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思维型教学理论的初中思维成长课
尤迎九
无锡市羊尖中学 214107
虽然大部分中学已经开设或者准备开设心理课,但实际情况是,受地区差异、学校差异、教师差异等影响,心理课培养学生良好心理素质 的目标实现困难重重。究其原因,一是心理课的定位有问题,没有将学生的成长放在首位,只是 想去解决所谓的学生心理问题,严重脱离学生 的学习和生活实际;二是没有考虑对于学生学 习和成长极其重要的思维能力的提升;三是没有基于实践实用的教学理论指导;四是缺乏统 一的参考教材、参考资源和课堂操作模式,导致课堂缺乏可复制性和可操作性,最终无法惠及 更多需要成长指导的学生。很多情况下,心理课堂教学仍然以习得碎片化心理知识和技能为最终指向,心理健康教师没有将跨学科核心素养 融入课程中,更不可能将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培养学生的思维成长作为主要目标。
近年来,我们尝试将思维教学引入心理课堂,并在大量的实践过程中把思维与心理课融合在一起, 开发出了基于思维型教学理论的心理校本课程——思维型成长课。这个校本课程既解决了心理课程实用性不强的问题,又将核心素养落地,培养了学生的成长型思维,还能大大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学习成绩和思维水平。
一、什么是思维型成长课
简单地说,思维型成长课是依据初中学生心理、生理和思维的发展特点,基于学生的直接经验和成长需求设计活动,是一门以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经验为核心,突出提升学生心理素养和思维力的实践性课程。这是一门实践性而非 理论性的课程,这门课程的目的是让学生在身心健康的同时能取得优异成绩。
七、八年级按每周一个主题各制定 30 个主题,内容包括:认识自我、潜能激发、人际沟通、 情绪调控、生涯规划、生命教育、青春期教育、耐挫教育、创造力培养、情商教育、自我监控、学习策略与方法、非智力因素培养、思维品质训练、 思维方法探究等。
二、思维型成长课的理论依据
1.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
瑞士著名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个体从出生到成熟的发展过程中,其认知结构在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不断重构,从而表现出具有质的区别的思维发展阶段。他将儿童的思维发展分为 4 个阶段,即感知运动阶段(0~2 岁)、前运算阶段(2~7 岁)、具体运算阶段(7~11、12 岁)、形式运算阶段(11、12~15、16 岁),在每个阶段都应根据其发展情况进行相应的心理与思维提升。初中阶段学生的特点是能够设定和检验假设,能监控和内省自己的思维活动过程,思维具有抽象性和可逆性,善于思考事物的多种可能性,能形成逻辑性的认知策略,并开始思考未来。
2.维果斯基的社会文化发展理论。
心理学家维果茨基认为,儿童的思维具有内在发展的可能性,包含遗传和生理思维因素以及与所处环境的相互作用,强调人际交流对思维发展具有重要影响。他认为任何人从出生就生活在社会中,社会的各种因素都会影响儿童的发展,儿童的认知发展是在社会学习的过程中完成的,我们可以通过改变儿童的生活环境来促进儿童的认知和思维的发展。他还认为,活动和语言在儿童的思维发展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3.林崇德的思维型教学理论。
经过多年的理论和实践研究,林崇德教授提出了聚焦思维结构的智力理论,基本观点如下:思维是智力活动的核心,概括是思维的基础,思维品质是一个人智力与能力最基本的成分,分为深刻性、灵活性、创造性、批判性、敏捷 性 5 个方面。思维品质的训练是发展学生智力与能力的突破口,也是各项核心素养落地的关键。思维是一个系统的结构,教学是否有效,关键在于能否形成学生的各种能力,其核心是思维的“三棱结构”模型。(见图 1)
他认为,每位教师都应该在自己所教的学科中渗透思维品质的训练,且应该根据不同学生思维品质的特点因材施教,要将 5 种思维品质做到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将思维品质和其他智力的品质,如知觉的品质、记忆的品质、想象的品质等相结合。
三、思维型成长课的课堂模式
思维型成长课包括 6 个部分:(1)创设情境。通过创设两难情境以及看似与生活经验或现实矛盾的情境,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激发积极思维。(2)提出问题。在设置的情境中,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并澄清和明确问题。(3)自主探究。在明晰问题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根据自身已有的经验,主动尝试思考和解决问题。(4)合作交流。思维的发展离不开团体氛围,要充分重视课堂上的人际互动,其中既有生生、师生互动, 又有情感、行为和思维的互动。(5)总结反思。要强化学生的自我监控力,教师在课堂活动即将结束时,协助学生对学习对象、过程、思维等进行总结和反思,以总结经验教训,形成认知策略,提升思维水平。(6) 应用迁移。智力和思维的发展是在掌握、运用知识及技能的过程中完成的,因此,思维型成长课特别重视让学生将学到的思维方法应用到日常的生活和学习中去,因为它对帮助学生提升思维能力具有重要作用。
在具体的教学中还要注意以下几点:一是创设的教学情境要能产生高认知问题和学生认知冲突,不要出现无认知或低认知问题,导致学生没有认知冲突,从而使课堂大打折扣甚至无法进行。二是关心学生是怎样提出问题的,并重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目的和方向,以提高他们思维活动的自觉性和能动性。三是要突出知识的形成过程,注重探究和方法教育。四是重视联系经验,体现认知建构思想。课堂教学中,要恰当地列举生活中的典型事例,唤起学生的感性认识,或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进行教学。五是激发非智力因素,推动学生主动学习,并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六是要营造安全的课堂氛围,让学生敢讲、爱讲。
四、思维型成长课的效果
在思维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一个非常有趣的现象,首先受益的并非学生,而是授课老师。作为思维教学者,我们至少会有四次思维提升机会,第一次是备课时,由于现成的适用的教案,我们往往需要耗费大量时间搜集相关资料,并必须自己先弄明白,不然上课根本HOLD不住。这个过程即是对自己思维的首次冲击和训练。
第二次是上课,在思维课堂里,你能在你精心设计的问题情景中,充分感受到来自学生的大容量大尺度思维流量,在你和学生的思维碰撞中,你的思维能力也得到了提升。
第三次是课后研讨,我们思维教学的的每次研讨都是一次思维优化过程,每次俱会有不同的收获。 记得有一次轮到我先上新课,我实在来不及,就想偷一回懒,没经过消化,直接就用教材上提供的方案去上课,未料到课堂上学生提出了一个貌似正确,其实错误的方案,而我竟认同了还毫无知觉。幸好有同组老师在后面听课,课后研讨时她们及时指出,使我对问题的正确思维有了更深的理解和认识。
第四次是作业批改,我们的思维课基本上每节课都会视情况布置相应的课后作业,作为课堂的延伸。而每次作业我们都是用心准备,尤其注重创新思维的培养。学生在完成作业过程中也是全心投入,妙思不断。所以,每次批改学生的思维作业,我们都会有耳目一新,脑洞大开的感觉,等于是在享受学生给我们烹制的思维大餐,这又是一次我们脑补的机会。
我们的思维课才开设了三年多时间,但作为思维教学者的我们,却得到了远超学生的思维力的提升,感觉我们的思维功力倍增,脑子比之前好使了不少,思考问题时的视野也大大开阔了,反应也快了……
思维决定未来,很多时候,我们不知道自己为啥会失败,不知道自己的孩子为啥不如别人家孩子。其实,决定一个人命运的关键是他的思维方式,可以说思维决定命运。人的一生就是不断遇到问题和挑战的过程,你是选择主动解决问题,接受挑战,还是逃避和消极应付,这就是由你的思维决定的,只有他的思维开阔了,他的世界才会有未来,而这种思维的形成过程是可以通过思维成长课来实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