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教—学—评”一致性视域下初中数学教学实践

作者

严兴泉

苏州市吴江区青云学校 江苏苏州 215231

《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 年)》强调发挥教育评价导向作用,以人的全面发展和适应经济社会发展为教育质量评价根本标准,其中 “教—学 —评”一致性倡导 “以评促教”“以评强学”,要求教学、学习、评价形成有机整体提升学生综合素养。但初中数学教学中普遍存在评价滞后、目标模糊、学生被动参与等 “教—学—评” 脱节问题,制约教学质量。而贯彻该一致性既符合学生认知规律又契合《规划》要求,故教师需深入了解其内涵,在目标导向下依逆向教学设计理论融合教学、学习与评价,从教学规划、流程、行为视角看分别为促全面发展的教学整体、动态过程、动态生成性循环,且具有目标一致、过程互动等核心特征,并结合实际研究教学策略为教学革新提供支撑。

一、基于“教—学—评”一致性开展初中数学教学的意义

在“教—学—评”一致性视域下,教师教学、学生学习、教学评价共同指向一个目标,增强教学目的性,构建课堂可提高整体教学效率。教学评价作为教学工具,应用于教学中可丰富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指导性,为师生提供参考。《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 年版)》强调评价关注学习过程与结果,在此视域下整合三者符合标准,对推进初中数学教学改革有促进作用。

“教—学—评”一致性视域下初中数学教学的理论基础包括泰勒目标评价模式和逆向教学设计。泰勒模式强调先确定目标,再据此选定内容与方法,落实评价并改善教学制度,为教学评价提供严密程序和路线,教师可借鉴确定工作方案。逆向教学设计强调基于教学目标调整工作,增强三者一致性,为教学设计提供科学依据,教师可参考预设目标规划工作。二者相辅相成,为初中数学教学中实现“教—学—评”一致性提供理论支撑和方法论指导。

二、“教—学—评”一致性视域下初中数学教学策略

(一)目标引导,厘定“教—学—评”一致性起点

精准明确的教学目标能为教师提供导向,助力其科学评价学生学习结果,提升教学水平,促进学生有效学习。在“教—学—评”一致性视域下,教师参考泰勒目标评价模式,教学前分析教学要达成的目标、实现方式、提高学习效率及确定目标实现的方法,分析学生已有知识体系确定教学起点,研读《新课标》要求,综合设定恰当教学目标,作为教学、学习、评价的“方向标”。

设定清晰可测的教学目标后,教师要思考学生达成目标的表现或成果,据此设计评价任务和标准,目标应遵循 SMART 原则。以苏教版七年级数学“直线、射线、线段”一课为例,教师结合教学内容分析问题,回顾学生过往表现分析学习潜能,综合《新课标》要求设定教学目标,围绕目标设计学生学习目标和教学评价目标,为教学、学习、评价有序推进树立标靶。

(二)评价贯穿,促进“教—学—评”一致性落实

教学评价对学生发展有指导作用,学生学习新知识分四步,前三个步骤多在课堂,应用在课后复习,将评价贯穿其中利于学生改错提效。课堂教学阶段,教师依教学设计组织活动,关注学生表现并评价,指导其改进;课后复习阶段,教师布置任务并评价,助学生优化复习方法。以下结合苏教版七年级数学“二元一次方程组”课例。

课堂评价提质量。“教—学—评”下,教师应及时反馈助学生反思,关注其课堂行为,用描述性评价等方式反思教学问题、调整策略。如“二元一次方程组”课由四项活动构成,教师可依活动实施差异评价;还可将快速提问等多元化形成性评价嵌入教学流程。

课后评价助调整。课后评价以指出问题为主,教师借助信息化软件关注学生课后数据,依此给出中肯评价。如“二元一次方程组”课,教师用超星学习通布置作业,获取数据后差异评价,肯定优秀学生,客观指出问题学生不足,并基于数据分析的评价提供改进建议或学习资源,助其调整方法、提高水平。

(三)以学生为主体,提高“教—学—评”一致性质量

在“教—学—评”一致性视域下,教师不仅要从教的角度出发给予学生评价,还要组织学生从学的角度出发对自身学习行为表现、学习成果进行自评与互评,使学生在自评过程中总结自身进步,在互评过程中汲取他人值得借鉴的经验,进一步丰富其学习成果。下面结合苏教版八年级数学上册“勾股定理”一课教学案例,详细论述通过组织自评、互评来提高“教—学—评”一致性质量的策略。

1. 组织自评活动提升学习效能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组织自评活动可培养学生的自省习惯,使其在自省中提升学习效能感。在现实教学中,部分学生在学习疑难知识时会做出错误评判,导致其学习效能感低,影响其教学参与热情。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可组织自评活动,借助自评活动组织学生根据评价标准对自身的学习行为、表现以及阶段性学习成果进行评价,使其在量化评价过程中了解自身综合情况,合理对自身学习行为作出判断,从而提高其学习效能,进一步提高教学效果,发挥评价的强学作用。

以“勾股定理”一课教学为例,教师可设计教学评价量规表,规定主要评价细则,如:在预习时是否能够找出勾股定理的概念及数学公式;在新知学习过程中是否能够理解割补拼接的面积证法;是否能够在动手实践中理解勾股定理的证明过程;是否能够在练习时运用勾股定理进行简单的几何计算等。之后,教师可公示评价量规表,组织学生在自主预习、课上学习、课后复习时对照此表评价自身学习行为,明确自身基本情况。基于此,教师再结合学生自评内容组织相应教学活动,更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效能感,促使其主动参与。

在引导学生开展自评时,教师并非旁观者,而是引导者、促进者和反馈的整合者。教师需要提供清晰的评价标准、培训评价技能、搭建安全的评价氛围、组织有效的讨论,并对学生评价结果进行必要的总结、反馈和引导。设计量规 / 活动时,应聚焦于学习过程(如:探究方法、合作表现、思维过程)和核心素养表现(如:推理能力、建模意识、运算能力),而非仅仅是知识点的掌握。设计教学评价量规表时,应简要说明量规设计的关键:清晰的评价维度(对应目标 / 素养)、分层次的表现等级描述(如:优秀、良好、需改进)、具体的行为指标。

2. 组织互评活动改善自身不足

互评活动可帮助学生走出“一叶障目”的学习困境,促进其全面发展。在学习初中数学知识时,学生很容易受自身主观意识影响,出现“一叶障目”的学习问题,不能客观反思自身存在的学习问题。为此,教师可在教学过程中组织互评活动,要求学生以同桌为单位相互评价彼此在教学活动中的行为表现。在这一过程中,学生能够以批判的眼光指出其他学生学习的可取和不足之处,并在评价他人的过程中反省自身的长处与短处,从而在后续的学习中不断完善自身。

以“勾股定理”一课教学为例,教师可组织学生以同桌为单位,评价对方在应用实践、猜想、拼图、证明等操作方法理解勾股定理含义、抽象勾股定理计算公式时的学习行为。一方面,教师应组织学生观察同桌预习、课堂学习、课后复习的全过程,了解其可取与不足之处;另一方面,教师应与学生讨论评价结果,在“以他人为鉴”的过程中为学生提出优化建议,如学习其他学生类比迁移的学习思想、利用图示简化问题的解题方法等,帮助学生改善自身学习中存在的不足。

在“教—学—评”一致性视域下开展初中数学教学,应树立融合教学观念,明确教学、学习、评价三者之间相互统一、相互促进的内在逻辑关系。教师不仅要认真学习泰勒目标评价模式、逆向教学设计等教学原理,还要认真分析初中数学教学实际,为“教—学—评”一体视域下“教—评”一体、“学—评”一体、“教—学—评”一体等工作的落实奠定基础。在具体教学中,教师应明确教学目标,围绕目标落实教、评工作并引导学生学习;应将教学评价贯穿整个教学流程,实现“以评促教”与“以评强学”;应保证学生主体地位,使其作为评价主体自主反思、相互评价,从而提高其学习效果。

综上所述,虽提出了一系列教学策略,但仍存在一定局限性。例如,样本范围有限,策略的深度实施需要教师具备较高的专业能力。未来研究可进一步探索不同课型下的策略应用,进行长期效果追踪,并深度融合信息技术,以提升“教—学—评”一致性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实施效果。

参考文献

[1] 荣斌. 初中数学教学评一致性课堂教学策略[J]. 天津教育,2022(35):22-24.

[2] 段有强,王静 . 指向数学核心素养的“教—学—评一致性”的教学实践——以“反比例函数的图像和性质(第1 课时)”为例[J].数学教学通讯,2022(32):22-24.

[3] 李波. 核心素养视角下初中数学教、学、评一致性的实施[J].中学数学,2022(18):70-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