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我国水产养殖业绿色发展路径研究

作者

董培庠

华中农业大学水产学院

引言:我国是世界第一大水产养殖国,水产养殖在保障国家食物安全、带动农民就业、增加渔业经济效益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但随着水产养殖规模的不断扩大,养殖密度过高、养殖污染加剧、水生动物疫病频发等问题日益突出,制约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探索水产养殖业绿色发展之路,对于推动我国渔业现代化发展、建设生态文明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一、创新生态化养殖模式

面对水产养殖业日益突出的资源环境压力,发展生态化养殖模式成为行业转型升级的重要路径。生态化养殖模式强调养殖过程与生态环境的协调统一,通过优化养殖模式、改善养殖环境等措施,最大限度地减少养殖过程对环境的负面影响 [1]。例如,在稻渔综合种养模式中,稻田为鱼类提供了良好的栖息环境,鱼类摄食稻田中的杂草和虫害,为稻田除草除虫;反之,稻田可为鱼类遮阳避雨,鱼类的排泄物又可成为稻田肥料,实现了种养结合、农渔互利。

再如在工厂化循环水养殖中,通过在养殖系统中设置机械过滤、生物过滤等装置,实现养殖用水的净化循环利用,既减少了新鲜水用量,也减少了养殖尾水排放。鱼菜共生模式将水产养殖与蔬菜种植相结合,利用鱼类代谢废物为蔬菜提供养分,蔬菜吸收水体中的氮磷等营养物质,净化养殖水体。此外,生态化养殖还可采取合理投喂、科学用药、优化养殖密度等配套管理措施,从源头上降低污染物产生量。政府有关部门应大力推广稻渔综合种养、鱼菜共生等生态化养殖典型模式,并完善相关扶持政策,提高养殖户实施生态化养殖的积极性。

二、绿色技术赋能与产业升级

科技进步为水产养殖业插上了腾飞的翅膀,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广泛应用于生产管理各个环节,极大提升了养殖模式的信息化、智能化水平,引领产业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迈进。通过在养殖水体中布设各类传感器,可实时采集溶氧、pH 值、温度等关键环境参数,结合大数据分析技术和智能算法,对水质变化趋势进行预测预警,及时采取增氧、调水等应对措施,保障养殖生物健康生长。

自动化投饲系统可根据鱼类生长阶段和摄食情况,精准控制投喂时间和饲料量,在提高饲料利用率的同时,也能减少残饵对水质的影响[2]。建立水产养殖数字化管理平台,利用数字孪生、人工智能等技术,对养殖场进行全流程、全要素动态监测,实现远程可视化管理。此外,加快绿色高效饲料、新型水质调控剂等的研发和推广应用,减少抗生素使用量,从源头上降低资源消耗和污染物排放。鼓励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开发功能性食品、饲料等高附加值产品。引导水产加工企业绿色化改造,采用清洁生产工艺,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污染防治水平。

三、推动产业链上下游协同

水产养殖业作为一个复杂的产业体系,涉及种苗繁育、饲料生产、养殖生产、产品加工、冷链物流、市场销售等诸多环节,产业链各环节协同配合是实现绿色发展的关键所在。在产业链上游,应加快标准化良种繁育体系建设,建立水产种质资源库,开展良种选育攻关,提高苗种质量 [3]。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引导中小养殖户抱团取暖,通过土地流转、订单养殖等方式,推动生产要素向优质主体集中,实现规模化、标准化养殖。

在产业链中游,完善水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利用物联网、区块链等技术,实现产品生产、加工、流通等环节的信息化管理和过程控制,强化养殖尾水排放监测和养殖投入品管理,从源头保障产品质量安全。在下游,发展“互联网 + ”水产流通,积极对接电商平台,完善仓储保鲜、冷链物流等设施,促进产地与销地直连直供,减少中间流通环节,提高流通效率。同时,加强水产品市场调控,完善重要水产品储备制度,维护市场秩序稳定。加快新型水产品流通业态发展,推进线上线下渠道融合,创新产品营销模式。加大生态标志水产品、地理标志水产品认证,提升绿色优质水产品市场占有率。

结束语

绿色发展乃是我国水产养殖业实现转型升级的必然路径。通过加快创新生态化养殖模式,以及强化科技赋能并推动产业链协同,方可推动水产养殖业朝着高质量的方向发展,达成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的相互统一。处于新发展阶段,需依据国情水情,秉持问题导向且坚持创新驱动,按照各地实际情况探寻具备区域特色的绿色发展途径,促使我国从水产养殖大国迈向养殖强国,进而为乡村振兴与美丽中国建设奉献力量。

参考文献:

[1] 范文梅 , 蔡键 . 水产养殖业绿色发展模式与效益分析 [J]. 中国水产 ,2025,(03):34-36.

[2] 李海涛 . 绿色发展理念下水产养殖业高质量发展研究 [J]. 农业灾害研究 ,2024,14(12):70-72.

[3] 徐慧琦 . 浅议创新绿色水产养殖产业营销的有效策略 [J]. 山西农经 ,2023,(08):132-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