丘陵山区小型农田水利工程施工优化研究
岳继学
宁夏凯阳建设工程有限公司
摘要 丘陵山区地形破碎、高差显著,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如灌溉渠道、蓄水池、提灌站等)施工面临运输困难、地质不稳定、生态保护要求高等挑战。本文通过分析典型施工难点,从施工组织、技术工艺、生态保护等方面提出优化策略,并结合西南某丘陵区泵站工程案例验证其有效性,为同类工程提供借鉴。
关键词:丘陵山区;小型农田水利;施工优化;生态保护;机械化
一、引言
丘陵山区占我国耕地面积的35%,是粮食生产的重要区域。小型农田水利工程作为保障农业灌溉的“最后一公里”,其施工质量直接影响工程效益。然而,丘陵区地形切割剧烈、田块分散、交通不便,导致施工中常出现材料运输效率低、边坡开挖安全风险高、生态扰动大等问题。传统施工模式依赖人工操作,机械化程度低,难以适应复杂地形条件。因此,研究丘陵山区施工优化技术,对提升工程质量、降低成本、保护生态具有重要意义。
二、丘陵山区施工核心难点分析
2.1 地形与运输瓶颈
· 道路通达性差:山地坡度常达15°-30°,田间道路狭窄(宽度≤2m),大型机械难以进场,材料运输依赖人工或牲畜,效率低(人力运输成本占比达25%)。
· 垂直运输困难:蓄水池、泵站等工程常建于山顶或半山腰,混凝土、管材等需垂直提升(如高差50m以上),传统卷扬机运输安全性低。
2.2 地质与施工安全风险
· 边坡稳定性差:渠道开挖易引发滑坡(坡率常需缓于1:1.5),强降雨下崩塌风险高,如某丘陵区渠道施工中发生3起边坡坍塌事故,延误工期1个月。
· 基础处理复杂:岩层风化破碎带普遍(如强风化页岩承载力仅50-80kPa),需超挖换填或采用桩基,增加施工难度。
2.3 生态保护与施工矛盾
· 植被破坏问题:传统施工需大范围清表,破坏山地植被(如每公里渠道施工破坏植被约0.2hm²),加剧水土流失。
· 水源污染风险:混凝土拌合废水、机械油污等若处理不当,易流入山溪沟渠,影响农村饮水安全。
2.4 机械化与标准化瓶颈
· 设备适配性不足:现有农田水利机械多针对平原设计,缺乏爬坡能力强(如适应25°坡)、体型小巧的设备(如微型挖掘机斗容≤0.1m³)。
· 施工工艺粗放:渠道衬砌、管道安装等依赖人工操作,尺寸偏差率达10%-15%,渗漏率较高(传统土渠年均渗漏损失水量20%-30%)。
三、施工优化策略与技术创新
3.1 施工组织优化:“小而精”的模块化施工
1. 分区段流水作业:按地形将工程划分为若干施工单元(如每500m渠道为1个单元),采用“开挖-基础处理-衬砌-回填”流水作业,缩短工序衔接时间30%以上。
2. 轻量化运输体系:
◦ 山地轨道运输:铺设轻便钢轨(轨距600mm),配备电动平板车运输材料,爬坡能力达20°,效率较人力提升5倍;
◦ 无人机配送:对零星构件(如锚杆、扣件)采用无人机运输,解决陡峭区域人工无法到达问题。
3. 临时设施生态化:拌合站采用可拆卸钢结构,施工结束后恢复植被;弃渣场设置截排水沟和挡土墙,减少水土流失。
3.2 技术工艺优化:适配地形的微创施工
1. 边坡开挖与支护技术:
◦ 动态监测开挖:使用激光测距仪实时控制边坡坡率,配合微型爆破(单孔药量≤0.5kg)减少超挖,边坡成型合格率从70%提升至92%;
◦ 生态护坡技术:采用“藤蔓植物+格构梁”组合支护,如种植爬山虎覆盖裸露坡面,兼具固土与绿化功能,植被覆盖率6个月内达80%。
2. 渠道衬砌机械化:引入小型渠道衬砌机(宽度0.8-1.2m,适应曲率半径≥10m的弯道),实现混凝土浇筑、振捣、抹面一体化作业,施工速度提升40%,尺寸偏差控制在±5mm以内。
3. 智能监测应用:在高边坡、蓄水池等部位安装倾角传感器和裂缝计,数据接入手机APP实时预警,如某工程施工中提前3小时发现边坡位移突变,避免了事故发生。
3.3 生态保护优化:最小扰动施工模式
1. 表土剥离与回用:施工前剥离表层腐殖土(厚度30cm),单独堆放并覆盖,工程结束后回铺,植被恢复周期缩短至1年。
2. 废水循环利用系统:设置三级沉淀池处理施工废水,回用率达70%,SS(悬浮物)浓度从800mg/L降至50mg/L以下,满足《农田灌溉水质标准》(GB5084-2021)。
3. 本土植物保护:划定施工生态红线,绕行古树名木(如胸径≥30cm的樟树),对无法避让的植物实施异地移植保护。
四、工程案例:西南某丘陵区提灌站施工优化实践
4.1 工程概况
项目位于某盆地丘陵区,建设内容为1座山地提灌站(设计扬程120m)及1.5km输水管道,地形坡度18°-25°,施工区域植被覆盖率65%,包含3处滑坡隐患点。
4.2 施工优化措施与效果
1. 运输体系优化:
◦ 沿山脊铺设山地轨道2000m,电动平板车运输混凝土预制管(单节重2t),较传统汽车运输缩短工期20天,成本降低18%;
◦ 泵站设备(电机重0.8t)采用无人机+缆索联合吊装,解决100m高差垂直运输难题。
2. 边坡施工优化:
◦ 泵站基础开挖采用“台阶式开挖+锚杆格构支护”,台阶高度2m,坡率1:1.25,配合微型桩基(直径300mm)处理软弱地基,未发生边坡失稳事故;
◦ 管道沟槽开挖采用小型链式开沟机(宽度30cm),减少土方开挖量30%,植被破坏面积缩小至传统工艺的50%。
3. 生态保护成效:
◦ 表土回用率达90%,施工区域植被覆盖率恢复至90%(施工前65%);
◦ 施工废水全部回用,未出现农田污染事件,周边河流监测断面水质达标率100%。
4.3 效益对比
指标 传统施工 优化施工 提升幅度 工期 150天 110天 缩短26.7% 综合成本 280万元235万元 降低16.1% 机械利用率 55% 82% 提高27% 边坡事故率 1.2次/月 0次 0
五、结论与建议
结论:
丘陵山区小型农田水利工程施工优化需以“地形适配、机械替代、生态保护”为核心突破口,构建系统性解决方案。通过模块化施工分区(如以500米渠道为单元流水作业)、微创技术应用(动态边坡监测+微型爆破)及智能监测手段(倾角传感器实时预警),可显著提升施工效率与安全水平。西南某丘陵区提灌站工程实证显示,优化后工期缩短26.7%,综合成本降低16.1%,边坡事故率降为零,植被覆盖率一年内从施工前的65%恢复至90%,验证了该模式对地形复杂、生态敏感区域的适用性。此优化路径不仅破解了传统人工施工效率低、风险高的瓶颈,更通过表土回用、废水循环等技术,将生态扰动强度降低50%以上,实现工程效益与生态效益的协同提升。
建议:
1. 强化装备技术创新:针对丘陵区坡度大、空间窄的特点,加快研发履带式微型挖掘机(爬坡能力≥30°)、自走式生态衬砌机(集成植被喷播功能)等小型智能化设备,提升机械对复杂地形的适应性,目标将人工依赖度从40%降至20%以下。
2. 完善全周期生态管控:推广“设计-施工-生态修复”一体化模式,在招标文件中明确生态保护评分项(权重≥15%),同步预留生态修复专项投资(按建安费3%-5%计提),确保表土回用率≥90%、废水处理达标率100%。
3. 健全标准化政策支撑:制定《丘陵山区农田水利施工定额标准》,细化垂直运输、高边坡处理等特殊工况的成本核算规则,建立施工难度分级补贴机制(如坡度>20°的工程给予10%-15%造价补贴),为项目管理提供量化依据。
该研究为丘陵山区水利工程施工提供了可复制的优化范式,未来可进一步融合数字孪生与低碳材料技术,推动施工模式向智能化、绿色化升级,助力山区农业高质量发展与生态安全屏障建设。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部. 小型农田水利工程施工规范(SL562-2011)[S]. 北京: 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 2011.
[2] 李明, 等. 西南丘陵区渠道机械化施工技术研究[J]. 节水灌溉, 2020(8): 105-109.
[3] 王建国. 山地工程生态保护施工理论与实践[M]. 北京: 科学出版社,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