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美术作品
赵兴平

赵兴平,男,汉族,1973 年生,毕业于贵州师范大学美术专业
遵义师范学院美术学院客座教授、外聘教师,贵州航天职业技术学院建筑工程管理系外聘教师,遵义职业技术学院建筑与艺术设计系客座教授、 外聘教师,贵州省美术家协会设计艺术委员会副主任,贵州省工笔画学会会员,遵义市美术家协会设计艺术委员会主任。作品入选贵州省“三线” 美术作品双年展、贵州省第二届“三线”美术作品双年展、“意象之美”贵州省小幅油画作品展、遵义市第八届美术作品双年展、遵义市纪念遵义 会议九十周年重走长征路书画作品公益展、遵义当代美术作品邀请展、遵义市现当代艺术语言实践与探索作品展、“川流不息”遵义河流文化艺术展。

油画《古镇印象》介绍
千年土城古镇,是赤水河畔的一枚旧时光。少年时,我常赤脚跑过被雨冲得发亮的青石板,听木门“吱呀”一声把黄昏关进屋里。多年后,古镇的瓦脊、风墙、飞檐,不再清晰,却在记忆里沉淀成一片温柔的灰。于是,我拿起油彩,只想为“记不清”的故乡留一幅“想得起”的画。整幅画几乎没有轮廓。深灰、中灰、浅灰在布面上缓慢呼吸,像一场不肯散去的晨雾。颜料被稀释得极薄,一次次罩染,又一次次刮除;老房子的脊梁在反复遮盖间“隐”出来,又在下一笔里“没”进去。
整幅画拒绝细节:没有窗棂、没有门环、没有人影,只有被时间磨平的体块与气息。观者退后一步,古镇便浮现;凑近,却又只剩颜料本身。模糊,成了最真实的记忆方式。

油画《赤水河·母亲河》介绍
赤水河既是黔北的生命之脉,也是中国革命史上奔腾不息的血脉。1935 年,红军四渡赤水,战士的热血汇入激流,染红了记忆,也染红了这条“母亲河”。我以油画《赤水河·母亲河》向那段惊心动魄的历史致敬,让河水继续讲述硝烟里未竟的青春与信仰。
整幅画被深红、大红与金黄三种纯色牢牢统治。 从画底中央劈开的“S”形湾延河道,以刮刀厚堆出纵深。刀锋留下的凌厉棱线,像被炮火犁过的山脊,也像水浪被瞬间冻结的怒吼。河水被一道中线劈成两半,两侧是浑厚的土黄和燃烧的大红;红色逐渐向画面中心聚拢,仿佛仍在扩散,寓意年轻的生命瞬间倾泻,与河水再难分离。两岸峭壁以深红加褐黑竖向拉刮,刀起刀落,留下如斧劈般的断面,既显地势之险,也映心境之峻。天空没有云朵,稍有留白,红黄颜料自天际倾泻而下,与远山在天际处交汇,水天一色,天地同脉,仿佛整幅宇宙只剩这一条血火交织的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