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育人有爱且有法:班主任工作的实效性提升策略

作者

刘月英

福建省泉州市惠安县东岭中心小学 福建省 362141

小学生身心发展最显著的特征就是生理快速发育,心理处于懵懂的启蒙状态。这一时期的学生对世界充满好奇,缺乏自主判断能力,对家长与教师有极强的依赖性。班主任的工作要始终秉持“护安全、养习惯”基本原则,同时还要肩负起“启心智、育品德”的新时代教育使命[1]。所谓育人过程中的“爱”是指班主任工作要以对学生真诚的关怀为基本前提,建立起良好的师生信任关系,让学生能够感受到来自教师的关心,从而在成长中获得更多安全感。“法”则是指班主任工作的保障要始终以科学方法规范管理为基础,在教育过程中要保证教育目标的有序推进与切实落地。“爱”与“法”的相辅相成才能使班主任工作实效性的提高有核心逻辑可循。

一、以情感为基石,构建信任型师生关系

教育除了教授科学知识外,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情感的表达,这就需要教师将真挚的情感倾注到教学过程中,打破师生之间的情感隔阂,在相互理解、尊重、信任的环境中完成教学任务[2]。一个班级中的学生情况各异,教师要能够关注到各个学生的情感变化。例如,有些学生可能会因为与同伴发生矛盾而哭闹,他们的情绪会比正常情况下明显激动,这时班主任要能够蹲下来耐心倾听学生的想法,用简单易懂的语言引导他们理解同伴的感受,通过角色扮演游戏让学生体验不同的情绪表达,同时用拥抱或轻抚后背的方式传递安慰,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帮助他们学会友好相处。

小学生正处于情感认知的萌芽阶段,他们喜欢用直接的方式表达情绪,同时也容易因小事产生情绪波动。针对学生这种心理特性,班主任可以在班级设置“心情角”,摆放不同表情的卡通卡片,学生每天早上可以选择对应卡片贴在自己的名字旁。班主任通过观察卡片就能快速了解学生的情绪状态,对选择“难过”“生气”卡片的学生,利用午休时间用讲故事的方式引导他们说出原因,帮助他们解决问题。比如有学生因为文具被弄坏而难过,班主任可以组织“爱护同伴物品”的小故事会,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学会珍惜他人财物。这种方式比直接说教更易被小学生接受,也能让他们感受到教师的关注与爱护。

二、以制度为框架,建立自主型班级秩序

班级管理中情感体验是重要的组成部分,但有爱的同时也要有严明的纪律作为约束,小学阶段正是学生习惯养成的关键时期,合理的规则管理能够帮助学生适应集体生活,培养他们的规则意识。班级中的管理条例不能仅凭班主任的意志作为参考,而是要结合小学生的认知水平,通过具象化的方式制定共同约定,以此激发他们的参与意识,自觉遵守班级中的各项规则。

例如,班主任在制定班级公约时,可以用“图文结合”的方式收集提议,让学生画出自己认为重要的班级规则,如“安静听讲”“不乱扔垃圾”等。然后将这些图画在班级展示墙上进行投票,每个学生用贴纸进行选择,得票最多的 10 幅图画作为班级公约,张贴在教室最显眼的位置。在执行过程中,班主任可以设立“小红花奖励制度”,每天表现好的学生能获得一朵小红花,每周小红花数量最多的学生可以担任“本周小老师”,协助班主任分发作业本、整理图书角等。这种充满趣味的激励方式能极大调动小学生的积极性。

为让每个学生都有参与管理的机会,班主任可以推行“值日小组轮换制”,4-5 名学生组成一个小组,每天负责管理班级卫生、检查同学的课前准备等。通过这种方式,让学生体会到集体管理的责任,比如当小组负责打扫卫生时,他们会更深刻地理解“不乱扔垃圾”的意义,进而主动约束自己的行为。规则执行一段时间后,班主任可以组织“公约小讨论”活动,让学生用简单的语言说说哪些规则需要调整,如原本“按时完成作业”的规则,学生可能会提议“忘记带作业时可以当天补完”,经全班举手表决后纳入公约修订内容。这样既能保证规则的约束力,又能符合小学生的实际情况,提高执行效果。制定制度的目的不是限制学生的天性,而是要让他们在规则中学会合作与分享,促进自身与集体共同成长。

三、以个性为导向,实施差异化育人策略

小学生虽然年龄相近,但个性差异依然明显,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兴趣特长和发展节奏,班主任的管理工作不能实行统一的标准,而是要关注到每个学生的独特性,做到因材施教,让每位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获得进步。

例如,对于在学习上暂时落后的学生,班主任可以采用“小目标积累法”,如针对识字量少的学生,设定“每天认识 2 个新字”的小目标,完成一周目标就奖励一张识字卡片,集齐 10 张卡片可以兑换一次与教师共读绘本的机会。这种循序渐进的方式能让学生在不断达成目标的过程中获得成就感,逐步培养学习兴趣。针对有特长的学生,如喜欢画画的学生,班主任可以让他们负责班级黑板报的插画部分;喜欢讲故事的学生,可以让他们在班会课上带领大家读故事。这样既能发挥学生的优势,又能增强他们的自信心。

对于性格内向的学生,班主任可以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帮助他们融入集体,如在课堂游戏中让他们担任“小助手”,负责传递游戏道具,在与同伴的互动中逐渐打开心扉。而对于过于活泼的学生,班主任可以给予他们“纪律监督员”的角色,让他们提醒自己和同学遵守课堂纪律,在责任中学会自我约束。通过这些差异化的引导方式,让每个学生都能感受到被重视,从而积极参与到班级生活中。

四、以协同为纽带,搭建联动型育人网络

教育不是教师一个人的独角戏,教学需要教师与学生双方相互配合共同进步,同时也需要得到学生家长的支持,家校协同共建良好教学环境 [3]。班主任可以联系家长建立“班级家长互助群”,定期分享学生在校的精彩瞬间,如课堂表现、手工作品等,让家长及时了解孩子的校园生活。针对小学生的特点,每学期开展1-2 次“亲子活动日”,如“亲子运动会”“一起做手工”等,通过亲子互动增进感情,也让家长更直观地了解班级管理理念。

考虑到小学生的表达能力有限,班主任可以推行“家校联系本”制度,每天由学生自己用图画或简单的文字记录当天在学校的一件开心事,家长则在本子上写下孩子在家的表现,班主任通过翻阅联系本就能实现家校沟通。这种方式既符合小学生的表达习惯,又能让家长全面了解孩子的情况,减少因信息不对称产生的焦虑。此外,班主任还可以邀请家长志愿者走进课堂,如从事医生职业的家长可以开展“健康小课堂”,教学生正确洗手的方法;擅长烹饪的家长可以带领学生做简单的美食,让学生在丰富的活动中感受家校合作的温暖。

结语

总而言之,小学班主任工作有着重要的责任与独特性,面对处于启蒙阶段的学生,教师既要给予他们细致的关怀与引导,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也要保护他们的童真与好奇心,这项工作的核心在于把握教育过程中“爱”与“法”的平衡。教师要对教育事业充满热爱,用耐心与智慧陪伴学生成长,同时协同家长的力量,为学生创建一个充满爱与规则的成长环境,让每个孩子都能在阳光下健康快乐地成长。

参考文献

[1] 张倩倩 . 以人为本 , 以情育人——小学班主任管理艺术探究 [J].文渊(小学版),2025(3):58- 60.

[2] 路燕 . 潜心育人用心做事——浅析小学班主任班级管理 [J]. 小小说月刊 ,2024(4):70- 72.

[3] 王靖 . 家校协同育人模式下小学班主任班级管理的创新与实践[J]. 奥秘 ,2025(3):154- 156.

姓名:刘月英 性别:女 民族:汉族 出生年月:1981.10 职称:一级教师 学历:本科 研究方向 :小学教育 籍贯: 福建惠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