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智能电网背景下输变电施工技术的发展趋势探讨

作者

刘成平 侯志贤 刘成元

中国电建集团青海工程有限公司 810003

一、引言

智能电网作为电力领域的革命性发展范式,凭借其卓越的信息化、自动化与互动化特质,重塑着电力系统的运行生态。输变电工程作为电力输送的“主动脉”与“分配枢纽”,其施工技术水准直接关联到智能电网的建设成效与运行稳定性。面对智能电网的严苛要求,传统输变电施工技术亟待突破,一场全方位、深层次的技术革新浪潮正汹涌袭来。

二、智能化技术深度渗透

2.1 智能感知与预警体系

在输变电施工的复杂场景中,精准洞悉设备工况与施工态势是防患于未然的核心。借助物联网传感器网络,从施工机械的关键部件到输变电设备的细微节点,海量实时数据得以采集,涵盖振动频率、温度梯度、应力分布等多元参数。通过大数据分析引擎对这些数据进行深度挖掘,构建设备故障预测模型,提前识别潜在故障隐患,预警时间可大幅提前,有效规避施工中断风险。

2.2 智能施工机器人集群应用

随着人工智能与机器人技术的融合发展,智能施工机器人在输变电领域崭露头角。在输电线路高空作业中,攀爬机器人、导线修复机器人能够替代人工完成高危任务。攀爬机器人凭借仿生学设计与智能导航系统,精准攀爬杆塔,携带检测设备对杆塔结构完整性、附属设备运行状态进行全方位巡检;导线修复机器人则可在不停电状态下,利用先进的焊接、接续技术快速修复导线损伤,保障输电线路的持续供电能力。

2.3 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辅助施工

VR 与 AR 技术为输变电施工注入了全新活力。在施工前期,利用VR 技术构建虚拟施工现场,施工人员仿若身临其境,提前熟悉施工流程、设备布局、安全风险点,优化施工方案。在复杂设备安装调试阶段,AR技术通过将设备结构、安装步骤、技术参数等虚拟信息精准叠加在真实设备上,为施工人员提供实时可视化指导,降低操作失误率,提高安装精度与效率。

三、施工设备与工艺革新

3.1 超能效施工设备普及

为契合智能电网大规模、高效率建设需求,超能效施工设备成为主流趋势。在输电线路基础施工的混凝土浇筑环节,超高压泵送设备搭配智能配比控制系统,能够将混凝土精准输送至指定高度与位置,同时确保混凝土质量稳定,减少材料浪费与返工现象。在杆塔起立作业中,大吨位、高机动性的起重机配备智能防倾翻、自适应平衡系统,轻松应对复杂地形与恶劣气候条件下的杆塔组立任务,显著提升施工效率与安全性。

3.2 前沿施工工艺创新突破

智能电网的特殊运行要求催生了一系列前沿施工工艺。在输电线路施工领域,为适应大跨越、高电压等级线路建设,碳纤维复合材料导线的应用日益广泛。与之相匹配的,是全新的导线展放、接续与锚固工艺。展放工艺采用气垫式、磁力悬浮式等低摩擦方式,减少导线磨损;接续工艺运用先进的纳米级连接材料与激光焊接技术,确保接头处的电气性能与机械强度媲美导线本体;锚固工艺则借助智能张力调节装置与自适应锚固结构,保障导线在长期运行中的稳定性。

3.3 设备工艺智能化联动升级

传统施工设备与工艺在智能电网语境下加速智能化升级,并实现深度联动。施工设备内置智能芯片与通信模块,与施工工艺控制系统无缝对接。以输电线路的张力架线工艺为例,智能张力机实时采集导线张力、弧垂、牵引速度等数据,并将其传输至工艺控制系统。控制系统依据预设的工艺参数模型,自动调整张力机、牵引机的运行参数,确保导线架设在不同工况下均能精准符合设计要求,实现施工过程的智能化闭环控制。

四、施工管理信息化转型

4.1 全生命周期 BIM 协同管理平台

BIM 技术在输变电施工管理中的应用迈向更高阶段,构建涵盖工程全生命周期的协同管理平台。从项目规划伊始,基于 BIM 的三维可视化模型集成设计方案、设备选型、施工进度计划、成本预算等多源信息,为各参与方提供统一信息交互窗口。在施工过程中,通过 BIM 模型实时更新功能,直观展示工程实体的建设进度、质量状况、资源投入情况,实现施工过程的动态管控。

4.2 云平台驱动的项目管理智慧中枢

依托云计算强大的计算存储能力与高扩展性,云平台驱动的项目管理智慧中枢应运而生。该中枢整合项目管理的各个业务模块,包括进度管理、质量管理、安全管理、合同管理、财务管理等,实现数据的集中汇聚与共享。项目管理人员通过移动终端、PC 端随时随地访问云平台,实时掌握项目动态,下达管理指令。

在进度管理方面,基于云平台的大数据分析功能,对施工进度数据进行实时分析挖掘,预测潜在工期延误风险,智能推荐优化措施。在安全管理领域,利用云平台接入施工现场的视频监控、安全监测设备数据,通过人工智能算法实时识别安全违规行为、安全隐患,自动推送预警信息至相关责任人,实现安全管理的智能化、精准化。

4.3 大数据赋能决策优化

大数据技术深度赋能输变电施工管理决策优化。通过收集、整合施工过程中的海量数据,包括设备运行数据、施工工艺数据、人员绩效数据、物资采购数据等,构建大数据决策支持模型。利用数据挖掘、机器学习算法,从纷繁复杂的数据中提取有价值信息,为管理决策提供量化依据。

在施工成本控制方面,大数据分析模型能够精准识别成本超支的关键因素,如不合理的物资采购计划、低效的施工工序、设备闲置浪费等,为制定针对性成本优化策略提供支撑。在施工资源配置领域,依据大数据分析预测的施工任务量、设备故障率、人员流动情况,实现施工资源的动态优化配置,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确保施工项目高效推进。

五、绿色环保施工践行

5.1 清洁能源施工装备领航

为削减施工过程中的碳排放与能源消耗,清洁能源施工装备成为绿色施工的主力军。在施工现场,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小型风力发电装置为施工临时用电提供清洁电力,减少对传统燃油发电机的依赖,降低施工噪音与尾气污染。新能源驱动的施工车辆,如电动起重机、电动混凝土搅拌车、电动运输卡车等,逐步推广应用,在提升施工能效的同时,助力施工现场空气质量改善。

5.2 环保材料全链应用

从基础施工到设备安装,环保材料贯穿输变电施工全链条。在输电线路基础浇筑中,采用可回收利用的地聚合物混凝土替代传统水泥混凝土,降低生产过程中的碳排放,且废弃地聚合物混凝土经处理后可作为建筑材料再次利用。在杆塔防护方面,水性环保涂料取代有机溶剂型涂料,减少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Cs)排放,降低对周边环境与施工人员健康的危害。

六、结论

智能电网的时代浪潮强力推动着输变电施工技术全方位革新,智能化、施工设备与工艺革新、施工管理信息化、绿色环保施工已成为不可逆转的发展趋势。电力行业从业者需敏锐洞察这些趋势,加大技术研发投入,培育复合型专业人才,加速技术成果转化应用,持续提升输变电施工技术水平。唯有如此,方能在智能电网建设的宏伟征程中,铸就坚实的电力输送基石,为经济社会的蓬勃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清洁动力,实现电力事业与生态文明的协同共进。未来,随着科技的持续突破,输变电施工技术必将绽放更加璀璨的光芒,书写智能电网发展的壮丽新篇章。

参考文献:

[1]范东海.变电站电力系统的自动化智能控制技术研究[J].现代制造技术与装备,2020,56(11):181-182.

[2]白昱阳,黄彦浩,陈思远,等.云边智能:电力系统运行控制的边缘计算方法及其应用现状与展望[J].自动化学报,2020,46(03):397-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