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背景下小学语文核心素养培养的教学实践研究
曾福洋
茂名市电白区望夫镇民乐小学 525433
一、研究缘起
语文核心素养的提出,标志着语文教育从 “教知识” 向 “育素养”的深层变革。小学语文作为母语教育的基础阶段,承担着培养学生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四大素养的重要使命。然而,当前教学中仍存在诸多困境:识字教学停留在机械记忆,阅读教学侧重内容分析,写作教学陷入套路模仿,这些都与核心素养的培养目标形成落差。如何在 40 分钟课堂内,将素养目标转化为具体教学行为,成为小学语文教师面临的现实挑战。
二、小学语文核心素养培养的现实困境
(一)语言建构的碎片化
识字教学中,教师常采用 “读字音 — 记字形 — 抄词语” 的单一模式,忽视汉字的文化内涵。在教学 “河” 字时,仅让学生反复抄写,却未引导观察字形中 “氵” 与水流的关联,错失通过汉字结构渗透文化理解的机会。词语教学中,脱离语境的释义背诵现象普遍,学生虽能默写 “清澈” 的含义,却在描述家乡小溪时难以准确运用,反映出语言建构的脱节。
(二)思维发展的浅表化
阅读教学中,教师过度关注 “分段概括段意”“归纳中心思想”等程序性训练。分析《小蝌蚪找妈妈》时,多数课堂聚焦 “小蝌蚪的成长过程”,却很少引导学生思考 “作者为何按这样的顺序描写”,忽视了对叙事逻辑的深层探究。这种教学导致学生思维停留在信息提取层面,缺乏批判性与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三)文化浸润的形式化
传统文化教学常表现为节日习俗的简单介绍,如讲 “春节” 仅罗列贴春联、放鞭炮等形式,未引导学生体会其中 “辞旧迎新” 的文化内涵。在古诗教学中,对 “举头望明月” 的讲解,仅翻译诗句意思,却忽略诗人思乡情感与中华文化中 “月亮意象” 的关联,使文化传承沦为知识点缀。
三、核心素养导向的教学改进策略
(一)识字写字:构建 “形义联结” 的文化情境
1、汉字溯源式教学
针对象形字、会意字的特点,创设汉字演变情境。教学 “日”“月”时,展示甲骨文到楷书的演变过程,让学生用橡皮泥捏出甲骨文形态,再对比现代字形,理解 “日” 像太阳、“月” 像月牙的构字逻辑。在 “休”字教学中,通过表演 “人靠在树下休息” 的场景,体会会意字的造字智慧,使识字过程成为文化感知的过程。
2、生活化书写实践
将写字教学与日常应用结合,设计 “班级公约书写” 任务。学生在书写 “爱”“敬” 等字时,教师引导观察笔画间的呼应关系,如 “爱”字中间的 “心” 要写得舒展,寓意关爱需真诚。同时开展 “我的姓名故事”分享,让学生在书写自己名字时,了解汉字背后的家族期望,增强对文字的情感认同。
(二)阅读教学:打造 “思辨共生” 的对话空间
1、群文议题的思维碰撞
围绕 “童年” 主题,组合《祖父的园子》《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童年的水墨画》三篇文本。引导学生对比发现:萧红笔下的童年是自由的,鲁迅的童年有约束也有乐趣,诗歌中的童年充满画面感。通过 “哪段描写最让你心动” 的辩论,培养学生的文本鉴赏能力和个性化解读能力,避免标准答案的束缚。
2、文体特征的深度把握
在童话教学中,聚焦 “幻想与现实的联结”。分析《卖火柴的小女孩》时,让学生找出 “擦火柴看到幻象” 与 “现实处境” 的对应点,讨论
“为什么幻象都是温暖的”,理解童话通过幻想反映现实的文体特点。这种教学超越情节复述,引导学生把握文学作品的思维方式。
(三)表达运用:创设 “真实语境” 的实践平台
1、口语交际的生活化场景
设计 “班级种植角管理” 情境,学生分组扮演 “种植员”“记录员”“宣传员”。“种植员” 需说明植物生长情况,“记录员” 要整理观察数据,“宣传员” 得撰写招新海报。在角色互动中,自然锻炼倾听、表达、应对能力,比单纯的 “看图说话” 更具真实意义。
2、习作教学的任务驱动
结合校园活动设计写作任务,如在 “读书节” 期间,让学生以 “图书推荐官” 身份撰写推荐词。要求既要介绍书籍内容,又要说明推荐理由,还要考虑如何吸引同学阅读。教师提供 “推荐词评价量表”,从 “内容准确”“语言生动”“有说服力” 三个维度引导修改,使写作成为有目的的交流行为。
(四)文化传承:挖掘 “文本细节” 的育人价值
在古诗《静夜思》教学中,不局限于 “思乡” 主题的讲解,而是引导学生观察 “床前明月光” 中的 “床” 字 —— 古代 “床” 指井栏,再联系农村学生熟悉的 “井台” 生活经验,理解诗人在井边望月的场景。通过对比 “现代床” 与 “古代床” 的差异,感受汉字演变中的文化变迁,让传统文化扎根生活经验。
三、教学实践中的反思与调整
(一)素养评价的多元化
改变单一纸笔测试模式,建立 “成长档案袋” 评价体系。收录学生的最佳书法作品、最满意的习作、阅读批注本、口语交际视频等,通过 “学生自评 + 小组互评 + 教师点评”,全面记录素养发展轨迹。如对识字素养的评价,不仅看识字量,更关注学生在习作中对汉字的准确运用。
(二)差异化教学的实施
针对不同水平学生设计分层任务:在阅读《富饶的西沙群岛》时,基础薄弱学生可绘制 “西沙群岛物产图”,中等生能撰写 “西沙群岛导游词”,优等生尝试 “给西沙群岛设计保护公约”。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在适合自己的任务中获得成功体验,避免素养培养的 “一刀切”。
四、结论
小学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并非抽象概念,而是融入在每一节识字课、每一次阅读讨论、每一篇习作修改中。教师需打破 “重结果轻过程”的教学惯性,通过创设真实情境、设计有意义的任务,让学生在语言实践中自然发展素养。正如新课标所强调的 “语文学习应注重听说读写的相互联系”,只有将核心素养目标转化为具体教学行为,才能让小学语文课堂真正成为培育完整的人的沃土。未来教学中,还需进一步探索跨学科学习与核心素养的融合路径,为学生语文素养的持续发展提供更广阔的空间。
参考文献
[1] 姜兆鹏 ; 浅析小学语文科目核心素养的培养策略 [J]; 科学咨询 ( 教育科研 );2021 年 07 期
[2] 代彩花 ; 小学语文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策略探究 [J]; 科学咨询 ( 科技·管理 );2023 年 32 期
[3] 叶凤谊 ; 农村小学中段学生阅读习惯培养策略研究 [J]; 科学咨询 ( 教育科研 );2024 年 24 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