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高校经济类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初探

作者

张建

河南牧业经济学院 河南郑州 450000

1 研究背景与目的

当前我国经济正经历深刻的结构性变革,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成为发展新趋势。截至 2025 年,以人工智能、区块链为代表的新技术已深度重构金融、贸易等经济领域运作模式,这对经济类人才的能力结构提出了全新要求。传统培养模式中,课程内容更新速度滞后于产业发展、教学手段单一化、校企协同流于形式等问题日益凸显,导致毕业生普遍存在“知识应用能力不足”、“数字化工具掌握不扎实”等职业适应性短板。

开展本研究的核心动因源于三个现实矛盾:其一,经济理论教学与行业实践需求存在代际差,现有教材案例多基于传统经济形态,对平台经济、跨境数据流动等新业态涉及有限;其二,跨学科培养机制尚未健全,经济分析与编程、数据科学等技能的融合培养仍处于探索阶段;其三,实践教学资源分布不均衡,部分院校因场地设备限制难以开展沉浸式实训。这些问题直接影响了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的匹配度。

2 高校经济类人才培养现状分析

2.1 国内外经济类人才培养模式比较

当前全球范围内经济类人才培养呈现多元化发展态势,不同国家基于产业需求和文化传统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培养模式。通过比较分析,可以发现我国与国际先进经验在培养理念、实施路径等方面存在显著差异。

亚洲国家更侧重“政校企”协同育人机制。日本专门经济大学通过与三菱UFJ 等企业共建研究所,开发基于真实商业案例的实训模块,政府则提供税收优惠激励企业参与人才培养。我国经济类人才培养仍处于转型阶段。多数高校的课程体系更新周期较长,新兴领域如数字货币、碳交易等内容多作为选修课设置,未能系统融入主干课程。实践环节以模拟软件操作为主,与真实商业场景存在差距。相比之下,国外先进经验在三个方面值得借鉴:一是建立动态课程调整机制,如德国行业协会每半年更新一次教学标准;二是推行“在做中学”的教学方法,日本经济类专业实践学分占比普遍超过 40% ;三是构建数字化能力认证体系,欧美高校普遍将Tableau、SQL 等工具认证纳入毕业要求。

2.2 当前高校经济类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跨学科融合机制尚未健全也是制约因素之一。经济分析与数据科学、计算机技术的交叉培养仍处于探索阶段,编程类课程通常由信息学院统一开设,缺乏针对经济场景的专项训练。这种割裂式教学使得学生难以将 Python、SQL 等工具灵活运用于经济建模与商业分析。同时,评价体系过度侧重理论考核,对解决实际经济问题的综合能力评估不足,导致学生倾向于被动接受知识而非主动构建能力体系。

师资队伍的结构性矛盾进一步加剧了培养质量困境。具备行业经验的“双师型”教师比例偏低,部分教师对产业数字化转型的认知停留在理论层面。在教学方法上,仍以单向灌输为主,未能有效采用项目驱动、工作坊等互动式教学手段。这种状况使得学生在面对平台经济监管、ESG投资评估等现实经济问题时,往往缺乏系统性分析框架和解决路径。

3 经济类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路径

3.1 课程体系与教学方法的创新

经济类人才培养的核心在于让学生掌握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而课程体系与教学方法的创新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当前数字经济快速发展,传统的理论教学已无法满足行业需求,必须从课程内容和教学方式两方面进行系统性改革。

在课程体系优化方面,首要任务是建立动态更新机制。主干课程应增加数字经济、碳金融等前沿内容,例如在宏观经济学中融入平台经济监管案例分析,在国际贸易课程中加入数字服务贸易规则解读。同时,需强化跨学科课程设置,将 Python 数据分析、区块链基础等数字化工具课程与经济专业课程有机融合。可借鉴德国“学习领域”课程模式,按照“经济现象—分析工具—解决方案”的逻辑重构课程模块,打破学科壁垒。例如开设“智能投顾实务”课程,同步讲解金融理论、算法原理和系统操作,帮助学生建立完整的能力链条。

教学方法的创新应聚焦实践能力培养。推行基于真实项目的“做中学”模式,如与当地企业合作开发教学案例库,让学生分析企业实际的财务报表或市场数据。采用混合式教学手段,线上通过虚拟仿真平台模拟商业决策环境,线下开展工作坊式讨论。特别值得推广的是“双师课堂”模式,由高校教师讲解理论框架,企业导师指导实操应用。例如在讲授供应链金融时,可邀请银行从业者演示区块链技术在信用证业务中的具体应用。

3.2 实践教学与校企合作的深化

实践教学是连接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的重要桥梁,而校企合作则是提升实践教学质量的关键途径。当前经济类人才培养中存在的“知识应用能力不足”问题,很大程度上源于实践环节与企业需求的脱节。深化实践教学与校企合作,需要从实训内容、合作机制、资源建设等方面进行系统性改进。

在实训内容优化方面,应重点强化真实场景下的能力培养。传统模拟沙盘、案例分析等教学形式虽有一定效果,但难以让学生体验真实经济活动的复杂性。可引入企业真实项目作为教学案例,例如将某电商平台的销售数据用于市场分析课程,或使用金融机构的实际投资组合作为资产定价实训素材。这类真实情境的实训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理论知识的应用场景,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应增加数字化工具的应用训练,如使用 Python 处理经济数据、利用 Tableau 进行商业数据可视化等,这些技能在当前就业市场中具有较高需求。

4 结语

政策的持续支持是改革深化的关键。建议教育主管部门出台专项政策,鼓励企业以多种形式参与人才培养,如共建产业学院或提供定向培养资金。高校需建立快速响应机制,定期收集行业需求并及时调整培养方案。同时,应完善“双师型”教师培养体系,通过企业挂职、联合科研等方式提升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这些措施将共同推动经济类人才培养质量的持续提升,为新发展格局下的人才供给提供有力支撑。

参考文献

[1] 武赫. 经济管理类专业产教融合式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5.(5):108- 113.

[2] 艾麦提江·阿布都哈力克 . 高校经济学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 [J]《科技风》2025.(11):37- 39.

[3] 董晓松 . 数字经济视域下数智化新商科经管类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J]《教师》2025.(7):149- 1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