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基坑支护施工技术在建筑工程管理中的应用
甘文灿
身份证号码:441721199201280090 广东 529800
摘要:深基坑支护施工技术是现代建筑工程管理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深基坑支护施工面临着复杂地质条件、安全质量管理以及环境保护等方面的挑战。本文针对这些挑战,探讨了信息化技术在深基坑支护全过程动态监测与管理中的应用,智能化施工设备与新型材料的综合利用,以及建立健全风险评估与应急预案体系等策略。通过采取这些措施,可以有效提升深基坑支护施工的安全性、可靠性和经济性,为建筑工程管理提供有力支撑。
关键词:深基坑支护;建筑工程管理;应用策略
引言: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高层建筑和地下空间的开发利用日益广泛,深基坑支护施工技术在现代建筑工程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然而,复杂的地质条件、严格的安全质量要求以及日益突出的环境保护压力,给深基坑支护施工带来了巨大挑战。本文针对当前深基坑支护施工面临的主要问题,探讨了信息化技术应用、智能化设备与新材料利用以及风险评估与应急预案体系建设等方面的创新策略,旨在为提升深基坑支护施工的安全性、可靠性和经济性提供参考,推动建筑工程管理水平的整体提升。
一、深基坑支护施工技术在建筑工程管理中面临的挑战
1.1 复杂地质条件下支护方案设计与实施的难度增加
城市建设过程中,深基坑支护施工往往要面对复杂多变的地质条件,如软弱土层、高地下水位、岩溶发育等。这些不利因素给支护方案的设计和实施带来了极大的难度。设计人员需要综合考虑各种地质参数,选择合适的支护形式和材料,并进行详细的计算分析和优化,以确保支护结构的安全可靠。同时,施工过程中还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动态调整,灵活应对可能出现的各种问题,这对施工技术和管理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1]。
1.2 施工过程中安全风险控制与质量管理的平衡问题
深基坑支护施工过程中,安全风险控制是首要任务。支护结构的稳定性直接关系到施工人员的生命安全和周边环境的保护。然而,过度追求安全可能会导致工期延误和成本增加,而过分强调进度和经济效益又可能忽视安全和质量问题。如何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兼顾质量管理和经济效益,是深基坑支护施工面临的一大挑战。这就需要科学合理地制定施工方案,严格执行安全管理制度,加强质量控制和监督,同时优化施工工艺和流程,提高工效,实现安全、质量、进度和成本的最佳平衡。
1.3 环境保护要求与经济效益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
随着生态文明建设的不断推进,环境保护已成为建筑工程管理中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深基坑支护施工往往会对周边环境产生噪音、振动、污水、扬尘等不利影响,甚至可能导致地表沉降、地下管线破坏等问题,引发环境纠纷和社会矛盾。因此,施工过程中必须采取有效措施,最大限度地减少对环境的干扰和破坏。然而,环保措施的实施势必会增加施工成本,影响经济效益。如何在满足环保要求的同时,兼顾工程的经济性,成为深基坑支护施工面临的又一难题。
二、深基坑支护施工技术在建筑工程管理中的应用策略
2.1 基于信息化技术的深基坑支护全过程动态监测与管理
深基坑支护施工面临着诸多不确定因素和风险挑战,为了有效应对这些问题,建立完善的动态监测与管理体系至关重要。当前,信息化技术的快速发展为实现这一目标提供了有力支撑。物联网技术可通过在支护结构和周边环境中部署各类传感器和监测设备,持续采集变形、应力、地下水位等关键参数,并将数据实时传输至云端平台进行存储和处理。大数据技术则可对海量监测数据进行高效分析和挖掘,识别其中蕴含的规律和趋势,为优化施工决策提供可靠依据。云计算技术则可为监测数据的存储、计算和共享提供强大的基础设施保障,使管理人员能够随时随地访问和利用监测信息[2]。基于这些先进的信息化技术,管理人员可通过直观的数据可视化界面,实时掌握深基坑支护的受力状态和稳定性,及时预警可能出现的安全隐患。一旦发现问题,还可根据实际情况动态优化施工方案,及时调整支护措施,确保施工安全和质量。此外,信息化平台还可为各参建方搭建高效协同和信息共享的桥梁,打破信息壁垒,提升管理效率和科学决策水平。
2.2 智能化施工设备与新型材料在深基坑支护中的综合应用
传统深基坑支护施工过度依赖人工操作和机械设备,存在施工效率低、精度差、安全风险高等问题,已难以满足现代建筑工程的高标准要求。为了突破这些瓶颈制约,大力推广应用智能化施工设备和新型材料势在必行。就智能化设备而言,自动化的深层搅拌桩机可实现桩位、深度、垂直度等参数的精确控制,大幅提升成桩质量和施工效率。智能化锚杆钻机可按照设计参数自主完成钻孔、注浆、锚杆安装等工序,最大限度地减少人为干预,确保施工质量稳定可控。在材料选用方面,新型高强度混凝土以其优异的力学性能,可用于制作高承载力的支护结构,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减小构件截面尺寸,优化支护方案。自密实填充材料可有效填充支护结构与土体之间的缝隙,减少变形,增强整体稳定性。高性能锚索的应用则可显著提高锚固力,有效控制土体位移,从而确保支护体系的可靠性。将智能化设备与新型材料进行综合应用,并辅以物联网、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可实现施工过程的自动化和智能化,最大限度地减少现场作业人员,显著提升深基坑支护施工的效率、质量和安全水平[3]。
2.3 建立健全深基坑支护施工的风险评估与应急预案体系
深基坑支护施工面临着复杂多样的风险因素,这些风险往往具有较大的不确定性和潜在破坏性,如果处置不当,极易引发重大安全事故和经济损失。为了最大限度地规避和控制风险,必须建立健全风险评估与应急预案体系。首先,在施工前期,要组织专业技术人员对工程所在地的地质条件、水文情况、周边建筑物和地下管线等因素进行详细调查和分析,全面识别可能存在的各类风险源,科学评估各风险的发生概率和危害程度,并据此制定针对性的风险控制措施和应急预案。这些预案要明确各参建方的职责分工和协调机制,详细规定风险应对的处置流程和具体措施,确保一旦发生风险事件,能够快速、有序、高效地开展应急处置工作。
结语:深基坑支护施工技术是建筑工程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能否得到有效应用直接关系到工程的安全、质量和效益。面对复杂的地质条件、安全质量管理的平衡以及环境保护等方面的挑战,需要积极采取信息化监测管理、智能化设备与新材料应用、风险评估与应急预案体系建设等策略,不断提升深基坑支护施工的科学化、精细化、专业化水平。只有与时俱进、不断创新,才能推动建筑工程管理的高质量发展,实现人居环境的持续改善和城市建设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甘俊峰.深基坑支护施工技术在建筑工程中的应用[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24,(20):139-141.
[2]张小波,曹海涛,于超.深基坑支护施工技术在房屋建筑工程施工中的应用[J].中国建筑装饰装修,2024,(06):110-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