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屈原诗歌中爱国主义的价值及传承

作者

刘雨洁 贺顺梓 陈建清

湖南文理学院,湖南 常德 43000

摘要:本文以屈原的作品以及生平为基础,剖析屈原爱国主义与浪漫主义形成的原因,说明其爱国主义与浪漫主义相互影响,在世界文化中既体现出独特的文化特色,又包含了普遍的主题和情感,并提出在文化、道德、艺术、社会和个人成长等多个方面对当代社会有着深远的影响。

关键词:屈原诗歌;爱国主义;浪漫主义

屈原的作品对后世有着积极而深远的影响,尤其是诗中所蕴含爱国主义精神和浪漫主义色彩。屈原生活在社会大变革和楚国危难之际,再加上他的大部分作品都是被疏远特别是被放逐后创作的,因此其作品中往往具有浓厚的爱国主义色彩。又因屈原通常以第一人称倾吐情感,再用各种隐喻与象征对诗中形象进行描绘,因此其作品往往具有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

一、屈原爱国精神诞生的原因

屈原爱国主义精神的形成受了多方面的影响。首先是他贵族的身份,《离骚》中记载“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在先秦,上层统治者非常重视以血缘为纽带的宗族关系,并常以以血缘为纽带的宗族关系决定各种贵族权力的延续。反之,那些与君王有着血缘关系的宗室大臣也常常以此为荣,而屈原作为古帝高阳氏的后代也是如此。“纷吾既有此内美兮,又重之以修能”屈原在这里便暗示了自己因贵族出身而具有的独特禀赋和气质,显示出他对自己基于贵族身份所拥有的特质的肯定。他为自己高贵的血统感到自豪,他对先天性的血缘关系有着极高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有着强烈的宗族荣誉感。因此,身为贵族的屈原从小就有受到爱国主义思想的熏陶,这对他的爱国精神的形成有很大的影响。

其次就是楚国爱国主义浓厚这个大环境的影响。楚国爱国主义浓厚的原因主要在于其独特的历史背景和地理环境。楚国起初位于远离中原政治中心的南方,国土狭小,草莽丛生,这促使楚人必须依靠团结和勤劳来扩展和保护自己的国土。此外,楚国在与其他国家,尤其是中原国家的交往中,经历了多次的战争和冲突,这些经历激发了楚人强烈的爱国情感和民族意识。从小生活在爱国主义氛围如此浓厚的楚国,这促进了屈原爱国主义的形成。

再者就是屈原所处时代背景的影响。屈原生于动荡不安的战国,那个时期,各个诸侯国之间纷争不断,战乱频发,百姓疾苦,民不聊生。而当时屈原所处的楚国不仅外部面临秦国的威胁,内部还存在着复杂的政治斗争和利益冲突。内外部共同压力的作用下,楚国面临着存亡的危机,楚国百姓也正处于水深火热之中。《哀郢》中记载:“民离散而相失兮,方仲春而东迁。”这描绘了郢都被攻破后,百姓流离失所、家破人亡的凄惨景象。面对这样的情形,他深刻意识到了楚国的危机和百姓的苦难,这也使得屈原的爱国主义色彩愈发浓厚。

最后就是屈原自身高洁的品格。屈原在《招魂》中有写道“朕幼清以廉洁兮,身服义而未沫”,意思是自己年幼时就秉赋清廉的德行,献身于道义而不稍微减轻。这表明他从小就展现出了廉洁清正的高尚品质。《离骚》中同样有写道,“纷吾既有此内美兮,又重之以修能”,再加上后文对其自身外貌习惯等的描写不难看出,屈原自身先天好洁。而高洁的品性也就注定了屈原的忠君爱国,屈原一生无论受楚怀王赏识身居高位,还是被诋毁猜忌放逐流落荒野,他的内心都一贯地爱好清洁纯粹的事物,崇尚高洁的品质,也因此,屈原在目睹国家灭亡后,选择了投河自尽。由此可见,屈原自身先天高洁的品格也是其爱国主义情怀诞生的原因。

二、屈原诗中爱国主义的内涵

爱国主义一词的原意是指个人对自己的国家有强烈的归属感和忠诚心,愿意为国家的利益和繁荣而努力奋斗的精神和行为。屈原从小便受到楚国爱国主义的影响,而在他成长的过程中,其爱国主义内涵也在不断丰富。

从政治志向的角度看,屈原的爱国主义内涵具有对国家命运的深切忧虑,以及忠于国家、君主和民族的坚定立场,是为了实现“美政”而斗争。屈原在政治方面的追求是实施“美政”,即“明君贤臣共兴楚国”。他强调国君应具备高尚的品德,选贤任能、修明法度的能力。他的“美政”理想表现在作品中,就是“举贤而授能兮,循绳墨而不颇”。这种不以身世背景为主要条件,而是以才能为方向的选拔人才的方式,能限制旧贵族的部分特权,让真正有才能的人得到重用,促进楚国内部环境的清朗,有助于国家强盛发展。而屈原爱国主义的内涵就是为实现这样的“美政”而斗争。

从个人品格的角度看,屈原的爱国主义内涵具有对个人命运的反思与不畏强权,是对其个人理想信念的坚持。屈原从受楚怀王重用,到为小人所诬陷从而被贬,再到最后看着楚国走向灭亡而心灰意冷自投汨罗江,在此过程中他从未向强权低头,始终心怀楚国,心系人民,他以“举世浑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的姿态试图唤醒“沉睡”的楚国,哪怕最后并未成功。“后皇嘉树,橘徕服兮。受命不迁,生南国兮。深固难徙,更壹志兮。”在《橘颂》中,他通过歌颂橘树,从而表达自己追求美好品质和理想的坚定意志。《离骚》中他说“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国殇》他说“带长剑兮挟秦弓,首身离兮心不惩”,这是他对个人理想信念的坚持,也是他爱国主义内涵的体现。

从国家层面的角度来看,屈原的爱国主义内涵是对国家生死的眷念。屈原之所以作为著名的爱国诗人被大家所牢记,有很大一部分原因便是他为国家的利益而奋斗了一生。为官时他心系百姓,积极为楚国在思想、政治上贡献自己的一份力。后续他两次被流放,近二十年,他也从未离开过楚国,而是在其他方面积极为国家贡献自己的力量。到了最后,他宁可投水殉志,也不愿意离开生他育他的楚国。“鸟飞反故乡兮,狐死必首丘”,屈原曾以动物对故土的本能眷恋,来比喻自己无论如何都无法割舍对楚国的深情。鸟儿飞翔总会返回故乡,狐狸死时头一定朝着出生的山丘,而他最后也沉入了祖国的江河中。由此可见,屈原对自己的故土有着浓厚的眷恋之情,这也是他爱国主义内涵的体现。

三、屈原爱国主义的浪漫表达

浪漫主义艺术与文学的产生与发展,不可避免地依赖于一系列深层次的信念体系,其核心在于对个体情感、创造力与自然世界的深刻认同。这些信念不仅为浪漫主义者提供了创作的动力和方向,而且构成了其作品的内在价值和意义。浪漫主义一旦缺乏这些信念的支撑则将失去其独特的魅力和精神内涵。

爱国主义在浪漫主义时期的文化和艺术作品中占据重要地位,是因为其对共同体的认同感构成了其信念的核心,这一信念与浪漫主义的核心思想形成了紧密联系。具体而言,在共同体认同的情感基础方面,爱国主义往往建立在对民族共同体深刻认同的情感基础上,这种情感认同与浪漫主义对个人情感价值的强调相契合。例如,在世界文学中,波兰浪漫主义诗人亚当·密茨凯维奇在《先人祭》中通过民族史诗形式,将波兰人民的苦难与抗争升华为集体记忆的象征,强化了民族身份认同。俄罗斯诗人茹科夫斯基的作品不仅抒发个人崇高情感,还通过《斯维特兰娜》等诗篇唤醒民众对民族文化的热爱,体现了情感与共同体意识的交织。此外,德国诗人诺瓦利斯在《夜颂》中以神秘主义笔触描绘德意志精神,将个体灵魂的追寻与民族命运的隐喻结合。在民族精神的浪漫化方面,浪漫主义时期的文化作品通过对民族历史、传说和文化的浪漫化处理,强化了共同体成员对民族身份的认同感。浪漫主义艺术家常通过对历史传说的重构来塑造民族精神。如肖邦的《革命练习曲》以音乐语言隐喻波兰起义的悲壮,其《玛祖卡舞曲》则融合民间节奏,使波兰乡土文化获得艺术升华。在文学领域,英国诗人司各特的小说《艾凡赫》将中世纪英格兰骑士精神浪漫化,激发读者对民族历史的想象。在情感与理念的融合方面,在浪漫主义作品中,爱国主义情感与对自由、平等、正义等理念统一性的追求;在传统的反叛与民族复兴方面,浪漫主义对传统规范和权威的反叛,以及对民族文化和历史的复兴,与爱国主义追求民族独立和自主的信念相呼应。综上所述,爱国主义基于共同体认同感的信念支撑与浪漫主义的核心思想——情感主义、民族主义、历史主义和对自然的崇拜形成了深刻的内在联系,共同塑造了浪漫主义时期独特的文化表达和艺术风格。

爱国主义在浪漫主义时期的文化和艺术作品中扮演了重要角色,浪漫主义也促进了爱国主义的呈现。在世界文学中,俄罗斯在经历卫国战争之后,民族意识的觉醒和对国家现状的不满反映在文学领域,与西欧浪漫主义文学的影响相结合,俄国浪漫主义文学因此诞生。俄国浪漫主义的奠基人茹科夫斯基,他的作品强调了教育人、唤起崇高情感和对美好事物的向往,以及爱国主义热忱;波兰的音乐家肖邦,其歌曲始终贯穿着爱国主义,《离别》则是在祖国革命失败之后,被迫离开祖国所作,表达了他浓厚的爱国情感。与此同时,他通过创造大量的浪漫主义语言,在爱国主义与浪漫主义的交织下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个人风格。在哲学方面,德国浪漫主义文学理论家如奥·威·施勒格尔,他们的思想包括“总汇诗”“先验诗”“浪漫反讽”等,这些理论强调了个性、创造力和对传统的重新解释,浪漫主义文学理论的发展体现了对民族文化和身份的重视,这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爱国主义情感的表达。

而屈原的爱国主义离不开荆楚地域文化对他的影响,荆楚地区是多民族聚居的地区,尤其是楚民族。楚民族有着自己独特的语言、风俗和信仰。这种多元文化的交融使得屈原在创作中吸收了丰富的民族元素。长江、汉水流域的丰饶土地和独特的自然风光,不仅养育了楚民族,也激发了屈原对这片土地的深情。在《楚辞》中,屈原多次描绘楚地的山水,表达了对家乡的眷念和对国家未来的关切。荆楚地区尚武的风气和对英雄的崇拜也影响了屈原,使他形成了强烈的爱国主义。在屈原时代荆楚地区是一个政治上相对独立的国家——楚国。楚国的政治环境、对外关系以及与其他诸侯国的竞争,为屈原的爱国主义提供了实践的基础。屈原时代的浪漫主义还未成型,就已在屈原的意识里有了雏形。浪漫主义为政治志向提供了支撑,《离骚》中“余既滋兰之九畹兮,有树蕙之百亩,畦留夷与揭车兮,杂杜衡与芳芷。”指出屈原为实现国家振兴不遗余力培养人才,并对其寄予厚望,希望能承担定国兴邦的使命。浪漫主义为高尚人格的塑造提供了动力,面对奸佞小人诬陷、排挤、打压的丑陋行径,屈原厌恶至极,对其进行有力地回击,如“背绳墨以追曲”指出那些奸佞小人为个人利益不惜出卖国家,抨击楚王昏庸无能,不辨忠奸。即便冒着生命危险,也要为国家利益作斗争。浪漫主义为爱国主义提供了浓厚的情感基础,楚国的习俗充满浪漫色彩,楚人崇东、崇龙、好修饰皆在屈骚中有所体现,其与中原形象一脉相承,体现了以屈原为首的楚人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尊心、自信心,以及统一中国的雄心。

四、屈原爱国精神的余响与价值

屈原的《楚辞》开创了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先河,其深沉的爱国情感与独特的艺术表现,对后世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宋玉是屈原之后的重要楚辞作家,他在《九辩》中明确提到屈原,并继承和发展了屈原的抒情手法和浪漫主义风格;宋代文学家苏轼在《屈原塔》中写道:“楚人悲屈原,千载意未歇。”苏轼通过这首诗表达了对屈原忠君爱国的敬仰,同时也反映了屈原对其文学创作的影响;明代文学家如李贽、汤显祖等人,形成了“楚辞派”,继承和发扬了楚辞的文学传统;中国现代文学批评家王国维在其著作中多次提及屈原,认为屈原尚武作品具有深刻的哲理和艺术价值,对后世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

屈原的爱国情感和浪漫主义不仅在文学上有重要价值,也在文化、道德、艺术、社会和个人成长等多个方面对当代社会有着深远的影响。屈原坚持真理、忠诚爱国的道德情操,成为后世道德教育的典范。例如,文天祥在《过零丁洋》中写道“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其忠君爱国的精神即为屈原道德理念的延续。屈原的《楚辞》在艺术上独树一帜,其丰富的想象力和深刻的哲理,对后世艺术创作产生了重要影响,在今天,一些音乐演奏利用《九歌》来表示楚音乐。如在湖北民歌的基础上,结合楚文化,湖北省歌舞团、武汉市歌舞剧院以编钟乐舞、《九歌》展现楚文化,展示楚国音乐。屈原的爱国主义情怀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端午节即为纪念屈原而流传至今的节日。在这一节日中,人们通过赛龙舟、吃粽子等活动,不仅纪念屈原的高洁品质,同时也体现了对国家文化的认同与传承。

屈原在被流放期间所作《离骚》抒发自己在“信而见疑、忠而被谤”(《史记》)之时的苦恼和对奸佞小人的痛恨和批判,表达了“乘骐骥以驰骋兮,来吾道夫先路”,描写了楚国内部矛盾和外患。于1961年9月,毛泽东写下了《七绝·屈原》:“屈原当年赋楚骚,手中握有杀人刀。艾萧太盛椒兰少, 一跃冲向万里涛。”专门作诗称颂屈原作《离骚》这种“匕首投枪”式的批判精神、战斗精神。并在审阅陆定一的文章《教育必须和生产劳动相结合》时特别提到了屈原“批判君恶” 属于那些虽然自己没有教育专著但却以自己的作品和思想间接地影响了中国教育史的人之一。

参考文献:

[1]屈原.楚辞[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

[2]刘开美.论屈原爱国主义的本质特征[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2011,29(3).

[3]贺骥.德国浪漫主义文学理论[J].复旦外国语言文学论丛,2020,(01):73-79.

[4]李炼石.爱国主义与批判精神——小议毛泽东的屈原情结[J].湘潮(下半月),2016,(07):71-75.

[5]张斌妮.简论屈原爱国主义情感的形成原因[J].语文学刊,2009(24).

[6]侯宇辰.古典观念的浪漫主义“升华”——肖邦《离别》中的观念与意识表达[J].今古文创,2021,(28):100-101.

[7]毛庆.风俗志向艺术想象——试论屈赋的爱国主义与浪漫主义之关系[J].贵州文史丛刊,1986,(04):138-143.

基金项目:湖南文理学院2024年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屈原诗歌中爱国主义的价值及传承”,项目编号:XDC202407。

作者简介:

刘雨洁(2005.6—),女,汉,湖南衡阳,本科在读,研究方向:汉语言文学。

贺顺梓(2006.4—),女,汉,广东横琴,本科在读,研究方向:汉语言文学。

陈建清(1981.12—),女,汉族,湖南省沅江市人,讲师,硕士,研究方向:地方文化与中学语文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