协十三届四次会议的医药卫生界教育界委员时发表重要讲话 (2021 年 3 月 6 日 )[N]. 新华网 .
[2]张淑娟.《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三重意涵》[J]. 学术界,2020,260.
[3]包银山、王奇昌.《民族地区高校推进筑牢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探析》
[J]. 民族教育研究,2019,30(04).
[4]蒋文静、祖力亚提·司马义 .《学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逻辑层次及实践路径》[J]. 民族教育研究,2020,31(01).
[5]韩伟、李运昌.《民族院校铸牢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有效对策》[J]. 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 ,2021,08.
[6]李佳杰、马晓玲 .《用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 ,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J]. 品位·经典 ,2023(05).
[7]纳日碧力戈、左振廷 .《三维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J]. 中央民族大学学报 ( 哲学社会科学版 ) . 2020 ,47 (01) .
[8]冉春桃.《民族院校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路径》[J].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 ) . 2019 ,39 (04).
[9]张波亮、祝建兵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视阈下 . 南民族团结进步示范高校创建探析》[J]. 西南林业大学学报 ( 社会科学 ) . 2023 ,7 (04).
[10]王景新、李俊余、刘会柏 .《云南高校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现状研究》
[J]. 西南林业大学学报 ( 社会科学 ) . 2022 ,6 (02) .
[ 作者简介 ] 鲁旭媛,女,玉溪师范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
赵晓倩(2003 年 2 月 16 日),女,汉,云南腾冲,玉溪师范学院 2022 级本科生
曹红亚(2004 年 6 月 6 日),女,哈尼,云南普洱,玉溪师范学院 2022 级本科生
耿娜(2003 年 3 月 19 日),女,汉,云南曲靖,玉溪师范学院 2022 级本科生
汪琴(2004 年 3 月 16 日),女,汉,云南昭通,玉溪师范学院 2022 级本科生
谢南(2001 年 11 月 28 日),女,汉,云南腾冲,玉溪师范学院 2022 级本科生
杨丽华(2003 年 6 月 9 日),女,彝族,云南普洱,玉溪师范学院 2022 级本科生“黄大年式教师团队”是指以黄大年教授为楷模,由具有高尚师德、深厚学术造
诣和卓越教学能力的教师组成的团队。该团队致力于在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中发挥引领作用,推动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的高质量发展,是新时代高校教师团队建设的重要标杆。教育部《关于开展“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创建活动的通知》,2017 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