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学习视域下小学语文“整本书阅读”教学行动研究
贾奕飞
常州市戚墅堰东方小学
引言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 年版)》明确提出“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书”的教学要求,将整本书阅读从课外补充升格为拓展型学习任务群,凸显其在语文核心素养培育中的关键地位。例如,在《草船借箭》教学中,学生可能熟记“借箭过程”,却未深入探究诸葛亮“知天文、懂地理、识人心”的思维逻辑,更缺乏对“智慧文化”的跨时代理解。此类现象折射出传统阅读教学的局限性——将鲜活的文本拆解为孤立的知识点,导致学生“读而不思、思而不深”。
一、深度学习视域下小学语文“整本书阅读”教学的特点
(一)整体性认知建构:从碎片到系统的思维跃迁
深度学习视域下的整本书阅读突破单篇文本的局限,强调以整体视角把握文本结构、主题与文化内涵。学生需通过梳理情节脉络、分析人物关系、归纳核心主题,构建对作品的系统性认知。例如阅读《西游记》时,学生不再局限于单回目的妖怪降伏情节,而是从取经团队的成长主线出发,探究人物性格的动态变化与精神蜕变,理解“磨难即修行”的深层寓意。这种整体性阅读要求教师设计关联性任务,如绘制“取经路线思维图”、编写“人物成长档案”,引导学生将零散信息转化为结构化知识。在此过程中,学生的逻辑归纳、比较分析等高阶思维得到锻炼,逐步形成从局部到整体、从现象到本质的认知能力,为复杂问题的解决奠定思维基础。
(二)批判性思维培育:从接受到质疑的认知深化
深度学习强调对文本的主动质疑与批判性解读,鼓励学生突破表层理解,挖掘文本背后的价值取向与文化矛盾。学生在阅读中需追问“作者为何这样写”“人物行为是否合理”“故事是否有其他可能”,例如探讨《水浒传》中“替天行道”的口号时,可结合历史背景分析其局限性,思考“暴力手段能否真正实现正义”教师通过设计辩论活动、多视角解读任务,如“如果林冲选择反抗而非隐忍,故事会如何发展”,激发学生的思辨热情。这种批判性阅读不仅提升文本分析能力,更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理性判断的思维品质,使其在面对多元信息时能保持审慎态度,形成个人观点。
(三)文化理解与传承:从文本到精神的价值共鸣
整本书阅读是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深度学习要求学生在语言实践中理解文化精髓,实现文化认同与传承。阅读《论语》时,学生需结合具体语录探究“仁”“礼”的内涵,联系现实生活思考其现代意义;阅读《城南旧事》时,通过英子的视角感受老北京的风土人情,理解传统文化中“人情味”与“家国情怀”的交织。教师可组织文化对比活动,如对比中外童话中“英雄形象”的差异,引导学生理解文化基因对叙事的影响;或通过角色扮演、传统艺术创作等方式,让学生亲身体验文化魅力。这种文化浸润使学生不仅“读懂”文本,更“读透”文化,增强文化自信与跨文化理解能力。
(四)迁移性与创造性表达:从输入到输出的能力转化
深度学习视域下的阅读强调学以致用,要求学生将阅读积累转化为语言表达与创造能力。学生需通过仿写、续写、改写等任务实现语言迁移,例如阅读《小王子》后,以“我眼中的玫瑰”为题进行创意写作,运用象征手法表达情感;或结合科学知识创作“昆虫历险记”,将文学想象与科学认知融合。教师还可设计跨学科项目,如阅读《海底两万里》后制作“潜水艇模型”,撰写“探险日志”整合科学、美术与语文能力。这种创造性表达不仅巩固阅读成果,更培养学生灵活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其在真实情境中展现语文素养的综合运用,实现从“阅读者”到“创造者”的转变。
二、深度学习视域下小学语文“整本书阅读”教学的意义
(一)构建系统性语言认知,夯实语文素养根基
深度学习视域下的整本书阅读突破单篇文本的碎片化局限,引导学生从整体视角把握文本结构、语言风格与文化内涵,形成对语言的系统性认知。学生在完整阅读《鲁滨逊漂流记》时,需通过梳理荒岛求生的情节脉络,理解作者如何运用细节描写与心理刻画推动故事发展,进而归纳出“冒险叙事”的语言特征。这种整体性阅读过程,促使学生将字词学习、句段分析与篇章理解有机结合,避免孤立记忆词汇或语法现象。同时,反复接触经典文本中的丰富表达,如《草房子》中细腻的环境描写与生动的人物对话,能潜移默化提升学生的语言敏感度与运用能力。长期实践后,学生不仅能准确理解文本含义,更能模仿经典句式进行创造性表达,为写作与口语交际奠定坚实基础,实现语文素养的全面提升。
(二)培育高阶思维能力,促进深度认知发展
整本书阅读为高阶思维训练提供了天然场域。深度学习要求学生在阅读中主动质疑、分析、综合与评价,而非被动接受信息。例如阅读《骆驼祥子》时,学生需追问“祥子为何从积极向上走向堕落”,通过对比不同阶段的行为描写与环境描写,分析社会压迫与个人选择对命运的影响,进而形成对“个人与社会关系”的批判性理解。教师通过设计辩论任务,如“祥子的悲剧是个人原因还是社会原因”,引导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培养逻辑推理与辩证分析能力。这种思维训练超越了单篇阅读的浅层理解,使学生在复杂文本中捕捉深层逻辑,形成独立思考与价值判断能力,为其未来学习与生活提供持久的思维动力。
(三)传承文化基因,增强文化自信与跨文化理解整本书阅读是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深度学习鼓励学生通过文本解读理解文化精髓,建立文化认同。阅读《中国民间故事》时,学生从“牛郎织女”“孟姜女”等故事中感受中华民族对忠贞爱情、家国情怀的崇尚,理解传统文化中“善恶有报”“勤劳致富”的价值观。教师可组织文化对比活动,如对比中外童话中“英雄形象”的差异,引导学生思考文化基因对叙事的影响,培养跨文化理解能力。同时,通过角色扮演、传统艺术创作等方式,如为《西游记》设计“取经路线图”或创作“孙悟空新传”,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文化魅力,增强文化自信。这种文化浸润使学生不仅“读懂”文本,更“读透”文化,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者与传播者。
三、深度学习视域下小学语文“整本书阅读”教学策略
(一)构建单元整体框架,整合阅读内容
在深度学习视域下,整本书阅读教学需超越单篇文本的碎片化认知,以单元主题为纽带构建结构化阅读体系。以《西游记》整本书阅读为例,教师可围绕成长与蜕变 " 核心主题,将孙悟空从 " 大闹天宫 " 的叛逆者到 " 修成正果 " 的觉知者的转变轨迹,与单元内《草房子》中杜小康经历家道中落后的心智成熟、《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保尔·柯察金的革命淬炼等文本形成互文。通过设计 " 取经路线图中的精神坐标定位 "" 成长节点事件的多维归因分析 " 等任务链,引导学生运用 " 文本细读 + 跨文本联结 " 策略,在对比孙悟空 " 五行山下五百年 " 的外力规训与杜小康 " 芦荡放鸭 " 的自我觉醒中,揭示 " 困境 - 反思 - 超越 " 的成长共性规律。这种主题统整式阅读不仅促使学生构建 " 成长主题 " 的认知图式,更通过不同文本中成长动因、转折方式、价值取向的差异辨析,培养其 "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的批判性思维,最终实现从浅层信息提取到深层意义建构的阅读素养跃迁。
(二)创设沉浸式阅读情境,激活思维活力
情境创设作为深度阅读的重要推手,能够将静态文本转化为动态认知场域,有效激活学生的情感共鸣与思维参与。在《骆驼祥子》教学中,教师可设计 " 老北京人力车夫生存实录 " 情境模拟:通过布置斑驳的黄包车道具、播放市井叫卖声效、发放标注车资的仿古铜钱,营造出沉浸式历史场景。学生分组扮演祥子、虎妞、军阀士兵等角色,在" 暴雨中拉客被讹"" 车场主克扣工钱" 等冲突事件中,通过肢体语言与方言对话还原人物生存困境。当扮演祥子的学生因体力不支瘫倒在地,却仍被乘客辱骂时,其真切的屈辱感促使全班深入探讨 " 个人奋斗在时代洪流中的局限性 "。后续的 " 假如我是祥子 " 反思日记中,学生自发联想到现代职场压力、社会保障等现实议题,实现从文学鉴赏到社会关怀的思维进阶。这种具身化学习不仅让经典文本焕发时代生命力,更在角色代入中培育出对社会现象的洞察力与人文关怀。
(三)设计分层任务链,满足个性化需求
分层任务设计能兼顾不同认知水平学生的需求,促进全体学生的深度参与。例如,在阅读《小王子》时,教师可针对低年级学生设计“为星球命名”“绘制玫瑰生长图”等基础任务,培养其观察与表达能力;为中年级学生布置“分析狐狸与小王子的关系”“撰写星球日记”等任务,锻炼其逻辑分析与创造性思维;引导高年级学生开展“比较不同译本的语言风格”“探讨‘驯养’的哲学内涵”等高阶任务,提升其批判性思维与文化理解能力。分层任务链使每个学生都能在挑战中体验成功,逐步建立阅读自信。
(四)运用元认知策略,培养自主学习力
元认知策略聚焦于学生对阅读过程的自主监控与深度反思,是培养独立阅读能力的核心路径。教师可借助“阅读计划表”“问题清单”等工具,将抽象的阅读过程具象化。以《鲁滨逊漂流记》教学为例,教师引导学生每日填写“今日阅读目标”,如“梳理第三章物资获取方式”;记录“困惑与发现”,如“鲁滨逊为何优先制作陶罐而非工具”;规划“明日计划”,如“对比雨季与旱季的生存策略”。在每周分享会上,学生围绕记录展开讨论:有学生发现,鲁滨逊通过记录“物资消耗表”优化资源分配;另有学生指出,其每日日记实为自我监督的载体。教师进一步引导学生将零散发现整合为“主动规划者”的角色认知。这种训练使学生逐渐摆脱对教师提问的依赖,转而通过自我设问、动态调整阅读策略,实现从“被动接受文本信息”到“主动建构知识体系”的跨越,最终形成终身受用的深度阅读能力。
(五)开展跨学科项目式学习,促进知识迁移
跨学科项目式学习通过构建真实情境,有效打通学科间的逻辑关联,助力学生实现知识迁移与能力进阶。以《昆虫记》阅读后的“昆虫旅馆设计”项目为例,学生首先需从文本中提取关键信息,如蟋蟀对土壤透气性的要求、瓢虫的越冬习性等,形成生物认知基础;继而运用科学课所学的“材料吸水性”“保温原理”等知识,筛选竹片、陶粒等适宜建材;在美术设计环节,学生需兼顾结构稳定性与审美性,通过草图绘制、模型制作将抽象构想具象化;最终以说明文呈现设计逻辑,锻炼语言组织能力。某小组在实践中发现,仅按干湿分区无法满足所有昆虫需求,于是借鉴数学“集合”概念,设计出可调节湿度的模块化结构。这一过程不仅促使学生从“理解文本”转向“解决实际问题”,更在多学科知识的交织碰撞中,催生出超越单一学科的创造性方案,为深度学习注入持久动力。
(六)建立多元化评价体系,增强阅读动力多元化评价体系通过构建多主体、多形式的反馈网络,能精准捕捉学生阅读成长的动态轨迹,为其能力发展提供立体化支撑。教师可采用“自我评价 + 同伴互评 + 教师点评”的三角互证模式,结合“阅读成果展”“角色扮演辩论赛”等实践载体,让学生在展示、对话、反思中实现认知迭代。以《夏洛的网》“最感人角色”评选活动为例:学生首先运用思维导图梳理角色关系网,标注出威尔伯的脆弱、夏洛的智慧等核心特质;在辩论环节,支持“威尔伯”方以“生命威胁的紧迫性”展开论述,而“夏洛”方则通过“连续五晚织网”的细节论证其牺牲的持续性;当一学生坚持“威尔伯最可怜”时,同伴引用书中“夏洛说‘生命到底是什么啊?我们出生,活一阵子,死去’”的独白,引导其关注角色对生命意义的思考维度。这种评价机制不仅帮助学生突破单一视角局限,更通过即时互动反馈,促使其从“完成阅读任务”转向“主动建构文本价值”,最终形成终身受益的批判性阅读思维。
结语
在深度学习视域下,小学语文“整本书阅读”教学正经历着从知识传递向素养培育的深刻转型。通过单元主题统整、情境沉浸体验、跨学科项目实践、元认知监控训练、分层任务驱动及多元化评价反馈等策略,教师得以突破传统阅读教学的表层局限,引导学生从“被动接受文本”走向“主动建构意义”。这种转型不仅体现在学生对人物形象、主题思想的深度解析能力上,更表现为其批判性思维、创造性表达与问题解决能力的协同发展。
参考文献
[1] 林娟 . 核心素养视域下小学语文深度学习对策探讨 [J]. 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学与研究 ,2025,(04):146-148.
[2] 葛培培. 深度学习视域下小学语文整本书阅读的指导策略[J]. 品位·经典 ,2025,(07):167-1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