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众文化在提升公民素质中的作用
落桑嘎珍
日喀则市昂仁县卡嘎镇人民政府便民服务中心 西藏 昂仁县 858500
引言
公民素质是衡量社会文明程度与国家发展潜力的关键指标,涵盖文化知识、道德修养、法治意识、社会责任感等多个维度,其提升是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实现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基础。群众文化作为以人民群众为主体、以满足精神文化需求为核心的社会文化形态,具有参与门槛低、覆盖范围广、表现形式活的鲜明特点,是连接文化资源与公众需求的重要纽带。在当前社会转型期,人们对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日益多元,群众文化的价值也愈发凸显。它不仅能丰富公众的业余生活,更能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公民的思想观念、行为习惯与能力素养。
1 群众文化在提升公民素质中的作用
1.1 丰富知识储备,夯实公民素质的文化基础
群众文化为公民提供了普惠性的知识学习渠道,有效弥补了正规教育的局限,助力公民拓宽知识边界。一方面,各类主题文化活动直接承担知识传播功能,如社区举办的科普讲座、历史文化沙龙、非遗技艺体验课等,将天文地理、传统民俗、科学常识等知识转化为生动的讲解、可参与的实践,让不同年龄、不同职业的公民能轻松获取知识。例如,许多城市开展的“流动文化课堂”,走进乡村、工地,为农民工、留守儿童讲解安全知识、传统文化,帮助其填补知识空白 ; 另一方面,群众文化活动间接激发公民的学习主动性,如读书分享会、知识竞赛等活动,通过互动交流、竞技比拼的形式,调动公民的阅读兴趣与求知欲,促使其主动探索知识,形成“以学为乐”的良好习惯,从根本上提升文化素养。
1.2 塑造道德品格,筑牢公民素质的精神内核
群众文化以情感共鸣为纽带,在传播正向价值观、塑造公民道德品格方面具有天然优势。首先,群众文化活动是核心价值观的“具象化载体",通过文艺表演、公益展览、道德模范宣讲等形式,将诚信、友善、敬业、爱国等价值理念融入故事、歌曲、戏剧中,让公民在欣赏与参与中受到熏陶。比如,多地编排的“道德模范事迹情景剧”,以身边人的真实故事为原型,直观展现高尚品德的力量,比单纯的说教更易引发情感认同,引导公民自觉践行道德规范 ; 其次,群众文化活动强调集体参与,能培养公民的合作意识与同理心。在合唱比赛、集体舞蹈排练、社区文化节筹备等活动中,公民需相互配合、包容理解,在共同完成目标的过程中,学会尊重他人、关心集体,逐步形成谦逊、友善、奉献的品格,夯实道德素养根基。
1.3 增强社会参与能力,提升公民素质的实践维度
群众文化为公民提供了参与社会事务、锻炼实践能力的平台,助力其从“被动接受者”转变为“主动参与者”,提升社会适应与参与能力。一方面,群众文化活动培养公民的组织与协作能力,许多文化活动由群众自主策划、执行,如社区居民自发组建的文艺团队,成员需分工负责排练、宣传、场地协调等工作,在过程中锻炼沟通协调、计划执行的能力 ; 另一方面,群众文化活动推动公民关注公共事务,增强社会责任感。例如,以“环保”“社区治理”“助老扶幼”为主题的文化活动,如环保主题摄影展、社区问题研讨会、关爱孤寡老人文艺汇演等,引导公民关注身边的公共问题,主动参与社区建设与公益事业,在实践中强化“主人翁”意识,提升参与社会、服务社会的能力。
2 在群众文化中提升公民素质的方法
2.1 优化活动供给,贴合需求突出针对性与多样性
群众文化活动的吸引力直接决定其对公民素质提升的效果,需以“精准对接需求”为核心,优化活动内容与形式。其一,分层分类设计活动,针对不同群体的特点与需求提供差异化内容 : 面向青少年,开展国学经典诵读、科技创新体验等活动,培养传统文化素养与创新思维 ;面向中老年群体,开设健康养生讲座、书法绘画培训班、广场舞教学等,满足其健康需求与文化兴趣 ; 面向农民工群体,组织职业技能培训、法律知识普及、城市融入主题活动,帮助其提升适应城市生活的能力。其二,创新活动形式,结合时代趋势增强互动性与趣味性 : 利用短视频平台开展“线上文化挑战赛”,如“家风故事短视频大赛”“非遗技艺展示直播”,吸引年轻群体参与 ; 推出“沉浸式文化体验活动”,如还原古代生活场景的汉服文化节、模拟历史事件的剧本杀活动,让公民在沉浸式体验中学习知识、感受文化,提升活动参与度与效果。
2.2 搭建多元平台,拓宽渠道实现覆盖性与便捷性
依托群众文化提升公民素质,需打破空间与场景限制,搭建“线上 + 线下”“固定 + 流动”的多元平台,让文化资源触达更多公民。在线下,强化基层文化阵地建设 : 以社区文化站、乡镇文化中心、农村文化礼堂为核心,完善硬件设施,配备图书阅览室、活动排练室、展览空间等,使其成为群众文化活动的“固定据点”; 同时,推出“流动文化平台”,如流动图书车、流动文艺演出车,深入偏远乡村、城市边缘社区,解决基层文化资源不足、公民参与不便的问题。在线上,搭建数字化文化服务平台 : 整合地方文化资源,建立“线上文化活动库”,提供讲座视频、课程资源、文艺作品等的免费点播; 开设“线上互动社群”,如社区文化微信群、兴趣爱好者交流群,方便公民随时获取活动信息、分享文化成果、参与线上讨论,实现“随时随地参与文化活动、提升素质”的目标。
2.3 强化资源保障,凝聚合力确保持续性与专业性
群众文化活动的长效开展与质量提升,需完善资源保障体系,凝聚政府、社会、市场的多方力量。第一,加大政府扶持力度,明确政策导向与资金支持 : 将群众文化建设纳入地方发展规划,制定专项扶持政策,对优秀群众文化团队、特色文化活动给予资金补贴 ; 建立“群众文化人才库”,吸纳文艺工作者、退休教师、文化志愿者等加入,为活动开展提供专业指导,提升活动的专业性与质量。第二,引导社会力量参与,丰富资源供给渠道 : 鼓励企业、社会组织赞助群众文化活动,如支持企业冠名“社区文化节”“公益讲座”,同时引导企业将企业文化与群众文化结合,开展员工与社区居民共同参与的文化活动 ; 推动高校、文化场馆与基层合作,如高校文学院与社区合作开展“文学进社区”活动,博物馆、美术馆推出“文化展览进基层”项目,实现文化资源的下沉与共享。第三,建立反馈机制,动态优化活动内容 : 通过问卷调查、现场访谈、线上留言等方式,收集公民对群众文化活动的意见与建议,了解其素质提升需求的变化,及时调整活动方向与内容,确保群众文化活动始终贴合公民需求,持续发挥提升公民素质的作用。
结语
群众文化在提升公民素养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它为公民提供了学习知识、提升文化素养的平台,塑造了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培养了社会责任感。在新时代,应进一步重视群众文化建设,丰富群众文化活动的内容和形式,加大对群众文化的投入和支持,充分发挥群众文化在提升公民素养、促进社会进步中的积极作用,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文化支撑。
参考文献
[1] 李红梅 . 群众文化与公民素养提升的关系研究 [J]. 文化研究,2020(3):25-30.
[2] 王建国 . 新时代群众文化建设的实践与探索 [M]. 北京 : 文化出版社,2021:150-160.
[3] 张丽娟 . 公民素养的内涵与提升路径 [J]. 社会科学论坛,2019(4):35-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