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混凝土结构内部缺陷的红外热成像检测技术探讨

作者

杨荣

420881198610010158

引言:混凝土结构作为现代建筑的核心载体,其内部缺陷的隐蔽性对结构安全构成潜在威胁。传统检测方法如超声法、冲击回波法等虽具有较高精度,但存在操作复杂、检测效率低等问题。红外热成像技术凭借非接触、快速、大面积检测的优势,逐渐成为混凝土结构健康监测领域的研究热点。该技术通过捕捉结构表面温度场分布差异,可直观反映内部缺陷导致的热传导异常,为缺陷定位与量化提供数据支持。

一、红外热成像检测技术原理

红外热成像检测基于热辐射定律与热传导理论。当混凝土结构存在裂缝、空洞或渗水等缺陷时,其热容与导热性能发生改变,导致缺陷区域与完好区域的温度场分布差异。在外部热激励(如阳光照射、人工加热)下,缺陷区域因散热率不同形成温度“热点”或“冷点”,通过红外热像仪捕捉表面温度场图像,可直观识别缺陷位置。研究表明,缺陷深度、尺寸及环境温度是影响热像图对比度的关键因素。

二、检测方法与流程优化

2.1 主动激励与被动检测结合

混凝土结构在自然环境下的温度差异较小,红外热像图难以反映内部缺陷。因此,需通过主动激励增强缺陷区域与完好区域的温度对比。主动激励方式包括:

阳光照射激励:利用昼夜温差或季节性温度变化,使缺陷区域与完好区域形成温度梯度。

人工加热激励:采用热风枪、红外灯等设备对结构表面进行局部加热,加速缺陷区域与完好区域的温度差异。

实验表明,人工加热激励可显著提高检测灵敏度。例如,在混凝土试件中模拟不同深度( 15mm 、 30mm 、 50mm )的空洞缺陷,通过持续加热 20 分钟,缺陷区域与完好区域的温度对比度可达 5℃以上,红外热像图可清晰识别缺陷边界。

2.2 图像处理算法优化

红外热像图分辨率受环境噪声影响较大,需通过图像处理算法提高检测精度。常用算法包括:

绝对温度对比度法:通过计算缺陷区域与完好区域的绝对温度差,量化缺陷尺寸与深度。

梯度算法:基于边缘检测原理,提取缺陷区域与完好区域的温度梯度变化,提高缺陷边界识别精度。

脉冲相位成像检测技术(PPT):通过分析热像图时间序列的相位变化,消除环境噪声干扰,提高检测深度与精度。

改进后的中心旋转梯度算法可显著提高缺陷面积检测精度。例如,在CFRP 布加固混凝土试件中,通过优化梯度算法,缺陷面积检测误差从 15% 降低至 5% 以下。

2.3 有限元模拟与实验验证

有限元模拟是优化检测流程的重要工具。通过建立混凝土结构热传导模型,可模拟不同缺陷参数(深度、尺寸、材料)下的温度场分布,为实验设计提供理论依据。例如,在混凝土坝保温层缺陷检测中,通过有限元模拟发现:缺陷深度每增加 1cm,表面温度差异约上升 2℃。缺陷宽度对温度差异影响较小,但宽度增加会导致缺陷区域与完好区域的温度梯度变化更显著。实验验证表明,有限元模拟结果与实际检测数据高度吻合,为检测流程优化提供了可靠依据。

三、环境因素对检测结果的影响

3.1 环境温度与湿度

环境温度与湿度是影响红外热成像检测精度的关键因素。研究表明:

环境温度:检测时环境温度与混凝土表面温度差异应大于 10% ,否则热像图对比度不足。

空气湿度:高湿度环境下,空气导热系数增加,导致缺陷区域与完好区域的温度差异减小,检测灵敏度降低。

3.2 检测时间与天气条件

检测时间与天气条件对检测结果有显著影响。例如:

检测时间:晴天正午或夜间温差较大时,检测效果最佳。

天气条件:风速、降雨等天气变化会导致结构表面温度场分布异常,需在无风、干燥条件下进行检测。

四、实际应用案例分析

4.1 桥梁结构内部空洞检测

在某大型桥梁结构的内部缺陷检测项目中,鉴于桥梁长期承受车辆荷载、环境侵蚀等因素,内部可能存在空洞等安全隐患,故采用红外热成像技术进行检测。检测团队首先对桥梁表面进行清洁处理,以减少表面污渍对热传导的影响。随后,运用人工加热激励方式,利用热风枪对桥梁特定区域进行均匀加热。在加热过程中,同步使用高精度红外热像仪实时采集表面温度场数据。同时,借助有限元模拟软件,构建桥梁结构的热传导模型,模拟不同空洞参数下的温度场分布,为实际检测提供理论参考。采集到的红外热像图通过优化后的图像处理算法进行分析,成功识别出直径为 20cm 、深度达 30cm 的空洞缺陷。这一检测结果不仅快速定位了缺陷位置,还为后续的修复方案制定提供了关键依据,有效保障了桥梁的运营安全。

4.2 混凝土坝保温层缺陷检测

在某混凝土坝保温层缺陷检测工作中,考虑到坝体保温层对大坝整体安全与稳定的重要性,采用红外热成像技术结合有限元模拟展开检测。检测人员先对坝体表面进行详细勘察,标记出可能存在缺陷的区域。在有限元模拟阶段,充分考虑坝体材料特性、环境温度等因素,精确模拟保温层在不同缺陷情况下的温度场变化。实际检测时,利用红外热像仪对坝体表面进行扫描,获取温度场图像。通过不断优化检测流程,如调整加热时间、加热强度等参数,并结合改进的图像处理算法,成功识别出保温层厚度为 5cm、缺陷深度为 4cm 的保温层失效区域。检测精度达到 90% 以上,为坝体保温层的及时维护与修复提供了科学依据。

五、技术挑战与未来展望

5.1 技术挑战

红外热成像技术在混凝土结构内部缺陷检测中仍面临以下挑战:

环境干扰:环境温度、湿度、风速等因素对检测结果影响较大,需优化检测流程与算法。

检测深度:红外热成像技术对深层缺陷的检测能力有限,需结合其他无损检测技术。

图像分辨率:红外热像图分辨率较低,需通过图像处理算法提高缺陷识别精度。

5.2 未来展望

未来,红外热成像技术在混凝土结构内部缺陷检测中的应用将朝着以下方向发展:

多技术融合:结合超声法、冲击回波法等无损检测技术,提高检测精度与可靠性。

智能化检测:通过人工智能算法优化图像处理流程,实现缺陷的自动化识别与量化。

实时监测:结合物联网技术,实现混凝土结构健康监测的实时化与智能化。

结论

红外热成像技术凭借非接触、快速、大面积检测的优势,在混凝土结构内部缺陷检测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通过主动激励与被动检测结合、图像处理算法优化、有限元模拟与实验验证,可显著提高检测精度与可靠性。未来,随着多技术融合与智能化检测的发展,红外热成像技术将为混凝土结构健康监测提供更有效的手段。

参考文献

[1] 顾渊 . 混凝土结构缺陷中红外热成像无损检测技术的应用 [J]. 城市建设理论研究 ( 电子版 ),2025,(13):196-198.

[2] 马晔 . 混凝土结构缺陷的红外热成像检测识别技术 [J]. 公路交通科技 ,2017,34(12):59-65.

[3] 张慧慧 . 红外热成像无损检测技术在混凝土结构缺陷中的应用 [J]. 黑龙江科技信息 ,2016,(33):2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