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段衔接三力模型:整本书阅读能力评价创新
万君
长垣市景贤小学 河南省长垣市 453400
整本书阅读是深化学生阅读素养、提升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然而,在小学、初中、高中等不同学段的衔接过程中,学生的阅读能力发展常出现适应不良的现象,如小学阶段侧重浅层理解,而初高中则要求更高阶的思辨与表达能力。因此,如何科学评价学生的整本书阅读能力,并通过合理的评价体系促进学段间的无缝衔接,成为当前语文教学研究的重要课题。本文提出“学段衔接三力模型”,即围绕理解力、思辨力、表达力三大核心能力,构建创新的整本书阅读能力评价体系,以提升学生的阅读素养,促进学段间的有效衔接。
一、学段衔接视角下的整本书阅读能力发展现状
1.整本书阅读在各学段的教学目标差异
小学阶段,整本书阅读侧重培养学生阅读兴趣,引导其初步感知故事内容,学会提取关键信息,如低年级阅读绘本时,关注画面细节与简单情节,中高年级能梳理故事发展脉络。初中阶段,目标提升至理解文本深层含义,分析人物形象、主题思想,如阅读经典小说时,探究人物性格成因及作品社会意义。高中则更强调批判性阅读,要求学生对作品观点进行反思、质疑,能从多元角度解读文本,如剖析文学作品的创作手法与文化价值。各学段教学目标呈递进式变化,却因跨度大,给学段衔接带来挑战。
2.学段衔接中的阅读能力断层问题
在学段过渡时,学生阅读能力常出现断层。从小学升入初中,阅读材料篇幅变长、难度增大,部分学生难以适应从浅层次信息提取到深度理解分析的转变,如无法把握复杂记叙文的线索与主题。初中升高中,对批判性思维要求骤升,学生若缺乏前期思维训练,面对哲学、学术类书籍时,难以对作者观点进行有效评判,阅读停滞不前,阻碍整本书阅读能力持续发展,影响语文素养提升。
3.现有阅读能力评价方式的局限性
现有阅读能力评价多以考试、书面作业为主,侧重考查知识记忆与理解,如对文学常识、文本情节的背诵默写。对学生阅读过程中的思维发展、阅读兴趣培养关注不足,无法全面评估学生在整本书阅读中的理解、思辨与表达能力。且评价方式单一,缺乏对学生阅读态度、习惯及合作阅读能力的考量,难以真实反映学生整本书阅读水平,无法为教学提供精准反馈,不利于促进学生阅读能力在学段衔接中稳步提升。
二、基于三力模型的整本书阅读能力评价体系构建
1.理解力:文本内容理解与信息获取能力
理解力是整本书阅读的基础。学生需通过阅读,准确理解文本字面意思,提取关键信息,如故事中的人物、事件、时间、地点等。能梳理文本结构,把握情节发展逻辑,理解复杂文本中的因果关系。以阅读科普书籍为例,学生要理解科学概念、原理阐述,能从图表、数据中获取有效信息,为深入探究文本内涵奠定基础,确保阅读过程中信息输入的准确性与完整性。
2.思辨力:批判性思维与深度阅读能力
思辨力要求学生不盲目接受文本观点,具备批判性思维。阅读时能对作者观点、论证逻辑进行分析、质疑,挖掘文本潜在意义与价值。在阅读文学作品时,思考作品反映的社会现象、文化内涵,从不同视角解读人物形象,对比不同版本作品的差异。通过深度阅读,形成自己独特见解,提升思维深度与广度,使阅读从浅层认知迈向深度探究。
3.表达力:阅读反馈与个性化表达能力
表达力体现学生对阅读内容的输出能力。学生可通过口头分享、书面写作等方式反馈阅读收获,如讲述阅读感受、撰写书评。在表达过程中,运用个性化语言,融入自身思考与情感,对文本进行再创作,如改写故事结局、续写情节。良好的表达力不仅检验学生阅读效果,还能促进其对文本的深度理解,提升综合语文素养。
三、整本书阅读能力评价体系的应用与优化
1.学段衔接背景下的阅读评价实践探索
在小学阶段,为激发学生阅读兴趣、评估基础理解能力,教师可开展“故事大王”课堂分享会,让学生讲述从绘本或简单故事书中获取的关键信息,依据讲述的流畅性、信息完整性评判表现。还可通过小组讨论,观察学生在讨论《小猪唏哩呼噜》等读物时对情节发展的梳理能力。初中阶段,针对思辨力初步培养,组织“经典小说人物之辩”小组辩论活动,像围绕《骆驼祥子》中祥子悲剧命运的成因展开辩论,从学生论点阐述、论据支撑及反驳技巧等方面考查其对文本观点的分析能力。高中阶段,要求学生就《乡土中国》等学术书籍撰写学术小论文,从论文的论点创新性、论证逻辑性、文献引用规范性等维度,评价其批判性思维与深度表达。持续收集各学段评价反馈,动态调整评价标准,契合学生阅读能力发展节奏。
2.评价工具与方法的创新应用
摒弃单一纸笔测试,大力推广阅读档案袋。学生定期将阅读《平凡的世界》时撰写的读书笔记、对书中情节的反思日记以及改写的故事片段等放入档案袋,教师借此全面洞察学生阅读思维发展轨迹。借助在线阅读平台,如“微信读书”的校园版,可实时获取学生阅读《百年孤独》等书籍的时长、翻页速度及批注频率等数据,精准分析学生阅读习惯与专注度。组织同伴互评活动,在阅读《简・爱》后,学生互相评价对方撰写的读书报告,从内容理解、观点阐述等方面给出建议,促进相互学习。同时,开展自我评价,学生依据阅读目标,反思自己在整本书阅读过程中的收获与不足,增强阅读自主性。
3.促进三力协同发展的教学策略
以阅读《海底两万里》为例,教师先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梳理书中尼摩船长的探险历程、潜艇构造等内容,组织小组合作绘制航海路线图,培养理解力。接着,发起深度讨论,如探讨尼摩船长行为背后的动机,鼓励学生质疑书中对海洋生物的描述是否符合现实科学,锻炼思辨力。最后,安排写作任务,让学生创作“假如我是尼摩船长”的故事,或进行演讲分享对海洋探索意义的理解,实现阅读收获的个性化表达。创设“海底探险”情境,设定寻找神秘宝藏等任务,驱动学生深入阅读,在实践中让理解力、思辨力与表达力相互促进,切实提升整本书阅读教学质量。
四、结语
整本书阅读能力的培养贯穿于学生的语文学习全过程,科学的评价体系对于促进学段衔接至关重要。“学段衔接三力模型”从理解力、思辨力、表达力三个维度出发,构建了一套系统化的整本书阅读能力评价方法,为语文教学提供了新的实践路径。未来,应在教学实践中进一步优化评价工具,强化数据分析支持,以精准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助力语文教育的高质量发展。
参考文献
[1]王晓峰,李娜.整本书阅读教学的有效策略研究[J].语文学习,2023, 40(5):56-62.
[2]陈志强,刘伟.学段衔接视角下的语文阅读能力培养[J].基础教育研究,2022,38(3):21-28.
[3]张晓东,孙丽.阅读评价体系的构建与实践探索[J].课程教学研究,2023,15(2):45-52.
[4]赵鹏,高晨阳.批判性思维培养与整本书阅读教学融合研究[J].现代教育科学,2024,18(1):1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