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质量管理的影响因素及改进措施
马新龙
中国水利水电第十四工程局有限公司
一、引言
当今时代,城市化发展的浪潮汹涌澎湃,建筑工程如同雨后春笋,在城市的各个角落拔地而起。然而,在这一片繁荣景象背后,建筑工程的质量问题却如高悬的达摩克利斯之剑,时刻牵动着社会各界的心。从高耸入云的摩天大楼,到关乎民生的住宅小区,施工过程无一不是复杂繁琐,涵盖了从基础挖掘、主体构建到内部装修等诸多环节,涉及施工人员、技术团队、监理单位等众多参与方。
每一个细微的施工步骤,每一次材料的选用,都如同精密链条上的关键节点,一旦出现丝毫差错,就可能像“蝴蝶效应”一般,引发难以预估的质量隐患。小到墙面的细微裂缝、地面的不平整,大到建筑结构的不稳定,甚至可能酿成灾难性的安全事故,给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带来巨大损失。
正因如此,深度剖析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的质量管理影响因素,全力探寻切实可行、行之有效的改进举措,已然迫在眉睫。这不仅是确保工程项目能够如期顺利交付、投入使用的关键所在,更是紧密关联着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关乎社会能否长治久安、和谐稳定,以及国家能否沿着可持续发展道路稳步前行的重中之重。
二、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质量管理的影响因素
(一)人员因素
1.施工人员素质参差不齐
建筑施工一线工人大多来自农村,文化水平普遍较低,缺乏系统的专业技能培训,对施工规范、工艺要求理解有限,往往仅凭经验操作,容易出现违规施工行为,如混凝土浇筑振捣不密实、钢筋绑扎间距不符合设计要求等,给工程质量埋下隐患。
2.管理人员专业能力不足
部分项目经理、技术负责人等管理人员缺乏丰富的工程管理经验,对施工过程中的质量把控要点掌握不精准,在施工方案制定、技术交底等环节存在漏洞,无法有效组织、协调各施工班组,导致施工现场管理混乱,质量问题频发。
3.人员流动性大
建筑行业的季节性、临时性特点使得施工人员流动性较大,新入职员工对项目情况、施工工艺不熟悉,磨合过程中容易出现失误,而且人员频繁更替不利于团队凝聚力形成,影响施工质量的连贯性与稳定性。
(二)材料因素
1.材料采购环节问题
采购人员为追求低价,忽视材料质量,选择不符合国家标准或设计要求的材料供应商,采购的钢材强度不足、水泥安定性不合格、防水材料耐久性差等,这些劣质材料一旦用于工程,必然导致质量事故。
2.材料进场检验不严格
材料进场时,现场质检员未按规定进行全面检验,或检验方法不科学、检验设备精度不够,使得一些有缺陷的材料蒙混过关,进入施工环节,如木材含水率超标、砂石含泥量过大等,影响工程结构强度与耐久性。
3.材料储存与保管不当
部分建筑材料对储存环境有特殊要求,如水泥受潮结块、钢材锈蚀、外加剂过期失效等,若施工现场材料仓库简陋,缺乏必要的防潮、防雨、防锈措施,将导致材料性能劣化,无法正常使用,造成资源浪费与质量风险。
(三)机械因素
1.机械设备选型不合理
施工单位在机械设备选型时,未充分考虑工程特点、施工工艺要求及场地条件,选用的起重机起重量不足、塔吊吊运半径不够、混凝土搅拌机容量过小等,导致施工效率低下,甚至无法满足施工需求,强行施工还可能引发质量问题。
2.机械设备维护保养不到位
建筑机械设备长期处于高强度作业状态,磨损较快,若施工单位缺乏完善的维护保养制度,未定期对设备进行检查、润滑、维修,容易出现故障,如混凝土输送泵堵塞、电焊机短路等,不仅延误工期,还可能使施工质量受到影响,如混凝土浇筑中断造成冷缝。
3.操作人员技能不熟练
部分机械设备操作人员未经正规培训,未取得相应操作资格证书,对设备性能、操作规程不熟悉,在操作过程中误操作频发,如挖掘机超挖、塔吊违规吊运等,破坏工程结构,危及施工安全与质量。
(四)方法因素
1.施工方案不合理
施工方案是施工的指导性文件,若方案编制人员对工程地质、水文条件调研不充分,施工工艺选
择不当,施工顺序安排不合理,如在深基坑支护方案中未考虑地下水影响,导致基坑坍塌;主体结构施工时先砌墙后浇筑柱,影响结构整体性,给工程质量带来严重威胁。
2.施工技术交底不彻底
技术人员在向施工班组交底时,讲解不清晰、不全面,施工人员对关键技术要点、质量标准不明就里,只能盲目施工,如防水工程施工中,未明确卷材铺贴层数、搭接宽度,致使防水效果大打折扣,出现渗漏隐患。
3.施工过程缺乏有效监控
施工现场质量管理人员数量不足或责任心不强,未对施工全过程进行实时监控,不能及时发现并纠正施工中的质量问题,如砌墙过程中墙体垂直度偏差过大未及时整改,随着施工进展,偏差累积,最终导致墙体开裂、倾斜等严重质量问题。
(五)环境因素
1.自然环境
建筑工程施工周期长,受自然环境影响较大。在雨季施工时,雨水冲刷可能导致基坑塌方、刚浇筑的混凝土表面起砂;高温天气下,混凝土水化反应过快,易产生裂缝;严寒季节,混凝土受冻,强度降低,这些自然因素若不采取相应防护措施,必然损害工程质量。
2.社会环境
工程所在地的社会治安、居民关系等社会环境也会对施工质量产生影响。若当地治安不佳,施工材料被盗频繁,影响施工进度与材料供应;周边居民对施工噪音、粉尘投诉不断,施工单位被迫频繁停工整改,打乱施工计划,间接影响工程质量。
(六)管理体系因素
1.质量管理体系不完善
部分建筑企业未建立健全质量管理体系,质量管理制度不规范、不严谨,缺乏明确的质量目标、质量责任划分不清晰,导致在施工过程中出现质量问题时,相互推诿扯皮,无法及时有效解决。
2.质量监督机制不健全
企业内部质量监督部门独立性不强,受管理层干预较多,对施工现场质量检查流于形式,不能真正发挥监督作用;外部监理单位部分监理人员专业素养不高,责任心不强,对施工质量把关不严,为质量问题滋生提供了土壤。
三、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质量管理的改进措施
(一)强化人员培训与管理
1.提升施工人员专业技能
针对施工人员文化水平低、技能不足的现状,施工企业应定期组织技能培训,邀请专家授课,讲解施工规范、工艺要点,开展实操演练,如钢筋焊接、模板支设等,培训结束后进行考核,考核合格者方可上岗,确保施工人员熟练掌握施工技能。
2.加强管理人员能力培养
选拔具有丰富工程管理经验、专业知识扎实的人员担任项目经理、技术负责人等关键岗位,定期参加行业培训、研讨会,学习先进的管理理念与方法,如项目管理信息化技术、BIM 技术在质量管理中的应用等,提高管理人员综合素质,使其能精准把控施工质量。
3.稳定施工队伍
施工企业应改善员工待遇,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与职业发展空间,与核心员工签订长期合同,减少人员流动性。对于新入职员工,安排老员工进行传帮带,帮助其尽快熟悉项目情况与施工工艺,保证施工质量的稳定性。
结论与展望
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的质量管理是一项复杂而艰巨的系统工程,受到人员、材料、机械、方法、环境及管理体系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通过强化人员培训与管理、严格把控材料质量、优化机械设备配置与维护、规范施工方法、应对环境挑战以及完善质量管理体系等改进措施的实施,能够有效提升建筑工程施工质量,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促进建筑行业健康可持续发展。
展望未来,随着科技不断进步,如建筑信息模型(BIM)技术、大数据、物联网等在建筑工程中的广泛应用,质量管理将更加智能化、精细化。建筑企业应紧跟时代步伐,积极探索创新质量管理模式,持续优化质量管理流程,不断提高质量管理水平,为社会打造更多优质精品工程,推动建筑行业迈向更高质量发展阶段。
参考文献:
[1]王超.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质量管理的影响因素及应对策略[J].居业,2023(06):130-132.
[2]张辉.建筑工程施工质量管理的影响因素与改进措施[J].散装水泥,2023(03):103-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