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数智化背景下地方本科院校管理类人才实践培养体系构建

作者

夏冬明

怀化学院商学院 怀化 418000

一、企业运营管理数智化对管理型岗位提出的挑战

1.需要管理人员拥有更坚定的价值执行能力

数智化进程中,企业会收集、存储和分析海量数据,这些数据涵盖客户信息、商业机密以及员工隐私等重要内容。管理人员若秉持正确价值导向,会将数据伦理与安全置于首位。因此,在利用数据分析工具和技术时,能严格遵循相关法规和道德准则,确保数据收集合法合规,存储安全可靠,使用过程透明且对数据主体负责。在使用客户行为数据进行精准营销时,正确价值导向的管理人员会在获取客户明确授权后进行,防止数据滥用,维护企业与客户间的信任关系。

2.需要更强管理人员的智能搜索和分析工具使用能力

数智化使企业数据量呈爆炸式增长,涵盖企业内部运营数据、外部市场数据以及社交媒体数据等。智能搜索工具能快速处理这些海量数据,但管理者若不熟悉智能搜索工具的高级搜索功能,就难以从海量信息中精准定位到所需内容,花费时间筛选不出有效信息,影响决策的准确性和及时性。

管理型岗位人员如果不能熟练掌握数据分析工具的使用,就难以对海量数据进行有效处理和分析。管理者需要运用数据分析工具挖掘消费者行为数据,了解市场趋势和客户需求。若缺乏相应的工具使用能力,就无法准确获取有价值的信息,从而影响企业的市场策略制定。

3.更强的决策模型构建能力

数智化使得企业决策更加依赖数据和模型。传统的决策方式往往基于经验和直觉,而在数智化环境下,管理者需要能够构建科学合理的决策模型。这要求管理者不仅要了解业务需求,还要掌握数学、统计学等相关知识,能够将业务问题转化为可量化的模型。在制定生产计划时,管理者需要构建生产优化模型,考虑原材料供应、生产能力、市场需求等多个因素,通过模型计算得出最优的生产方案。构建决策模型还需要管理者具备系统思维和逻辑推理能力,能够准确把握各个因素之间的关系,确保模型的有效性和可靠性。

4.更强的模型决策结果判别能力

即使构建了良好的决策模型,模型输出的结果也并非总是完全准确和可靠的。管理者需要具备对模型决策结果进行判别的能力,不能盲目依赖模型。一方面,模型的假设和参数设置可能存在局限性,导致结果与实际情况存在偏差。管理者需要对模型的假设和参数进行评估,判断其合理性。另一方面,市场环境和企业内部情况是复杂多变的,模型可能无法及时反映这些变化。管理者需要结合实际情况,对模型结果进行综合分析和判断,对模型结果进行调整和修正,从而做出正确的决策。

5.更强的心智调整能力

数智化带来的变革不仅是技术层面的,更是思维和观念层面的。管理型岗位人员需要具备更强的心智调整能力,以适应这种变革。首先,管理者需要摒弃传统的经验主义思维,接受数据驱动的决策方式。这意味着要更加注重数据的收集、分析和应用,而不是仅仅依赖个人经验。其次,数智化可能会导致工作内容和职责的变化,管理者需要调整心态,积极面对新的挑战和机遇。一些重复性的管理工作可能会被智能系统取代,管理者需要将精力转移到更具创造性和战略性的工作上。数智化带来组织文化和团队协作方式的变化,管理者需要适应这种变化,营造良好的团队氛围,促进团队成员之间的沟通和协作。

二、地方本科院校管理类人才实践培养体系存在的问题

1.现有实践培养目标体系缺乏全面性与精准性

对学生在未来管理实践中人格品行培养重视不足,未将遵纪守法意识、敬业爱岗精神和公民道德素养等人格品行培养有效融入培养目标,导致培养目标在人格品行塑造层面缺失。数智化背景下,未能清晰明确地将管理意识培养纳入实践培养目标,使得学生难以适应数智时代对管理人才的新要求,培养目标缺乏时代性。基于价值导向和管理意识的管理能力培养目标不突出,未充分结合地方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需要,目标缺乏针对性和应用性,难以服务地方特色需求。

2.现有实践培养内容体系难以匹配目标体系要求

实践类课程和内容设计中,人格品行培养模块融入不深入,教学形式刻板,无法达到潜移默化的教学效果,考核机制不完善,校内实践课程教材、讲授、考核中的思政相关内容落实不到位。教学内容中管理类人才管理意识培养内容设计不明确,在数据驱动意识、生态合作意识和人机协同意识等关键意识培养上存在缺失,导致学生管理意识跟不上时代发展。管理能力培养内容滞后,未能有效涵盖智能搜索能力、数据分析能力和决策模型构建能力等数智化时代所需的核心管理能力,使得学生实践能力与市场需求脱节。

3.现有实践培养支撑体系缺乏应有支撑力

课程实践、校内实训与校外实习相结合的实践教学体系建设不完善,难以有效提升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校外实践教学基地选择上,缺乏地方本科院校与当地政府的有效合作,未能从当地守法诚信企业中精准选取标杆企业建立人格品行培养基地,学生无法获得良好的法治管理思想和多元文化包容思想的滋养。标杆企业在为地方本科院校提供职业道德实践导师方面存在不足,导致学生职业道德认知提升渠道不畅,爱岗敬业意识难以有效滋养。学生参与社会公益活动提升公民道德素养的机制不完善,标杆企业中从事公益活动的精神榜样未能发挥有效引导作用,导致学生公民道德素养培养缺乏有效支撑。随着数智化进程加快,地方本科院校自行购买的各类软硬件设施设备已经脱离了企业现行应用场景,受自身资源和实力限制,难以搭建融合各类数智化场景下模拟企业运营管理仿真平台,也缺乏不同行业企业运营管理的流程和数据,导致管理类人才实践培养缺乏应有的软硬件支撑条件。

4.现有实践培养考核体系难以实现动态精准考核

地方本科院校管理类人才实践培养体系中,现有考核体系难以实现动态精准考核。当前考核体系中的指标多为固定标准,未能充分考虑数智化背景下管理实践的动态变化。在对学生管理能力考核时,侧重于传统管理技能,而对于新兴的智能数据分析、数字化决策等能力指标设定较少。这使得考核指标无法及时反映行业最新需求以及学生在实践过程中能力的动态提升。而且,人格品行培养方面的考核指标过于笼统,像遵纪守法意识、公民道德素养等缺乏具体量化且随时间、实践场景变化的考核标准,难以精准衡量学生在不同阶段的人格品行表现。

以传统的考试、报告、实习鉴定等方式为主,缺乏多元化的考核手段来捕捉学生实践中的动态行为。多数院校实习鉴定往往依赖企业指导人员的主观评价,缺乏标准化、动态化的评估工具,难以精准反映学生在实习期间应对复杂问题的能力。对于实践类课程,缺少实时在线评估等能够及时跟踪学生实践操作动态过程的考核方式。即便完成考核,也未能形成有效的反馈闭环来实现动态精准考核。考核结果反馈给学生和教师时,往往只有简单的分数或等级,缺乏对学生具体表现的详细分析和针对性建议。在实践课程考核后,学生仅得到一个成绩,却不知道在数据驱动意识、人机协同操作等方面的具体问题,教师也难以依据考核结果对后续课程的实践环节进行动态优化,无法适应数智化时代对管理类人才培养的动态变化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