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EPC 模式下建设项目工程造价风险防范研究

作者

胡卉娟

武汉同济园工程管理咨询有限公司 湖北省武汉市 430000

EPC 模式作为一种集设计、采购、施工于一体的总承包模式,已在国内外大型基础设施建设、工业工程和民用建筑项目中得到广泛应用。相比传统施工总承包模式,EPC 模式具有更高的管理集成度和责任集中度,但同时也带来了较大的工程造价风险,如项目初期估算不准确、材料及人工成本波动、合同条款约定不明确等问题。因此,研究 EPC 模式下工程造价风险的成因,并探讨有效的风险防范措施,对于提升建设项目的成本管控能力和项目盈利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一、EPC 模式下工程造价风险分析

1.合同管理风险及责任界定问题

在 EPC(设计采购施工)模式下,合同堪称项目顺利实施的核心纽带,其管理风险至关重要。合同条款若存在表述模糊、逻辑不严谨等问题,极易在项目推进过程中引发各类争议。以工程范围界定为例,当合同对工程范围的描述不够精准时,施工方与业主可能在额外工作的认定上各执一词。比如,在某大型商业综合体 EPC 项目中,合同对室内精装修的部分细节未清晰界定,施工方认为某些特殊造型的装饰属于额外工作,应追加费用,而业主则坚称包含在原有合同范围内,双方为此产生激烈争执,不仅延误了工程进度,还因沟通协调成本增加,致使工程造价上升。在责任界定方面,若合同未能明确质量问题或工期延误的责任主体,一旦出现此类状况,各方相互推诿责任。如某 EPC 项目因暴雨导致工期延误,但合同未明确不可抗力下各方责任,施工方与业主就赔偿问题陷入僵局,最终不得不通过法律途径解决,这无疑大幅增加了成本负担。此外,若合同未清晰规定设计变更的审批流程及费用调整规则,一旦发生设计变更,双方极易在费用问题上产生纠纷,导致工程造价失控,严重影响项目经济效益。

2.市场价格波动对工程造价的影响

在 EPC 项目中,市场价格的频繁波动犹如高悬的达摩克利斯之剑,对工程造价有着极为显著的影响。建筑材料市场受多种复杂因素制约,供求关系的变化首当其冲。当市场对钢材、水泥等主要建筑材料需求大增,而供应因原材料短缺、产能限制等原因无法及时满足时,价格便会大幅上涨。例如,在房地产市场繁荣时期,对钢材需求旺盛,部分地区钢材价格在短短数月内涨幅超过 50% 。而 EPC 合同通常采用总价包干形式,这就意味着施工方需自行承担价格上涨带来的成本增加。劳动力市场同样不稳定,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劳动力结构变化,人工成本呈逐年上升趋势。以一线城市为例,近年来建筑工人的日薪持续增长,直接推高了项目造价。此外,设备租赁价格也并非一成不变,受设备市场供需、经济形势等因素影响波动明显。若项目因各种原因工期延长,设备租赁费用将随之大幅增加。如某桥梁 EPC 项目,因地质条件复杂导致施工进度滞后,设备租赁期延长了半年,租赁费用增加了数百万元,给项目成本控制带来巨大挑战。

3.设计变更与工程量不确定性带来的成本风险

在 EPC 项目实施过程中,设计变更屡见不鲜,成为导致成本增加的关键因素。设计前期,由于对项目现场实际情况调研不够深入,如地形地貌复杂、地下管线分布不明等,可能导致设计方案与实际需求存在偏差,从而引发设计变更。同时,业主需求的变更也是常见原因,随着项目推进,业主可能因市场变化、功能调整等因素改变设计要求。每一次设计变更往往伴随着工程量的调整,以建筑结构设计变更为例,若将原有的框架结构改为钢结构,会使混凝土用量大幅减少,而钢材用量显著增加。工程量的不确定性使得成本预算难以做到精准无误,实际成本常常远超预期。更为严重的是,若设计变更未能得到及时有效的控制,将会引发一系列连锁反应。施工难度增加可能导致施工效率降低,需要投入更多人力、物力;工期延误则可能引发违约赔偿、设备租赁费用增加等问题,进一步加大成本风险。如某大型医院 EPC 项目,因设计变更频繁,导致项目成本超支达 20% ,严重影响了项目的整体效益。

二、EPC 模式下工程造价风险的关键防范措施

1.优化合同管理,明确造价风险分担机制

优化合同管理在防范工程造价风险方面处于核心地位,意义重大。在合同签订前,组建一支专业且多元化的合同审查团队是关键。团队中的法务专家从法律合规角度,严格审查合同条款是否符合法律法规要求,规避潜在法律风险;造价工程师凭借专业知识,对合同中的造价相关条款,如工程计量方式、计价规则等进行细致审核,确保造价计算准确无误;项目管理资深人员则依据丰富的实践经验,从项目实施的整体流程出发,审视合同条款的可行性与可操作性。在界定工程范围时,不仅要精确划定建筑主体的边界,还需详细列举附属设施的具体内容、配套工程的涵盖领域,杜绝任何模糊表述。质量标准方面,紧密参照国家及行业现行的最高标准,结合项目自身独特属性,制定详尽的质量验收指标,涵盖材料质量、施工工艺、工程外观等各个维度,从源头上杜绝质量争议隐患。工期要求需综合考量项目规模大小、施工工艺复杂程度以及可能遭遇的不可抗力因素等,制定既合理又具备实际可操作性的工期计划,同时明确工期延误的责任判定细则及相应处罚措施,使各方对工期责任有清晰认知,从而有效降低因工期问题导致的造价风险。

2.加强市场调研,建立动态成本控制体系

加强市场调研是实现高效成本控制的重要基础。施工方应专门设立市场调研岗位,并选拔经验丰富、对市场动态具备敏锐洞察力的人员任职。这些人员通过多渠道广泛收集建筑材料、劳动力、设备租赁等市场价格信息。每日定时关注各大权威建材交易平台,跟踪各类建筑材料价格的实时走势;定期深入本地劳动力市场,与劳务中介、建筑工人交流,切实了解人工价格的最新行情;与设备租赁公司保持高频次沟通,及时掌握设备租赁价格的变动情况。将收集到的海量信息迅速录入自建的价格数据库,运用专业数据分析软件对价格数据进行系统整理、深度分析,绘制出精准的价格波动曲线,清晰呈现市场价格的波动趋势。基于对市场价格波动趋势的准确把握,施工方制定科学合理的采购计划。在建筑材料采购方面,依据价格波动曲线,选择在价格低谷期批量采购常用材料;对于劳动力,提前规划用工需求,在劳动力供应充足、价格相对稳定时签订劳务合同;设备租赁则根据项目进度,合理安排租赁时长,避免因盲目租赁导致成本增加,以此实现对项目成本的动态有效控制。

结语

EPC 模式在建设项目中具有明显的优势,但同时也面临较大的工程造价风险。通过优化合同管理、建立动态成本控制体系、加强设计管理以及引入信息化技术等措施,可以有效降低造价风险,提升项目盈利能力和管理水平。未来,应进一步推进 EPC 模式下的全过程造价管控机制建设,并依托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提高造价风险识别与预警能力,为工程建设提供更加科学、高效的造价管理支持。

参考文献

[1]王建军,李志超.EPC 模式下建设项目造价风险及防控分析[J].建筑经济,2021,42(5):78-85.

[2]刘明浩,陈国庆.工程总承包(EPC)模式下的成本控制研究[J].工程管理学报,2022,39(3):112-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