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如何以学生为中心,提高语文阅读教学效果
赵腾腾
梁山县拳铺镇徐集后张小学,山东济宁,272600
摘要:阅读是学生获取知识、培养能力的重要途径。但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学生的阅读兴趣难以被激发,阅读能力难以被培养,严重阻碍了学生综合素养的发展。因此,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并为他们创造一个良好的阅读环境,进而提高他们的阅读能力。本文基于此,探究如何以学生为中心,提高语文阅读教学效果,更好助力小学生阅文阅读能力的提升。
关键词:小学生;语文阅读;教学效果
前言
随着新课改的深入,教师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都在发生着变化,使得传统的阅读教学模式已经不能满足现代教育的需求,这就需要教师转变教学观念,改变以往的阅读教学方式,采用以学生为中心的阅读教学方式,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阅读活动中,真正将课堂还给学生。教师要充分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根据他们的实际需求设计阅读活动,这样才能使学生在参与过程中有所收获。此外,教师要采用正确的教学方式吸引学生参与到语文阅读活动中来。例如,在引导学生阅读时可以运用多媒体技术让他们身临其境地感受故事情节。通过运用情境导入的方式让小学生进入到文本情境中,还可以利用小组合作学习方式来调动学生参与到阅读中来。以此不断丰富课堂阅读效果,更好助力小学生语文阅读能力的提升。
一、以学生为中心,提高语文阅读教学效果的重要意义
(一)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
以学生为中心,可以更好地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使他们在快乐的氛围中学习语文,提高了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教师要充分利用好多媒体技术,使其成为学生的“引路人”,为他们提供更多、更好的学习资源,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阅读能力
以学生为中心,可以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进而提高他们的阅读能力。教师通过做好引导工作,为小学生创设积极的教学情境,让学生自己动手进行实践探索,从而培养他们自主学习的能力,更好的培育小学生自主阅读能力的提升。
(三)有利于提高语文教学效果
教师要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使其更好地引导学生阅读,从而提高语文阅读教学效果。教师通过改变教学模式,把教学重点放在学生身上,将自己放在一个辅助的角色,帮助学生理解课文。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语文时,通过让学生了解语文的核心是语言文字,引导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中的语言文字,如诗歌的语言、文章的语言等。让小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去解决这些问题。极大提高学生对语文阅读的兴趣和积极性,提高语文阅读教学效果。
二、以学生为中心,提升小学语文培养学生阅读能力措施
(一)创设趣味性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中心,创设趣味性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进而培养他们的阅读能力。如,在学习《我爱故乡的杨梅》一课时,教师可以先让学生阅读课文,并回答文中提到的几个问题。通过这样的方式,将文本中的内容呈现在学生眼前。接着教师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分别提出几个问题。比如:“同学们,课文中写了哪些杨梅?你知道杨梅的形状吗?”“杨梅为什么又红又大?”“为什么说杨梅是我最爱吃的水果?”在学生回答完这些问题后,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回答来进行总结。最后教师再进行拓展延伸活动,让学生发表自己对文章中内容的看法、感受等。通过这样的方式使学生能够深入理解文章内容,提高他们阅读能力。
(二)深入挖掘阅读材料,提升学生阅读积极性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想有效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就要深入挖掘阅读材料,将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结合起来,拓展学生的阅读空间,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如:教师在开展“爱我中华”主题教育活动时,可以引导学生收集有关祖国母亲的故事和资料。在进行《黄河颂》一课的教学时,教师可以让学生搜集有关黄河的资料,如有关黄河的神话故事、历史人物故事等,然后在课堂上对学生进行讲解,让学生了解黄河的形成过程。此外,教师还可以开展“祖国山水甲天下”活动。让学生收集有关祖国各地风景名胜和人文景观的图片、视频等。可以结合文本内容和相关资料,进行简要评价。通过一系列活动的开展,使学生感受到祖国的伟大与壮丽。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让他们在积极参与、热烈讨论中学习知识、掌握方法、培养能力。
(三)营造良好阅读环境,尊重学生主体地位
小学生由于年龄较小,对于阅读环境的要求较高,他们更喜欢有兴趣、有新意的阅读环境,因此教师要为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阅读环境,尊重他们的主体地位。例如在学习《小蚂蚁》一课时,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设备播放一段蚂蚁爬树的视频,让学生看蚂蚁爬树的动作,来体会小蚂蚁坚持不懈的精神。然后在讲解课文时,教师可以将这段视频播放给学生看,并询问学生:“你觉得蚂蚁爬树的过程中最辛苦的是什么?”学生回答:“小蚂蚁要努力爬树才能获得食物”“小蚂蚁很勇敢”等等。教师再提问:“你觉得小蚂蚁最勇敢的地方在哪里?”通过这一问题,学生可以结合自己所学到知识和生活经验来回答,能够很好地激发他们对阅读的兴趣。而在这样的氛围中,学生也会更喜欢阅读。同时在这种轻松愉悦、没有压力的环境下学习,更有利于学生阅读能力和阅读习惯的培养。
(四)拓宽学生阅读范围,注重阅读方法的传授
阅读范围的拓宽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前提条件。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对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提出了新要求。语文教师要从小学生的阅读水平出发,为他们选择适合的书籍,扩大学生的阅读范围。这样既可以为小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阅读环境,又能激发学生对阅读的兴趣,提高他们的阅读能力。例如,在教学《桂林山水》一课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将课内学到的有关“桂林山水”的相关知识与生活相结合,引导他们从不同角度去思考,进一步拓宽学生的视野。教师可以给学生讲述自己曾经去过桂林旅游后的感受、感受到桂林山水美景后内心产生了怎样的想法等等,让他们懂得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等道理。
除了拓宽学生的阅读范围,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还要注重阅读方法的传授,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掌握不同文体的阅读方法,如记叙文、议论文等。在学习记叙文时,教师要让学生了解记叙文的六要素、学会如何围绕中心进行写作;在学习议论文时,教师要让学生掌握论点、论据、论证三部分内容之间的关系,引导学生学会如何运用所学知识来证明自己的观点;在学习散文时,教师要让学生掌握散文的基本写作手法。
三、结束语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以学生为中心,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鼓励学生独立思考,营造良好的阅读氛围。教师可以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来引导学生进行自主阅读,从而更好地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同时,教师也可以运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来开展阅读教学,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以及团队协作能力。在课堂上,教师可以将课前预习作为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这样可以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行阅读,从而提高他们的阅读效率。在进行课堂总结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在课前预习中发现的问题进行分享和讨论,从而实现他们知识的迁移和应用。在课后作业中,教师要鼓励学生根据自己所学到的知识对课文内容进行补充和拓展,并要求他们在课下写下自己的收获和体会。总之,小学语文教师要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并通过多种教学方法来调动他们学习阅读的兴趣。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提升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效果,让小学生能够通过阅读实现自身素养和综合素质的提升。
参考文献
[1]冯旭龙.小学语文教学应注重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J].学周刊,2020(1):12-14.
[2]曹立峰.论新时期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策略[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20(7):23-25.
[3]班杰.点亮阅读之灯、开启智慧之门:探析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策略[J].才智,2020(16):3-5.
赵腾腾(1995.04.21-),汉族,本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