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年级数学课堂中实物教具辅助抽象概念理解的实践探索
魏冬梅
四川省乐山市沙湾区沫江学校 614900
一、实物操作具象化,搭建概念认知桥梁
对于低年级的数学教学,抽象概念的理解对很多学生来说有很大挑战,通过在课堂上操作实物教具,可以针对性地把抽象知识变为具体经验,为学生架起理解的桥梁。比如在学习到“10 以内数的认识”这一内容时,要提前筛选出小棒、计数器等教具,借助数一数、摆一摆的操作,来指引学生加深对概念的理解。
教师可以让学生计算出教具数量,把抽象的数字和物体数量进行联系。比如在认识数字6 时,可以让学生数出6 个香蕉模型、6 根粉笔,真实体会 6 的表示的数字含义。然后借助摆小棒来了解数的简单运算,把 7 个香蕉分成 4 和 3,体会 scriptstyle7=3+4 的分解,这时数的组成能够变成形象的实物拆分。接着可以让学生通过语言表达具体操作,把操作用数学进行表示,进一步加强认知消化。
在学到认识图形的内容中,实物教具的价值更加凸显。教师可以提前寻找正方体、圆柱、球等模型,让学生亲自动手触摸、滚一滚,去真实体会立体图形的特点。学生会观察到正方体,它的不同面是相同的,无法滚动;圆柱的特点是上下面是圆的,可以滚动,学生利用实物操作所积累的经验,比简单的看图片或是被动听讲效果更好。
在具体实践中,教师要专门选取学生熟悉的教具,比如日常的学习文具、家庭用品等当做教具,避免其产生抵触情绪;操作时尽量让所有学生都进行参与,不能只有教师示范。借助实物操作的具体体验,学生可以循序渐进地深入数学概念,一定程度上完成从具体到抽象的过渡。
二、情境创设生活化,激活概念应用意识
低年级阶段的学生主要是形象思维,通过把实物教具结合生活化情境,可以让数学概念和学生生活搭建桥梁,调动概念应用意识。比如在学习到表内乘法时,教师要分别根据学校生活、家庭情境来创设具体情景,通过实物教具生成现实问题,让学生在解答真实问题过程中深刻理解乘法内涵。
在学习到乘法的初步认识时,教师可以营造“布置教室”的情景:使用小彩旗模型、气球等装饰班级教室。接着向学生抛出问题“如果每排挂 4 个气球,那么挂 3 排要多少气球?”指引学生用熟悉的加法来运算“ ⋅4+4+4, ”,然后再使用气球摆成 3 排,每排 4 个,形象地看到此时是4 个3 相加。这时可以介绍乘法“4X3”,学生利用实物摆放知道“乘法的含义是几个相同加数和的方便计算”,此时能够把概念和摆气球的情境密切联系起来。
在学习到“厘米与米的认识”内容时,教师也可以发挥生活化情境的作用。教师可以先整合一些生活化的教具:铅笔、课桌、跳绳等,可以要求学生使用厘米尺测量教具长度。测量得到教材的长度为 21 厘米,课桌的宽度为 43 厘米,在动手测量过程中,学生能够把厘米的概念和实物的长度联系起来。然后可以让他们使用米尺测量黑板擦长度、门的长度,于是认识到厘米适用短物体,米更适合长物体,从而能够清
晰认识长度单位的应用场合。
情境创设要符合学生现实生活,教具要同时兼顾真实性、安全性,操作时要通过规范指引学生安全参与。借助生活化情境中的教具操作,学生一方面可以意识到数学和生活的关联,另一方面还能在应用中加深对抽象概念的认识。
三、分层演示梯度化,突破概念认知难点
低年级数学概念的理解具有阶段性,部分抽象概念需通过梯度化的实物演示逐步突破认知难点。人教版一年级“20以内进位加法”中的“凑十法”是教学重点,也是学生理解的难点,教师可通过分层演示教具,从直观到抽象逐步引导学生掌握算理。
首先可以演示“实物凑十”,使用铅笔和粉笔演示“ 8+53 的计算过程。先摆 8 个铅笔,再摆出 5 个粉笔,向学生抛出问题“如何能够一眼算出铅笔和粉笔共有多少?”指引学生探索“从 5 个粉笔中取出 2 个,和铅笔的数量凑成10 个”,形象地感受“凑十”的操作步骤。
其次是可以通过计数器演示,在计数器个位拨7 颗珠子,加5 颗时,个位满 10 颗拨回,向十位进 1 颗,个位剩余 2 颗,形象地观察到 12 的形成。借助实物铅笔、计数器的递进演示,学生能够循序渐进地掌握“凑十法”的算理,理解“满十进一”的数学概念。
在学习到角的认识内容时,梯度演示也很有效果。可以先展示三角尺、剪刀等实物,来了解角的形状,接着使用教具来动态呈现“角的大小和两边张开大小的关系”,然后用直尺画角,完成从实物到抽象画图的过渡。梯度化演示需遵循“实物操作—半抽象模型—符号表达”的认知规律,每个环节衔接自然,让学生在教具的逐步抽象中深化概念理解。
四、结语
实物教具在低年级数学抽象概念教学中,是连接儿童生活经验与数学知识的重要纽带。实物操作具象化、情境创设生活化、分层演示梯度化策略,从不同维度为抽象概念“赋形”,让数学不再是冰冷的符号,而是可触摸、可体验、可理解的生活智慧。实践中,教师需持续挖掘教具价值,贴合学生认知规律,让每一次实物操作都成为思维生长的契机,助力低年级学生逐步跨越具象到抽象的思维鸿沟,为数学学习筑牢根基,让数学课堂因教具赋能而更具温度与深度,真正实现“以物启思,以思促学”的教学愿景。
参考文献
[1] 杨玉金 . 实物教具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有效应用 [J]. 读写算 ,2025,(16):85-87.
[2] 王玉霞 . 实物教具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J]. 新课程教学 ( 电子版 ),2020,(16):37-38.
[3] 张文娟 . 利用实物教具优势 打造数学高效课堂 [J]. 试题与研究 ,2020,(21):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