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基于项目式导师制学科扶困方法的实践探究

作者

朱家明

广州市白云区白云实验学校 510500

摘要:落实全员育人,关注学生身心健康,推进个性化辅导,实施差异化训练,提升教学质量,是教育一线教师面临的实际而迫切的问题。为了探索切实有效的路径,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身心发展和学科素养,基于项目式导师制学科扶困方法的实践探究具有深远的意义。本研究有两个创新点。一是以班级为单位建立学困生档案,跟进学困生成绩数据,实行“比值对比”的发展性评价;二是创新成长导师机制,根据学生的档案进行项目式管理,分析学困生数据,总结经验凝练金点子;导师进行个性化跟踪辅导,创新学生个体薄弱学科的扶困方式,包括“心理健康教育”、“分层教学”、“精准施教”,实现“总分最大化”,让学生体验成功。

关键词: 成长导师;心理健康; 精准施教;学科扶困

一、研究背景

本研究基于全员育人的理念,践行“实教育、实文化”的教育理念,倡导务实为事,诚实为人,真实为学的育人环境;落实推进教学常规管理,深化教学改革、重视课堂教学质量,坚持“做中学、用中学、创中学”学用结合;注重坚持五育并举,强化过程实施、实施闭环管理。

根据2023年6月广州市阳光评价数据结果反馈,本校数学、道德与法治、生物学科学业方面,存在一大部分学困生。为了寻求方法解决这一困境,研究组在各年级以班级为单位建立学困生档案,并针对学困生成绩数据跟踪分析。经调研发现,这些学困生存在各种实际问题,如心理健康、偏科厌学、师生沟通障碍等问题。

基于以上校情,结合各学科的学情,本研究自2023年9月份开始探索基于项目式导师制学科扶困方法的实践研究。

二、研究的意义

本研究中的项目式导师制指的是学科教师担任导师加入班级对造册学生进行项目式管理,指导学困生的生活和学习。为切实提高学生的学业素养和学业成绩,本研究的意义在于以下三个方面。

(一)为学生赋能,顺应学生实际需求

国家教师资格考试综合素质(小学)的教材编委会(2015:22-23)在阐明“以人为本”的学生观中明确提出:“学生是发展中的人,是独特的人,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具有巨大的潜力的人,身心发展是有规律的人,是学习的主体。”根据教育的公平原则,教师要全面关注和支持每个学生;教师要公平的对待和关注每个学生;教师要创造融洽的师生关系;教师要让学生的学业成绩得到帮扶和提升。导师制可以很好地顺应学生的实际需求。

(二)为教师赋能,促进和谐师生关系

国家教师资格考试专用教材编委会(2015:62-63)明确:“师生关系是指学生和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结成的相互关系,包括彼此所处的地位、作用和相互对待的态度;师生关系常见的模式有专制型、放任型、民主型。”正所谓“亲其师,信其道”,良好的师生关系,有利于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有利于建立良好的沟通反馈机制。

(三)为班主任赋能,凝聚学科导师的力量

学生学习、心理工作单靠班主任可能出现疏忽,学科教师担任导师加入班级管理,班主任就多一个助手,学生就得到更多的关爱。人人是导师,个个被关爱,让倾诉与亲情真情流露,让牵挂和帮扶真正发生。

三、研究的方法

(一)建立名册

建档跟踪,精心辅导。根据《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中级培训教程》(陈俊2018:49),“学生基本情况应包括个人简介、家庭生活情况、学校学校情况、重大生活事件。”班主任根据班级学情,带领学科导师落实档案名册。班主任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学科教师的指导意见,做好学生、导师的选配,建立名册呈报教学处和学生处建立档案。导师要掌握学生的家庭背景、个性爱好、行为品质、心理健康、学业能力。简言之,导师们要在思想上指导他们,在生活上关心他们,在学习上帮扶他们。

(二)走进心灵

育人工作,从心开始。学科导师要做学生的良师益友。教师课上及时关注学生,课后深入交心,探究学习方法、辅导作业。学生要养成主动跟导师沟通交流的习惯,针对自己的困惑、学习问题、情感问题寻求指导。导师能抓住学生的闪光点,挖掘学生的潜力,帮助学生树立信心,克服困难。

(三)家校共建

家教共育,呵护成长。导师跟家长及时沟通反馈,每周让家长了解学生在校的情况。家长应该跟导师达成共识,配合导师进行鼓励和教导学生,并及时交流学生在家的情况。家校交流方式灵活多样,可以通过约谈、书信、电访等形式有效及时沟通反馈。家校合作,持之以恒,行者将至。

(四)结对帮扶

结对学习,共进共勉。针对学生存在薄弱学科,成绩提不上去的原因,邓云洲等(邓云洲、黄翠婉 2020:214)概括为四个方面:一是孩子的基础不扎实;二是孩子记忆的准确性不足,以及思维的灵活性不够;三是孩子学业负担、心理负担过重;四是老师和家长给学生做出负面的评价。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对于结对帮扶的学困生,可以师生结对、生生结对。结对帮扶的做法是随时随地发生的、即时见效的。无论是校内校外、课内课外,学生可将自己的困惑、学业问题与导师、同伴共同探讨,一起调节心理情绪、相互共情、解决问题。

四、研究措施

依据2023年6月广州市反馈的初一年级广州市智慧阳光评价调研结果,为切实提高学生的学业素养和学业成绩,以“分层教学”“总分最大化”“三线”(省重点高中线、第一梯度线、普高线) 为策略,进一步推进“学科扶困”实践,全面促进教学质量提升,学校在制度方案、推进落实,成果展示方面稳步实施和探究。

(一)指导思想:适性扬才,多元共生

(二)活动目的:学科扶困促发展,因材施教提质量

(三)扶困原则:学科导师精准辅导,学科与总分成绩最大化

(四)具体扶困策略:

1.以总分最大化为原则,对“三线”学困生名单跟踪分析,分人到科,精准扶困,持续跟踪。

2. 以质量调研结果为依据, 分析学困生数据, 列出班级各学科学困生名单。

3.年级以班级为单位建立学困生档案,跟进学困生成绩数据,实施精准、个性化的帮扶,实行比值增值为支撑的发展性评价,以评价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谐发展。

五、研究成果

为了凝练成果,分享学导师制科扶困的经验,白云实验学校在2024年5月份召开学科扶困研讨会暨成果展示分享会。九位教师代表代表的分享全面分析了学困生特点及产生的原因,提出转化学困生的对策,“写好一个个学困生转化故事”。他们把工作做到实处,让学困生能重拾信心,体验到了学习的快乐。本次分享会是非常成功的。教学处凝练并发布了首期学科扶困“金点子”,分享如下:

1.人文关怀,情感灌注法

浇花浇根,育人交心。教师分析学生在生活、情感、心理健康等方面的客观需求,适时给予学生援助关爱,唤醒学生强大的内心,使之在学习上产生较强的内驱力,进而促进学科成绩。

2.图表跟进,自我驱动法

设计合适的量表,跟踪学生的学习质效,客观细致分析数据,找出学生学习量与质量方面存在的问题,精准施策,扶弱长善。形象的图表,科学的解析,还可引导学生自主管理个人的学习策略。注重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引导学生成为各类评价活动的设计者、参与者和合作者,师生共同实现“教-学-评”的一体化教学(英语课程标准,2022: 3)。

3.分层要求差异训练法

因材导学,个性化辅导;精准施教,差异化训练。从训练内容的选择、方法的指导到任务的分配,分类分层分组的依据就是学生的学习能力和个性特征。分层的要求就是最大限度的增加教学的适切性,让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真切地体验到自己的成长。

4.陪伴式精准扶困法

陪伴式的个别教学,可以克服班级教学对学困生关注不周的短板。基本策略有三:一是教师对学生既往的试卷、作业进行分析,提出整改的措施。二是教师现场进行面批作业、当场反馈、当场验收学习效果。三是教师持续陪伴,循因善导。师生持之以恒,生活即学习,学习即生活。这样一来,陪伴就成了成长和修学的道场。

5.补抓亮点,肯定激励法

抓住闪光点,充分肯定学生。发现学生的闪光点,把握这一转瞬即逝的教育契机,表扬鼓励学生,使之重新认识自我,内心产生成功愉快和被认可、被接纳的心理体验。教师用肢体语言、笑意悄悄话等形式、为孩子点赞,让孩子的内心体验不断得到正向强化,进而引爆学生强大的“内宇宙”,收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果,学科扶弱也成了一种较容易的事情。

6.“小先生”互助法

“小先生”互助法就是让学习能力强的同学做学科导师,帮助学习水平差的学生提高学习成绩。在我国私塾教学中,“学长”带学是一种常态。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也倡导“小先生”助学方发。2022年新课标对“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转变的要求中强调了在小组合作模式中学生“首席”在同伴互助中的突出作用。基于此,优生在管理、带动和教会学困生有着相当广阔的前景和强大的同伴互助力量。

六、成果推广与展望

研究学科扶困方法对人的全面发展和全人的发展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是当前促进教育教学高质量发展的发力点。双减背景下,因材施教,精准施策,个性化辅导、差异化训练,是全面提升教学质量的有效策略。基于项目式的导师制学科扶困方法的研究,也是呼应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渴求的一条有效实践路径。

具体实践数据统计,见以下表格图示。

历时一年多的探究证明,本研究可以对学生进行思想引领、学业辅导、心理疏导、生活指导。在全员育人的理念下,导师制可以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学业自信、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本研究具有现实指导意义,是一种可推广的全员导师育人的实践模式。但是本研究探索的时间不长,实践的范围不广,仍具有局限性。在未来的推广研究中,研究者需要坚持“做中学、用中学、创中学”,全面深入集团化、区片化的实践探索,致力打造“学科扶困”的实践范例,切实减负增效,为教育同仁提供更好范例和借鉴课例。

七、参考文献

[1]陈俊,《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中级培训教程》 [M]. 出版社:广东人民出版社,2018:49

[2]邓云洲、黄翠婉《与孩子一起成长》 [M]. 出版社:济南大学出版社, 2020:214

[3]国家教师资格考试专用教材编委会,《综合素质(小学)》 [M]. 出版社:教育科学出版社,2015:22-23

[4]国家教师资格考试专用教材编委会,《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M]. 出版社教育科学出版社,2015:62-63

[5]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局定制,《英语课程标准》.出版社: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3

本文系:2023年度广州市教育研究院科研课题《集团化办学提升教学质量项目式教研的实践研究(2023jtbx10)》的成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