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破界与融合:积极心理学导向的小学生内驱力跨学科培养新路径

作者

刘洁

天津市滨海新区塘沽湾学校 300450

一、引言

内驱力是学生自主学习的核心动力,直接影响学习兴趣与长期发展。积极心理学 “关注积极品质、挖掘潜能”的主张与内驱力培养目标高度契合,为实践提供科学支撑。当前小学教学中,部分教师仍以知识传递为核心:语文重默写背诵,数学重解题技巧,科学重步骤演示,忽视内在动力激发。更关键的是,各学科培养策略局限于自身场景,如语文 “阅读分享” 未与数学 “思路交流” 结合,科学 “实验设计”未延伸至艺术创作,导致育人效果碎片化。基于此,本文以自我决定理论为基础,剖析跨学科场景下内驱力的共性形成机制,构建通用培养策略,助力教师打破学科壁垒,实现内驱力培养常态化

二、积极心理学视域下小学生内驱力的形成机制

依据德西与瑞安的自我决定理论,结合小学生(6-12 岁)注意力短、好奇心强、需情感支持的特点,内驱力形成依赖自主、胜任、归属三大需求的满足,且该机制在多学科中具有共性,是跨学科策略的理论基础。

(一)自主需求:内驱力的“启动开关”

自主需求即学生对学习的“掌控感”与“选择权”,是激活内驱力的首要条件。小学生自我意识快速发展,对自主参与的学习更感兴趣:语文课堂选读《安徒生童话》《昆虫记(节选)》等文本,学生愿提前查资料,课堂发言更积极;数学课堂自主选 “算术法” 或 “方程法”解“鸡兔同笼”题,学生能深入思考并对比方法优劣;美术课堂自选 “彩铅、黏土”创作“我的家乡”,作品创意与完成度更高。反之,教师过度控制会削弱自主感:语文统一读后感框架,数学强制解题方法,音乐固定演唱要求,学生易产生 “为完成任务而学” 的被动认知,内驱力停滞。

(二)胜任需求:内驱力的 “持续燃料”

胜任需求是学生通过努力获成就感的心理诉求,是内驱力长期维持的关键。小学生对“成功体验” 敏感度高,微小进步如作文比喻句受表扬、独立解出数学应用题、实验让小灯泡亮起、画作上墙展示,都能让其产生“我能行”的信念,进而主动探索。若任务与能力不匹配:过难(如二年级写 300 字记叙文、四年级理解分数除法算理),学生易因挫败逃避;过易(如五年级抄10 以内加减法、六年级背简单古诗注释),学生因无挑战感枯燥,内驱力因“无价值感”淡化。

(三)归属需求:内驱力的 情感支撑”

归属需求是学生在集体中获接纳、关爱的心理需求,为内驱力提供情感保障。小学生社交意愿强,渴望被关注认可:语文“分角色朗读小组”中,同伴肯定“语气贴合角色”,学生更愿参与下次朗读;数学“难题互助小组”中讲解,获“清晰易懂”评价,学生更积极助人;科学“实验小组”分工明确(记录、操作、汇报),学生感到“不可或缺”,参与度显著提升。反之,课堂氛围冷漠或竞争过度:教师批评“这么简单都不会”、只表扬前 10% 学生,多数学生感孤独;语文“背诵只奖第一”、数学“解题淘汰最后三名”,学生因怕失败回避参与,内驱力因情感缺失难稳定。

三、适用于多学科的小学生内驱力培养策略

基于上述机制,结合各学科目标(语文“提升语言运用”、数学“培养逻辑思维”、科学“激发探究兴趣”、艺术“发展审美”)与内容特点,从“满足三大需求”构建通用策略,教师可灵活调整,实现 “一科实践、多科借鉴”。

(一)赋予“有限自主选择权”,激活内驱力“启动开关”

教师需在教学大纲框架内,提供“有边界、可操作”的选择,避免学生迷茫。语文:低年级选 2-3 首儿童诗(《小小的船》《蒲公英》)

背诵创编,中高年级选“家庭、校园、自然”主题写作;数学:低年级选“小棒、计数器”学 100 以内加减法,中高年级选“生活题、趣味题”定解题顺序;科学:“物体沉浮”实验自选“乒乓球、石头、树叶” 材料;艺术:音乐选 “儿歌、民谣”学唱编动作,美术选 “线描、拼贴”表现 “四季”。例如,三年级语文教师设 “梧桐树、小宠物、花坛”观察对象,学生课后记录积极参与度大大提高,还自发拍照片辅助写作;同年级数学教师借鉴此策略,让学生选“生日、运动、书包重量”做统计,数据记录更认真,报告创意(彩色图表、趣味标注)更丰富。

(二)设计“阶梯式分层任务”,补充内驱力“持续燃料”

针对学生能力差异,设“基础 - 提升 - 拓展”三级任务,让学生 “跳一跳能达标”。语文写作:基础层“写 5-8 句春景(每句含形容词)”,提升层“写段(景物 + 感受)”,拓展层“写文(细节 + 故事)”,教师针对性评价;数学“长方形面积”:基础层“给长宽算面积(长5cm、宽 3cm)”,提升层“算书桌面积(长 120cm 、宽 60cm )”,拓展层“找面积 24cm2 的长宽组合”,学生选 1-2 层完成,教师肯定不同层级进步;美术“动物绘画”:基础层“仿简笔画涂色”,提升层“加生活场景(兔子 + 草地)”,拓展层“设计拟人动物(戴帽小熊)”。四年级数学教师用此策略后,学生独立完成作业比例稳步提升,畏难学生因基础层获表扬,逐步挑战提升层;英语教师借鉴,设“认单词、造句子、编对话”三级任务,单词掌握率节节攀升。

(三)构建“包容合作型课堂氛围”,筑牢内驱力“情感支撑”

从“评价方式”与“课堂互动”入手,营造尊重合作氛围。评价上,摒弃“结果导向”,转向“过程 + 进步”:语文评作文,肯定 “观察独特(从蚂蚁搬家悟团结)、用词新颖(‘星星眨困倦眼睛’)”;数学评作业,表扬“步骤清晰(标计算依据)、方法创新(画图解题)”;科学评实验,认可“操作规范(记数据)、思考深入(提沉浮疑问)”。互动上,开展小组合作:语文“4 人共读组”(朗读、提问、解答、总结),数学“3 人互助组”(讲解、补充、质疑),科学 “5 人实验组”(材料、操作、记录、汇报、安全),音乐 “合唱组”(分声部 + 表情管理)。二年级语文教师通过 “小组共读 + 多元评价”,课堂发言频次大幅提升,沉默学生因任“总结者”主动表达;体育教师借鉴,设“跳绳、计数、加油”3 人团队,参与积极性达百分百,还出现“加油员指导跳绳姿势”的互助场景。

四、结论​

积极心理学视域下,小学生内驱力形成依赖自主、胜任、归属需求的共性机制,该机制在多学科中通用。本文提出的 “赋予自主选择”、“设计分层任务”、“构建包容氛围”三大策略,经案例验证,既能契合各学科特点,又为教师提供可迁移框架,破解 “策略孤立、培养碎片化”问题。未来,教师可结合低中高学段心理差异(低年级需情感支持、高年级重自主)与学科核心素养,细化策略:如低年级设 “2 选 1” 简单选择,高年级设 “自主定主题”深度选择;将分层任务与素养评价结合,让内驱力培养与知识、能力发展协同,实现“以动力促学习,以学习育素养”,助力小学生成长为有自主学习能力、积极心理的终身学习者。

刘洁 女 1980 年6 回族 天津 大学本科 高级教师 研究方向:心理健康 家庭教育

本文系积极心理学视域下的小学生内驱力的培养策略研究课题(编号:2023YBZXX43)的研究成果  天津市教委科研计划专项任务项目(心理健康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