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职业能力培养的数学应用型教学改革
薛春英
天津市北辰区中等职业技术学校 天津市 300400
1 职业能力培养的重要性
在新时代经济结构转型和产业升级的背景下社会对人才素质的要求不断提升,单纯掌握理论知识已无法满足现代职场的实际需求,职业能力作为衡量人才综合素质和岗位适应能力的重要标准,越来越受到教育界和用人单位的高度重视,它不仅关系到学生未来的就业能力更是个人职业生涯持续发展的基础,因此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强化职业能力的培养,已成为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改革的核心方向。首先,数学课程能强化学生的逻辑思维与问题解决能力,数学本身具有严谨的逻辑结构,例如通过函数建模可分析企业成本与利润的关系,通过概率统计可优化生产风险预测流程,这些内容的学习能够帮助学生从数据中提取规律,形成系统化的问题分析习惯,这种能力是职业岗位中应对复杂任务的核心素养。其次,数学教学与职业能力的结合可促进知识的实践迁移,这种“学用结合”的方式不仅提升了学习兴趣,还帮助学生明确数学在其职业领域的具体价值,增强主动学习动力。最后,数学教学与职业能力的融合有助于培养职业通用素养,无论是数据分析能力、严谨的工作态度,还是应对不确定性的抗压能力,均可在数学学习中逐步养成。
2 基于职业能力培养的数学应用型教学改革措施
2.1 调整教学目标,明确能力要求
首先,教学目标需由“知识传授”转向“能力提升”,教学目标需明确提出“职业迁移能力”要求,例如数据推理能力、建模分析能力及工具应用能力,避免数学学习与职业实践脱节。其次,能力要求需细化至具体职业领域,不同行业对数学能力的侧重存在差异,教学目标需结合专业特点分类制定,通过细分能力标准数学课程能更精准地为学生提供岗位所需的核心技能支撑。最后,教学目标需建立可量化的评价机制,传统考试难以全面反映学生的职业能力提升成效,改革后的考核应增加实践性评价维度,教学目标需与企业用人需求联动,邀请行业专家参与能力标准的制定与反馈,确保教学要求与职业场景的真实需求动态适配。
2.2 简化教学内容,围绕实用设计
首先,删减脱离职业场景的理论推导,保留实用工具与方法,例如高等数学中繁杂的极限证明过程可适当简化,转而聚焦微分积分在工程成本计算、参数优化中的直接应用;概率统计课程可减少公式推导的比重,强化数据可视化、统计软件操作及结果解读的训练,这种调整能降低学习门槛,使学生更易掌握解决实际问题的数学工具。其次,以行业需求为依据整合模块化教学内容,不同专业需针对性设计内容框架,例如计算机专业重点融入离散数学与逻辑运算案例,机械类专业强化三维几何建模与运动学方程的应用,商科类专业侧重财务数据分析与市场预测模型。最后,教学内容需动态调整,紧跟行业发展,职业领域的技术变革要求教学内容及时更新应用场景,例如数字经济时代需增加大数据基础处理、人工智能算法原理的入门讲解;绿色经济兴起后,能源消耗模型、碳排放计算的数学方法可纳入教学案例库,教师可联合企业开发反映真实岗位需求的教材或任务包,例如电商销售趋势分析、智能设备参数调试等,确保教学内容与行业技术同步迭代。
2.3 改变教学方法,重视能力提升
首先,推广“项目式教学”,强化知识应用体验,教师可基于职业场景设计真实任务,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既掌握数学工具的使用逻辑,又培养问题拆解、逻辑推理等综合能力,同时项目成果可直接对接企业需求,增强学习目标的职业导向性。其次,引入“交互式学习”,激发主动探究意识,推动师生角色转变,这种交互模式能引导学生从“解题者”转为“问题解决者”,同时培养协作沟通、批判性思维等隐性职业能力,教师需从主导者转为引导者,重点鼓励学生提出问题、验证方案并反思不足。最后,探索“过程化评价”,动态追踪能力发展,评价应贯穿任务完成的全过程,例如记录建模环节的逻辑严谨性、工具操作的熟练度及团队贡献度等维度。
2.4 改进评价方式,看重实际应用
首先,构建“多维任务评价”,弱化单一考试权重,日常教学中可增加案例分析、项目报告、实践操作等多样化考核形式,例如机械专业学生通过三维建模任务展示几何知识的应用能力,商科学生完成市场风险预测报告体现统计模型的实际价值,教师可在任务中设置开放性评分标准,例如逻辑清晰度、工具适配性、方案可行性等指标,避免标准化答案限制创新思维。其次,引入“行业角色参与”,提升评价的真实性,评价过程中邀请企业导师介入,联合设计考题或参与项目评审,例如通信类专业学生优化信号传输方案时,企业工程师从稳定性、成本控制等维度提出改进建议;计算机专业编写算法解决数据处理问题后,行业专家结合代码效率和可拓展性进行打分,此类交叉评价既能弥补教师对职场需求理解的滞后性,又能让学生直观感受职业场景中对数学能力的具体要求。最后,推动“动态过程评价”,强化能力成长的持续性,应增加阶段性反馈,例如在数据建模教学中记录学生的数据清洗、模型构建、结果验证等环节表现;在工程数学项目中分阶段评估参数计算精度、误差调整策略及团队协作效率,教师定期与学生复盘阶段性成果,通过对比历史数据生成能力提升曲线,明确后续优化方向。
结束语
基于职业能力培养的数学应用型教学改革,通过重构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实现了数学教育与职业需求的有效衔接,改革既打破了数学教学“重理论、轻实践”的传统窠臼,也为其赋予了服务职业发展的新内涵,未来需进一步深化产教融合优化数学工具库与案例资源,助力学生构建“知识—能力—岗位”贯通式素养体系,为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注入更强劲的数学支撑力。
参考文献
[1]王利方.基于数学应用能力培养的高职院校数学教学改革[C]//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研究中心.2021 年课堂教学教育改革专题研讨会论文集.洛阳科技职业学院;,2021:1614-1616.DOI:10.26914/c.cnkihy.2021.009214.
[2]许先果.高职数学教学培养学生“软能力”的探究[J].高等职业教育(天津职业大学学报),2015,24(02):88-90+95.
[3]罗德仁.以应用为导向的现代高职数学教学改革探索[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5,14(07):172-1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