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特殊人群就业帮扶与非遗传承融合的创新路径探索

作者

张晓雨 姜玲怡 王诣理

廊坊师范学院 河北省廊坊市

1.项目背景与现实意义

在我国持续推动特殊教育公平化和多元化的大环境中,特殊儿童就业问题已经逐渐受到了社会的普遍关注。特殊儿童因生理或者认知上的阻碍,其发展面临学习渠道有限,就业技能欠缺和社会融入困难等诸多困境。但同时传统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又面临着“后继乏人”“断层危机”等现实问题。葫芦烙画作为手工制作技艺的典型代表,由于门槛比较低,创作形式灵活多样,具有自然的教学适配性和职业延展性等特点,是将二者联系在一起较为理想的切入口。在特殊教育课堂中引入非遗技艺,不仅可以拓宽特殊儿童技能学习途径,还可以给非遗技艺带来新的生机和社会价值,从而达到帮助弱势群体就业、促进文化传承双重目的。

2.融合发展的项目构建逻辑

2.1 技艺引入:葫芦烙画在特殊教育中的教学适配

葫芦烙画是传统手工艺术之一,它依靠简易烙铁工具来描绘干葫芦表面的线条和纹理,其工艺过程比较可控,容易操作,有很好的教学可操作性。对感知能力及肢体控制能力有差异的特殊儿童而言,葫芦烙画要求的动作稳定性和节奏感却可以成为康复训练中不可缺少的部分,操作时潜移默化促进其专注力和手眼协调能力。该课在导入时充分考虑了个体差异,对教学内容进行了分层设计,由图案描摹向自主创作层层推进,有助于学生树立实践的自信。同时在教学过程中融入了视觉,触觉及听觉等多维度感官刺激,从而有效地激发了特殊儿童对艺术的兴趣和参与积极性,并为后继能力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2 能力培养:分阶段系统训练,提升特殊儿童创作力

为切实提高特殊儿童艺术表现力和职业技能水平,本课题建构了系统,科学分阶段训练体系。处于初级阶段的学生,通过对简单图样的模仿与描摹,初步掌握烙画工具用法与基本技巧,树立动手自信;中级部分,增加图案组合和基础构图的训练,指导学生将创意元素融入模仿并逐渐形成个性表达;到了高级阶段,同学们可以尝试独立设计和创作完整的作品,甚至还可以参加主题性的作品策划和制作。训练全过程既重视技法培养又重视审美认知和艺术表达同步进行。教学中教师通过个性化辅导和团队协作机制的合作,让每一个学生在自身能力的基础上有所突破,并最终获得具有一定就业能力和创作水平的人才。

3.特殊人群就业帮扶与非遗传承融合的创新路径

3.1 线上运营

3.1.1 电商平台开设“非遗 + 公益”专属店铺

为了促进作品在市场上的转化和持续的收入增长,该项目在主流电商平台上设立了专门的“多事加公益”店铺,专门展出由特殊儿童创作的葫芦烙画艺术品。这家店铺不只是一个销售通道,它还是一个展示创作者身份和故事的窗口。通过设置“手工匠人介绍”和“作品幕后的故事”等模块,可以加强消费者对公益价值的感知和情感共鸣。平台运营团队承担选品,定价及包装设计等工作,通过系列化上新和限量发售机制提升消费者购买热情和品牌粘性。与此同时,该店每卖出一件作品,就给创作者预留了合理的收入分成,从而真正做到了创作价值上的回报和就业上的持续激励,使特殊儿童劳动成果变成真正的社会认可与经济回报。

3.1.2 社交媒体与直播互动提升传播力与参与感

社交媒体所具有的广泛传播性和互动性,为项目推广搭建了一个重要的平台。项目团队通过多家社交平台运营专属账号并定期推出由特殊儿童制作的过程短片,作品展示和教学花絮,打造了一个真实温馨而又感染力极强的传播形象。与此同时,经常进行创作直播,请老师和同学们一起参与,用镜头展现技艺,诉说心路历程,从而拉近和大众之间的感情距离。通过用户评论互动,转发挑战和线上问答,受众既是旁观者又是传播者和参与者,大大提高了节目关注度和公众参与积极性。这一承载于真实故事的传播策略在扩大葫芦烙画影响的同时,还强化了特殊群体在社会中的认知和接受,并给非遗传承带来巨大的情感动力。

3.2 线下拓展:

3.2.1 联合博物馆、艺术街区举办作品展览

线下展示对于提高过目作品的艺术价值和公众认知度至关重要。该项目与当地的博物馆和文化艺术区域建立了合作关系,并定期组织名为“特殊匠心,葫芦美景”的专题展览,旨在集中展示特殊儿童的杰出创作。展览在展现创作成果的同时,还通过布展设计诉说每位创作者的发展历程,创造身临其境的观展体验。在一些展区开设了互动区域使观众能够尝试单纯烙画的感受,进而加深他们对于技艺自身的了解和兴趣。此类展览不仅引起大众的兴趣,更引起媒体和专业艺术圈人士的重视,进一步展示特殊儿童艺术创作的特殊魅力,同时提高作品的艺术和市场价值。借由这些公共空间可以使图文技艺和弱势群体之间获得更深程度的对话和连结。

3.2.2 体验活动与创作工坊实现沉浸式推广

除静态展览外,该计划还规划了数场葫芦烙画的体验性活动和创作工坊活动,并邀请公众亲自参加技艺实践。在专业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引导下,学员可经历烙画操作流程、制作简单作品、感受传统艺术魅力和特殊儿童创意。这类活动大多设立在节假日,社区文化日或者校外教育机构,以家庭,青少年和其他人群为对象。大众在面对面互动交流中,既对技艺有了一定的认识,也对特殊群体具有的潜能和温度有了直观的感知,进而构建起了一种更加包容和理解的社会氛围。这一沉浸式推广方式在扩展非遗传播新场景的同时,为特殊儿童接触社会,展现自我提供了宝贵的机会,并进一步提升了他们的自我认同感以及社会融入度。

3.3 公益联动

3.3.1 与公益组织合作扩大社会认知

为了扩大该项目的影响力和社会认知度,该项目主动同各公益组织进行了长期合作,并借助于自身成熟的传播渠道、社会资源等进行联合推广。通过参加公益集市,慈善义卖以及主题公益展,使作品及创作者能够进入更多的公共视野并吸引更多的社会群体对其予以关注和支持。与此同时,公益组织倡导理念,调动志愿者和组织资源等专业性给项目开展带来了源源不断的活力。双方合作形成互补,联合策划了一系列宣传片,故事访谈和公益短纪录片传播内容以增强项目议题传播力和舆论影响力。在公益组织社会公信力的推动下,该项目能够开启更多的社会关节点,使更多的人了解和支持“特殊儿童加非遗传承”这一融合路径所蕴含的深刻内涵。

3.3.2 企业赞助与公益募捐形成持续支持机制

为了确保该项目的可持续运作,构建一个稳定的资金支持体系就显得格外重要。项目面向有社会责任意识的企业开展定向赞助合作,邀请其以“非遗守护者”“公益合作方”等身份参与项目支持。企业可通过捐赠资金,提供材料和协办活动来帮助项目开展,也可通过自己的宣传渠道向更多大众宣传项目理念。

结束语

特殊儿童的就业帮扶不能仅停留在关爱层面,更需构建可持续的技能成长与社会融入机制。将非遗技艺葫芦烙画融入其中,既丰富了非遗传承的社会场景,也为特殊群体提供了实现自我价值的平台。本项目通过融合创新,打造了一个“艺术赋能+公益推动+市场化运营”的综合路径,为今后特殊教育与文化传承的跨界合作提供了可借鉴的实践样本。

参考文献

[1]蔺丽华.乌海非遗:创新融合发展焕发时代新彩[N].乌海日报,2025-03-14(002).

[2]岑忻巧.“产教融合 + 多模态智能教学模型”支持下特殊人群外语教学模式革新及就业能力探究[J].校园英语,2023,(51):45-47.

[3]王梅.论企业所得税法中特殊人群就业的税前扣除制度构建[D].华中师范大学,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