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数学核心素养有效培养教学实践
汪路岩
吉林经济技术开发区双吉小学132000
引言
核心素养是学生所具备的基本素质,能够满足学生的终身发展和社会化需求。小学阶段是从具象的形象思维到抽象的逻辑思维的过渡阶段,学生诸多卓越的思维素质与能力得以萌芽。课堂是学生数学学习的关键场所,也是学生获取数学知识的主要途径。在课堂教学中对学生培养得数学核心素养,不仅有助于他们对所学数学理论的深入理解与整合,而且能够促进其将理论应用于实际生活,进一步激发其创新思维,提升学习积极性,为未来的数学学习奠定坚实基础。
一、重视思维引导,强调兴趣激发
在小学数学教育领域,启发式学习方法的运用至关重要,其核心目的在于对学生进行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从学生心理发展的视角分析,学生倾向于偏好具象化、逻辑简明的事物,这不仅反映了其成长过程中的特有倾向,也是其认知发展的必由之路 [2]。作为教师,应基于对学生人格特征的尊重,引导学生思维发展,进而提升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以“观察物体”为例,教师要想更有效地引导学生思维,必须设计以亲身体验为核心的教学活动,以提供新颖且富有吸引力的课堂学习体验。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可将一只小鼠储蓄罐置于桌面,并随机选取四位学生从四个不同视角进行观察。通过分析学习内容,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深入理解。随后,学生交换座位,进行交流讨论。在该教学互动过程中,学生不仅能够获得积极的情绪体验,而且能够认识到从不同视角审视问题时,所能获得的知识内容亦存在差异性,此现象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并驱使他们探究背后的数学规律。通过与教师的互动,学生不仅能够培养数学逻辑思维能力,同时亦能提升课堂教学的效率。
二、密切联系实际,创设生活化情境
数学知识在日常生活中应用广泛,将教学内容与学生日常生活紧密联系,有助于学生更深入地理解数学的实用价值,激发其主动学习数学的意愿,并将所学知识应用于现实生活中,解决各类实际问题 [2]。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创设富有生活化的情境,从生活中挖掘与数学相关的素材,将数学情境与学生生活紧密结合,或把数学问题转化为生活实际问题,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他们在熟悉的情境中对数学内容有更深层次的理解,从而提升其思维能力。例如,在二年级上册的“认识时间”课程中,学生将在一年级第一册“认识钟表”的知识基础上进行深入学习。尽管学生已经对时钟表面的分针、时针以及十二个大格有所了解,但他们对于这些概念的具体含义及其书写方式仍缺乏清晰的认识。教师可以构建一个生动的情境教学模型,并设计一系列与时间相关的问题,例如:“同学们通常在几点钟起床?”以及“几点钟就寝?”这些问题均源自学生日常生活的真实场景,能够促使学生迅速且准确地作出回应。通过这种情境教学法,学生能够迅速摆脱对时间概念的陌生感,进而激发他们对数学学科的浓厚兴趣。
三、动手实践,培养探究能力
在教育实践中,操作性学习被认为是一种有效的教学策略。通过该策略,学生能够在实践中对知识的形成过程进行深刻理解和亲身体验,这不仅有助于学生进行自我探索,掌握数学知识,而且还能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掌握数学的基本规律和方法,自主构建知识体系。例如,在《条形统计图》一课教学中,教师可以布置一项“分析家庭近一年的用水情况并制定节水计划”的任务,要求学生基于对家庭过去一年用水量的调查,计算每月的水费,并利用条形图进行数据可视化分析。此外,学生们需留意家庭中是否存在水资源的浪费现象,并拟定一份“家庭节约用水计划”,并严格遵守该计划。一个月后,学生们将汇总节约用水项目的当月用水量及水费数据,并与上月及去年同期的用水量进行对比分析,进而撰写一份翔实的调查研究报告。在学生完成实际调查后,教师将特别组织一次以“家庭节水计划”为主题的讨论会,为学生提供一个交流的平台,使他们能够分享自己的实际探索经验,并通过与同学的互动交流,提升他们的思维能力和数据处理意识。
总结语
在新课程标准的指导下,对小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依据新课标导向,小学数学教师需明确数学核心素养的内涵,并理解如何有效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教师应重视思维引导,强调兴趣激发;密切联系实际,创设生活化情境;动手实践,培养探究能力,以充分展现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需要。此外,教师必须认识到,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培养是一项长期且系统的工程,尚需后续研究与实践的深入探索。
参考文献
[1] 张迎雨 . 以新课标为指导培养小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方法 [J].中国科技经济新闻数据库教育 ,2024(5):0005-0008
[2] 聂守庆 .“双减”背景下小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培养 [J]. 甘肃教育 ,2024(24):87-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