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赣剧的研究历程,现状及发展趋势(1958- 2024)

作者

龙朝明 王晨晨

江西科技学院音乐舞蹈学院

一、从本体角度看赣剧研究的现状与发展

(一)赣剧的历史与文化

1. 赣剧弋阳腔的由来

赣剧弋阳腔系是由南方戏曲《目连救母》流传至江西弋阳县后,在佛教、道教及其他宗教观念的作用下,与本地方言、民间艺术相融合,并融合北方曲调而形成的一种带有江西地域特点的南方戏曲方言腔调。弋阳腔自产生以来,表演者从明朝民间文艺和北方杂剧中汲取了大量的文艺营养,从而发展出了自己的戏路。南戏的原始形式,是一种广为流传的戏曲,弋阳戏曲的特点,是“错用乡语”,“原无宫”,因此,它走到哪里,都能融入当地风俗。语音上弋阳腔系与北方的普通话比较相近,弋阳腔系在江南戏曲“四大声腔”中,有很大的影响,流传最广。明代嘉靖38 年以前,弋阳腔便已经在南京与北京两地上演,并在湖南、福建、广东、贵州等地流传开来,同时也在山西一带流传开来。当时,弋阳腔已经成为了中国最具影响的戏曲流派。弋阳腔在发展的同时,也表现出了“改调歌之”的倾向,即行当对南腔昆曲《珍珠记》,《长城记》,《三元记》,《卖水记》,《八义记》,《十义记》,《白蛇记》,《鹦鹉记》等作品的改造。与此同时,弋阳腔还在音乐方面,从流行的地方吸收民间音乐,并在全国范围内发展和衍生出许多新的流派,如青阳腔、太平腔、徽州腔、四平腔等。

2.“立体”的赣剧前期史料

南宋时期,战争就已经开始了,而且随着元代进入明朝,弋阳一带的战争也就没有停歇过,可谓是灾难连绵。明代中叶以后,随着商品经济和手工艺的发展,民间文化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最明显的就是戏剧的繁荣。除了出现大量的文人传说之外,明朝的民间演剧的活跃程度可以说是史无前例的。祭祀戏剧蓬勃发展,地方声腔渐渐成型,俚歌俗曲等民间音乐方兴未艾,在这一点上,地方戏也在这一点上慢慢成长起来。加之中国四大文学作品,其中三部均出自明代,因此,戏剧小说也是前所未有的繁荣。同时,伴奏乐器的加入,也让弋阳腔更受欢迎。见表1

表1 赣剧的伴奏乐器及起源时间表

明清交替之际,江西地区的反抗十分激烈,是清朝军队南侵的主要战场,后来更是遭到了三大藩镇的围剿。在明清两代的战乱中,江西遭受了巨大的损失,对弋阳腔的表演产生了很大的冲击。但到了康熙中期,赣地政治安定,经济逐步复苏,弋阳腔戏又重新兴盛起来。清代弋阳腔在继承明代音乐传统的基础上,又有所发展。刘廷曾如此描述:“江西的弋阳、海盐、浙江等地的唱法,至今仍保留着古老的风格,其他地方没有了。”演出朴素而又鲜活,唱法也在原来的基础上进行了改进,形成了《饶河十八段》,也就是蒋士铨在戏里所说的:《十八段》。至乾隆时期,乾隆皇帝在扬州举行“迎驾”典礼时,又请江西弋阳剧团演出,并在《鄱阳县志》中记载了弋阳剧团的演出情况。道光以后,随着“乱弹”的兴起,弋阳腔在太平天国的打击下日渐式微,弋阳腔社团也开始演唱“乱弹”,甚至与“乱弹”结伴演唱,从而为弋阳腔日后的发展打下基础。

3. 近代以后赣剧的走向

近代以来,江西戏曲的发展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从 1842 到1945,是中国近代社会的一个非常混乱的阶段。外来侵略,军阀混战,十年内战,七年抗日战争,使赣剧一度处于失传边缘,这些因素对赣剧的发展起到了制约作用;第二阶段:1945 年至 1967 年,是新中国成立后赣剧发展的一个短暂黄金时代。就像是一株竹林,只等一个机会的来临,机会一到,就会从泥土里钻出来;第三阶段:1967-1977,是“文革”期间,赣南戏曲遭受了一场大灾难,伴随着一代又一代戏曲演员。赣戏也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线;第四阶段: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四人帮”土崩瓦解,文化获得自由,江西戏曲重新焕发了活力,在我们国家的社会主义改造下,江西戏曲重新焕发了活力。

(二)与赣剧经典剧目相关的研究

赣剧作为地方剧种,广受欢迎,是全国范围极具影响的剧种之一,如《珍珠记》《白蛇记》《古城会》《风波亭》《牡丹亭》等剧目是江西赣剧中的代表。《游园惊梦》本来是一部昆剧,后来被石凌鹤先生改成了江西戏曲,把汤显祖的剧本缩减成了八集,首次在江西戏曲中出现了汤显祖的经典剧本。潘凤霞是一位刚刚崭露头角的赣剧新人,她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和才华,把杜丽娘这个人物塑造得别具一格,赢得了广大群众的一致赞誉。

赣剧是源于赣东北部的戏曲,唱法以四大声腔之一的弋阳腔为基础,并结合清朝中期从江西引进的昆曲和乱弹曲,从而构成了它的上古四大唱法。这一名称于1951 年正式确立。它具有质朴、厚重、亲和、生动、唱腔系统等特点。过去演出,每场分为四个部分,“前找”一出是武打戏,一本或两本“正戏”,“后找”一出为玩笑戏。它的高腔唱法具有大幅度、粗线、身段严谨、气氛活跃等特征,在史剧中独树一帜。在明朝,弋阳腔唱曲的“目连戏”以其热情、火热的武术表演而著称于世,数百年来为江西戏曲所延续。比如两支军队相遇,首先是两位将军之间的最基本的兵器碰撞,接着就是一场叫做“清翻”的特技,也就是“打台”的特技,一开始,两位将军齐齐翻滚,接着一个一个的翻滚,每个人都会展示自己的身手,最后,则是三节棍,九节鞭,穿椅子,板凳等等;有的还加了闪火圈,三个上吊,抛钢叉等。一次又一次的切磋,一边切磋一边呐喊,台下一片欢呼声。后来受到京戏的冲击,慢慢地转变成了用刀、枪等武术的形式。赣剧高腔的乐曲特色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干唱。有敲打的声音,也有人类的声音。二是口音不限。有韵脚但不受韵脚限制,唱得随意,不受韵脚限制。三是曲调变化不大,节拍简单。它的老调子没有慢速。流水板的速度很快,就像是一条奔腾的河流,每一个音符都很简单,一气呵成。四是“滚唱”和“滚白”。“滚白”是一种以一种特殊的方式,穿插在一首曲的唱词中,既有吟诵又有吟诵,既有吟诵又有歌唱,是一种用来表达角色、衬托情境的特殊艺术形态。所谓“滚唱”,就是用四五个字的诗句,或者是流行的谚语,有一种行云流水般的韵律。

二、从衍生角度看赣剧研究的现状与发展

(一)赣剧的保护传承与发展

马愔在其《赣剧的发展和传承保护》一文中,第一次提出了从制度上进行根本性变革的观点。以往,大部分的戏剧团体都是由国家公营的机构组成,这就导致了戏剧发展的落后。如今,越来越多的戏剧团体进行了改革,甚至是进行了私营化,这些团体都是按照市场经济发展的方式来运作的,这样更好地适应了市场的需要。因此,既要保留传统的江西戏剧,又要添加一些通俗的元素,要跟上时代的步伐。在市场竞争日益加剧,社会形势日趋严峻的情况下,全体演员必须适时地创作出富有生活色彩的新颖剧目,使传统戏曲与当今的时代接轨,转变并深化当代青年对传统戏剧的理解,扩大江西赣剧的受众群体,使江西戏曲的传承与发展逐渐步入良性的发展循环。其次,要有国家支持,要增加资本投资。在赣剧的发展过程中,国家始终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制订政策,对赣剧事业进行指导,从金融等角度对赣剧的发展进行支持,在经济发展、社会变革的情况下,赣剧渐处于劣势,需要用兼并和重组的方式,来保持赣剧的正常运行。

赣剧事业的正常、健康发展,赣剧的再发展,离不开国家的大力支持和对赣剧的宣传,也离不开更多的人群的喜爱。就像河南卫视《梨园春》,吸引了不少观众,又像是国家举办了一场戏剧大赛,用来培训年轻的表演者,用来吸引更多的观众,又像是在学校里,用来教育和培训学生,这些都是值得关注的事情,否则就会造成人才短缺,甚至是青黄不接,到时候,赣剧可能会走向衰败。可以将演出团队与商业结合起来,这也是一个很好的发展趋势,可以达到双赢的目的。

(二)赣剧进校园

刘文珺在《赣剧融入地方高校音乐教育的路径探析》的文章中指出,赣剧是赣文化最重要的一种,它蕴含着大量的教学资源,与大学的音乐教育相结合,可以使更多的大学生学习演唱自己的故乡戏剧,培养他们对戏剧的兴趣和欣赏能力,不仅可以推动赣剧的传承,也可以推动大学的音乐教育,从整体上增强大学生对于中国戏剧的认识,从整体上增强大学生的人文素质,增强他们的国家文化自信心。本节将把赣剧与当地大学的音乐教育结合起来进行讨论,希望可以对赣剧中的教育和教学资源进行更深入的发掘,并对将当地的音乐文化与大学的音乐教育进行有效的结合,从而推动我国大学音乐教育的课程改革,使学生的整体素质得到提高。

在这个经济快速发展的时代,中西文化之间的联系变得更加紧密了,因此,可以更好地将本土的音乐文化同大学的音乐教学相结合,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式,也是高校在进行文化传播时应该担负的一种社会职责。在高校的音乐教育过程中,对高校的音乐教育进行优化和改造,可以更好地调动大学生对以赣剧为代表的民族音乐的学习热情,帮助他们更好地了解民族的乐理、欣赏和演奏技巧,从而更好地理解民族精神,更好地继承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

(三)赣剧的传播

对赣剧进行继承和推广,不仅可以促进江西少数民族文化的发展,还可以让人们从社会、宗教、民俗、地域等多个层面认识和了解赣剧,还可以让江西人民形成对地域文化的共同认同感,还可以维护城市文化的生态,提高城市文化的凝聚力。对赣剧进行社会性的传承和文化建构,可从四个方面进行:一是通过与地方政府合作,构筑江西特有的文化特色;第二、加强与媒体的合作,塑造江西传媒特有的品牌形象;第三,通过与高等院校合作,向广大学生进行有关赣剧的宣传,提高他们对赣剧的重视程度;第四,通过与企业的合作,创造出具有特色的文化商品。

将直播这一新的媒介技术应用到赣剧艺术的传播中,可以使线上直播平台的互动营销优势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运用直播的方式,来设计和策划赣剧是一种更具互动性、感染力。赣剧艺术的直播首先要强调的就是要将传播内容的趣味性和娱乐性加以强调,并用通俗的娱乐性传播来吸引更多的受众。其次是交互性强,易于理解。作为中国本土戏剧中的一种典型的代表,赣剧的传播应该在传播的方法和内容上做到大众化,也就是通过创造出一种简单而又通俗的传播方法和内容,来减少民众的参与难度。再次,通过交互体验,满足审美需要。网络直播平台上的用户,最重要的就是在这个平台上寻找简单、轻松的娱乐内容。利用直播平台传播优秀赣剧作品,通过提高用户的体验来吸引更多的直播平台用户的关注、支持与参与。

结语

赣剧的剧目创新是一个从自由到规范的过程,减免了许多繁杂的表演过程,只把最经典的呈现给观众,按照规范化的套路来进行。从赣剧的起源到今天,有过繁荣,有过没落。但如今,在中国戏剧文化的沃土上,却依旧存在着,既有其坚韧的活力,又有其紧跟时代潮流的能力。赣剧里有很多很好的东西,我们要把它们发扬光大,它们表现出了江西人民对大自然的敬畏,对封建主义的反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反之,它们也被深深地吸收进了赣剧里,并将继续和赣剧一起传承到将来。在全球文化大繁荣、大发展的今天,我们应该高度关注江西戏曲的发展,团结一致,共同努力,推动江西戏曲的发展。民族的就是国家的,在新时代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更好地传承、传播贡献力量。

从“杂调”特征来看,赣剧也融入了赣南民谣元素,赣南民谣受到了客家文化的影响,例如,赣剧的唱腔、“步子”、“扇子”等,都是戏曲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赣剧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尽管如今非遗保护受到了高度重视,但在不同的地区,其保护水平仍有较大差异,在偏远山区和经济较为落后的城市,仍然存在被人忽视的现象。赣剧在新时代受到了空前的重视,但仍需坚定方向,按照习总书记的指示,把老祖宗留下的珍贵遗产更好地传承下去。

注释:

1. 胡菲. 论赣剧的历史传承与现代创新——以《红珠记》为例[J].牡丹 ,2019,(30):95-96.2. 刘珺 . 非遗保护视阈下的赣剧传承与文创产品设计结合研究[J].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19,3(27):51-52.3. 罗红霞 , 罗娜 . 江西传统音乐传承与保护——以赣剧饶河戏为例 [J]. 九江学院学报 ( 社会科学版 ),2019,38(02):97-101.4. 乔思佩 . 赣剧传统曲目服饰的艺术特性研究 [D]. 江西师范大学 ,2021.5. 何婷 . 江西赣剧与赣南采茶戏表演艺术对比研究 [D]. 昆明理工大学 ,2019.

作者简介:龙朝明(1984-),男, 江西科技学院音乐舞蹈学院教授,江西师范大学文学院 2024 级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领域:中国传统音乐理论。

项目基金:本文为 2022 年江西省社会科学基金“十四五”规划项目《赣剧唱腔的口述史采集整理及数据库建设》阶段成果,项目编号:22YS35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