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绿色理念下输变电施工环保措施的创新与应用

作者

刘成平 刘成元 侯志贤

中国电建集团青海工程有限公司 810003

一、引言

在全球倡导可持续发展的大背景下,电力行业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撑,其输变电施工过程中的环境保护问题备受关注。传统输变电施工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对生态环境造成了破坏,如土地占用、植被破坏、噪声污染等。绿色理念的引入,为输变电施工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向。通过创新环保措施的应用,不仅可以减少施工对环境的负面影响,还能提升企业的社会责任感和竞争力,实现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的双赢。

二、输变电施工对环境的影响

(一)土地资源占用

输变电工程建设需要占用大量土地,包括变电站站址、输电线路走廊等。永久性占地改变了土地的原有用途,可能导致农田减少、生态系统失衡;临时性施工场地的设置,如材料堆放场、施工营地等,也会对土地造成短期扰动,影响土地的原有植被和土壤结构。

(二)植被破坏

输电线路的架设往往需要砍伐沿线的树木和植被,以确保线路安全运行。这不仅直接破坏了生态植被,减少了生物多样性,还可能影响当地的生态平衡。此外,施工过程中的机械碾压、人员活动等也会对周边植被造成间接破坏,延缓植被的自然恢复进程。在森林覆盖率较高的地区进行输变电施工,可能导致珍稀植物的生存环境受到威胁,影响整个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三)噪声污染

输变电施工过程中,各种机械设备的运行会产生噪声污染,如挖掘机、装载机、混凝土搅拌机等。这些噪声不仅会干扰施工场地周边居民的正常生活和工作,还可能对野生动物的栖息和繁衍造成影响。长期暴露在高噪声环境下,会对人们的听力、心理健康等产生不利影响,引发一系列社会问题。在居民区附近进行施工时,施工噪声可能引发居民的投诉和不满,影响施工进度和社会和谐。

(四)电磁辐射影响

输变电工程在运行过程中会产生一定的电磁辐射,虽然目前研究表明正常运行情况下的电磁辐射对人体健康影响较小,但在施工过程中,由于设备调试、线路测试等工作,可能会使周边环境中的电磁辐射水平短暂升高。这可能会引起周边居民对电磁辐射危害的担忧,对工程建设产生抵触情绪。在人口密集地区建设输变电工程时,电磁辐射问题往往成为公众关注的焦点,需要采取有效措施加以应对。

三、绿色理念下输变电施工环保措施的创新

(一)施工规划阶段的环保创新

1.优化线路设计:运用先进的地理信息系统(GIS)和卫星遥感技术,对输电线路路径进行全面勘察和分析。综合考虑地形地貌、生态敏感区、土地利用规划等因素,尽量避开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基本农田等环境敏感区域,减少对生态环境的破坏。例如,在某地区的输电线路设计中,通过 GIS 技术分析发现原规划线路穿越了一片珍稀鸟类栖息地,经过重新规划,选择了一条绕过栖息地的线路,有效保护了鸟类的生存环境。

2.合理规划施工场地:在施工场地选址时,优先选择荒地、废弃地等未利用土地,减少对耕地和植被的占用。对施工场地进行合理布局,将材料堆放区、机械设备停放区、施工人员生活区等进行科学划分,减少施工活动对周边环境的影响范围。同时,设置有效的临时防护措施,如围挡、挡土墙等,防止施工过程中的水土流失和扬尘污染。

(二)施工过程中的环保创新

1.采用环保型施工设备和材料:推广使用低噪声、低排放的施工机械设备,如电动挖掘机、混合动力装载机等,减少施工噪声和废气排放。在混凝土浇筑过程中,使用绿色环保型混凝土添加剂,提高混凝土的性能,减少水泥用量,从而降低生产水泥过程中的碳排放。此外,优先选用可回收、可降解的施工材料,如竹胶板、纸质包装材料等,减少施工废弃物对环境的污染。

2.创新施工工艺减少环境影响:研发和应用新型施工工艺,减少施工过程中的土方开挖量和植被破坏。例如,采用装配式基础施工工艺,将基础构件在工厂预制,然后运输到施工现场进行组装,减少了现场浇筑混凝土和开挖土方的工作量,降低了对土地和植被的扰动。在输电线路架线施工中,采用张力放线工艺,避免了导线与地面的摩擦和拖拽,减少了对沿线植被的破坏。

(三)生态修复与保护措施创新

1.植被恢复与生态重建技术:在施工结束后,及时对施工区域的植被进行恢复和重建。采用适地适树的原则,选择本地原生植物进行种植,提高植被的成活率和适应性。结合生态修复技术,如土壤改良、植被群落构建等,促进生态系统的自然恢复。例如,在某山区输变电工程施工后,对开挖的山体进行了植被恢复,通过客土喷播技术在坡面上种植了多种草本植物和灌木,并设置了挡土墙和排水系统,有效防止了水土流失,经过几年的养护,植被覆盖率得到了显著提高。

2.野生动物保护措施创新:在施工区域设置野生动物通道和栖息地保护标识,为野生动物的迁徙和栖息提供便利。对于施工过程中发现的野生动物巢穴和栖息地,采取避让或临时保护措施,确保野生动物的生存繁衍不受影响。在一些山区输变电工程中,根据当地野生动物的活动习性,设置了野生动物穿越线路的通道,并在通道周边种植了适宜的植被,为野生动物提供了安全的迁徙路线。

(四)环境监测与管理创新

1.建立实时环境监测系统:利用物联网、传感器等技术,建立输变电施工全过程实时环境监测系统。对施工过程中的噪声、扬尘、水质、土壤质量等环境指标进行实时监测,及时掌握环境变化情况。一旦发现环境指标超标,系统自动发出警报,提醒施工人员采取相应的环保措施。在某大型输变电工程施工现场,安装了多个噪声传感器和扬尘监测仪,通过无线传输技术将数据实时传输到监控中心,实现了对施工环境的 24 小时不间断监测。

2.强化施工环境管理信息化:引入信息化管理平台,对输变电施工的环保措施执行情况进行信息化管理。将环保目标、措施、责任人等信息录入平台,实现环保管理的数字化和可视化。通过平台对施工过程中的环保工作进行实时跟踪、检查和评估,及时发现和解决环保问题,提高环保管理效率。在某输变电工程建设中,利用信息化管理平台对施工过程中的环保措施执行情况进行记录和跟踪,对未按时完成环保任务的责任人进行提醒和督促,有效确保了环保措施的落实。

四、结论与展望

(一)研究结论

绿色理念下输变电施工环保措施的创新与应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通过优化施工规划、采用环保型设备和材料、创新施工工艺、加强生态修复与保护以及完善环境监测与管理等措施,可以有效减少输变电施工对环境的负面影响,实现输变电工程建设与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实际案例表明,这些创新环保措施在保护生态环境、减少污染、提升社会满意度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同时也为企业带来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陈晨,周伟,等。绿色施工理念在输变电工程中的实践与探索[J].电力建设与环保,2023(08):55-62.

[2]李华,吴迪,等。输变电工程施工期环保措施的优化与创新应用[J].电力工程与环境科学,2022(06):30-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