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模式交相辉,创新教学启智慧
陈爽
铁岭卫生职业学院; 112000
引言
在国际医疗合作和“健康丝绸之路”战略的驱动下,高职高专外语教学改革面临着两大挑战:一是国际医疗救助、跨境医疗旅游等场景的不断增长,对从业人员的语言技能和跨文化交流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传统的外语教学模式则呈现出“三重割裂”,即:语言培训与医学实践分离,知识输入与就业输出分离,结束评价与过程开发分离。我国高校普遍采用“语文 + 医学”的“叠床式”教学模式,虽然加强了词汇的记忆,但忽略了语境的运用;美国迈阿密-戴德学院等国际机构通过“世界健康桥”计划建立了跨国界的虚拟病房,使语言技能和全球健康管理知识紧密结合。通过对国内外典型案例的系统性对比,揭示构建“混合学习生态”、“跨学科课程融合”、“智能反馈机制”等创新路径的现实意义,为解决“能力错位”问题提供理论支持和行动框架。
一、卫生职业学院外语教学模式创新意义
(一)适应医疗卫生行业国际化需求
全球化的背景下,医疗卫生的国际合作日趋密切。根据 WHO 的统计,全世界每年有超过一千万的跨界医学病人,超过 150 个国家接受了国际医疗援助。因此,医护人员必须掌握中英两种语言的写作技巧,以及跨文化的医患交流技巧。比如中国在疫情爆发时,需要用英语撰写疫情报道,还要与多个国家的专家进行远程会诊,因此,需要将语言和专业知识相结合。在传统的外语教学中,只注重语言的形式,而在这一过程中,融入了医学术语的翻译和国际卫生法规的解释,从而形成了一种“语言
专业”的双轨能力。
(二)突破传统教学模式的局限性
长期以来,我国卫生高职院校英语教学中普遍存在着“只传授知识而忽视实际运用”的现象。据一所医学院校调查, 82% 的研究生表示在工作中遇到了"哑巴英语"问题,严重影响了他们参加国际学术会议和临床交流的效率。而德国的双元高职院校则采取了“医院情景仿真+语言训练”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提问和交谈,提高了 45% 的语言输出准确性。该创新模式通过情景仿真、项目式学习等方式,实现了从语法练习到实际问题的解决,从而有效地弥补了“教室-工作场所”的能力断层。
(三)促进学生职业核心素养发展
哈佛医学院的一项研究表明,具有跨文化沟通技能的医师与只有一种语言背景的医师相比,具有较高的临床判断准确性。在教学过程中,将批判性思维、团队合作等核心素质融入到语言培训中,并通过国际医学伦理辩论、疫情数据可视化展示等方式进行。以“埃博拉爆发”为例,同学需要以英语来衡量文化传统与医疗道德,加深语文运用能力,并以全球视角训练专业判断。综合素质的发展使得毕业生在国际卫生队伍中具有更大的竞争力。
二、国内外卫生职业学院外语教学模式比较
(一)教学目标对比
长期以来,我国卫生高职院校的外语教学主要是以基础英语为中心,强调英语四级通过率,注重语法和词汇训练,缺乏与医疗实践相融合的能力。虽然一些高校已经进行了“医学人文英语”的改革,并将“医学应用英语”纳入了课程体系,但总体来说,“医学+英语”的整合还不够充分,造成了学生很难把外语能力直接运用到职业情境中去。美国的社区大学,在培养学生以就业情境为指导的过程中,设置了“医学英语交流”等课程,让学生在实际工作中通过医患角色扮演和病例仿真等实际操作,来提高他们在专业情境中的语言运用能力。德国的双元学院把语言教学和临床实践相结合,着重于语言能力的直接转换。这一目标的设置侧重于工具和人文两方面的需要,在发展跨文化交流的也加强了专业素质。
(二)教学方法差异
在我国,传统的“讲授式”教学模式仍然占据主流,而“数字教学手段”的运用也仅限于“课件演示”、“听力”等方面,缺少对“情景”的深入设计。比如,我国目前的医学英语教学中,很少采用虚拟现实技术来进行国际学术会议或者急诊交流的情景,这就造成了学生缺乏实际操作的经验。国外大学更重视以技术为导向的沉浸式教学,德国双元学院要求学生在临床实践过程中同时进行语言学习,达到“学用一体”;美国的一些大学采用虚拟现实技术搭建了一个国际医学会议的情景,在这个情景中,同学们需要用英语做自己的学术报告或者个案讨论来提高自己的职业素养;澳大利亚的 TAFE 学院通过交叉科目的团体方案发展了实践问题的解决能力。
(三)评价体系分析
在我国,以期末考试为代表的终结性测试的比例高达 60‰ ,且忽略了过程性评估。比如,学生在接受了标准化的考试后,也许已经学会了一些医学术语,但是对于临床交流技能或者是跨文化个案的分析,却没有一个系统性的评估。澳大利亚的 TAFE 学会在考试中加入了团队专题陈述(30% ),跨文化病例答辩( 25% ),医患模拟交流( 25% );美国社区大学运用“学习记录袋评估”方法,对学生进行角色扮演和个案翻译等学习活动的阶段性结果进行统计分析;德国大学引进了一套医院指导教师评价体系,学生在实习过程中的外语运用成绩将占总分的 30% 。
三、国内外卫生职业学院外语教学模式的案例分析
(一)国内实践:浙江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双语护理工坊”
浙江医科大学与英国大学联合研制的沉浸式护理英语,是一种具有地方特色的、具有地方特色的教学模式。项目以“情景重构+科技赋能”为主线,利用 VR 设备,模拟多个跨国护理情景(如 ICU 急救、跨文化医患交流等),利用虚拟仿真技术,实现语言培训与专业情景的深度结合,学员需要在虚拟环境中,进行英文书写、病例报告和跨文化交流等工作,并对语言准确性、术语规范性、文化敏感等信息进行实时记录,并建立动态的反馈机制。例如,在模拟“国际医疗团队协作”场景中,以英语为基础,针对不同国家的医务工作者进行不同的任务分配,解决不同国家间由于文化差异而产生的交流矛盾,从而解决我国医学英语教学中存在的跨文化障碍问题。
结论
卫生职业学院外语教学改革是适应世界卫生治理需要的重要途径。通过对国内外的实践进行比较,发现,传统的教育模式在情境适配、学科整合和动态评价上都有明显的局限性,而“语言-专业”的共生关系则得到了突破。国内案例如浙江医高专“双语护理工坊”通过沉浸式场景训练强化职业语言输出,国际项目如迈阿密-戴德学院“全球卫生桥梁计划”则依托跨文化协作提升公共卫生传播能力,两者共同印证了混合式学习、跨学科整合与形成性评估的核心价值。研究提出的“三维创新策略”——数字化分层资源构建多维互动生态、模块化课程与 PBL 项目打造“双螺旋”能力结构、智能技术赋能的动态反馈机制——为卫生职业教育改革提供了系统性框架。
参考文献
[1]杨莉芳,王婷婷.国内外外语教学课堂评价研究可视化分析(2008—2020)[J].外语教育研究前沿,2022(2).
[2]熊思远,谈宏慧.国内外混合式外语教学研究全景图谱:演进脉络,热点领域与趋势[J].江苏外语教学研究,2023(2):1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