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工院校化工工艺专业学生职业素养培养路径研究
徐志勤
山东省枣庄市滕州市 山东化工技师学院 277500
摘要:随着化工行业的不断发展,对技工院校化工工艺专业学生的职业素养提出了更高要求。本研究聚焦技工院校化工工艺专业学生职业素养培养这一重要课题,通过分析当前该专业学生职业素养培养的现状,剖析存在的问题及影响因素。运用文献研究、实地调研以及案例分析等方法,探索出涵盖优化课程体系设置、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加强师资队伍建设、营造良好校园职业文化氛围等多维度的培养路径,旨在提升技工院校化工工艺专业学生的综合职业素养,为化工行业输送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助力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技工院校、化工工艺专业、职业素养、培养路径、化工行业
一、引言
随着全球化工产业升级与技术革新,我国《中国制造 2025》明确提出要强化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技工院校作为化工行业技能型人才培养的主阵地,其化工工艺专业学生职业素养的高低直接影响行业安全生产、技术创新及可持续发展。然而,当前部分院校存在课程体系与职业标准脱节、实践教学流于形式、师资行业经验不足等问题,导致学生职业素养难以满足企业需求。本研究立足行业发展趋势,聚焦职业素养培养的关键环节,旨在探索符合技工教育特点的培养路径,为深化产教融合、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提供理论支撑与实践参考。研究采用文献分析法梳理国内外职业素养培养理论框架,结合实地调研与典型案例剖析,系统构建 “课程 - 实践 - 文化 - 师资” 四维培养模式,以期为同类院校提供可复制的改革方案。
二、技工院校化工工艺专业学生职业素养培养的现状分析
技工院校化工工艺专业在职业素养培养上有初步成效。部分院校通过校企合作开发特色课程,融入相关素养要素,实践教学采用 “教学工场 + 企业实训” 模式强化学生能力,且部分教师参与企业实践推动教学与行业标准对接。
但培养体系存在结构性矛盾。课程体系上,部分院校重理论知识传授,职业素养课程占比低,与行业新技术衔接不足;实践教学中,校内实训设备陈旧率高,企业实习常简化,关键素养培养形式化。师资队伍建设滞后,超 70% 教师缺乏 5 年以上行业经验,对职业素养理解局限。校园文化氛围薄弱,仅 22% 院校设置相关培育平台,学生职业认同感欠佳。
问题成因多方面。学校受经费和评价机制限制,使职业素养培养边缘化;教师因行业经验少,教学方法单一,难开展情境化教学;学生对职业素养认知模糊,更看重短期技能证书,忽视长期综合能力积累。这些矛盾影响了人才培养质量与行业需求的适配性。
三、技工院校化工工艺专业学生职业素养培养的重要性
技工院校化工工艺专业学生职业素养培养有着重要意义,体现在多方面:
一是对学生个人发展,能提升就业竞争力,据《2024 年全国化工行业人才需求报告》,企业招聘时对职业素养重视度达 68%,高于技能考核,具备良好职业素养的毕业生起薪、试用期留存率均有优势。且利于职业可持续发展,行业技术迭代快,学习、创新等职业素养是从业者晋升为技术骨干的关键要素。
二是对化工行业发展,可保障安全生产,应急管理部数据显示,超七成化工事故与人员操作等相关,职业素养能降低人为失误风险。同时能驱动技术创新,如某化工集团引入达标人才后,工艺改进提案及专利转化率均有显著提升。
三是契合行业政策导向,《“十四五” 全国职业教育发展规划》等都强调要强化职业素养培养,其缺失制约我国化工强国建设,培养高素质人才是落实国家战略的必然选择。
四、技工院校化工工艺专业学生职业素养培养路径探索
4.1优化课程体系设置
构建 “三维融合” 课程体系,提升职业素养核心课程占比至 25%,运用 “案例教学 + 情境模拟” 模式。同时让专业课程渗透职业素养内容,且校企双元开发课程,共建动态课程库并定期更新案例。此外,建立课程思政评价指标,把职业素养纳入课程考核,占比 30%。
4.2强化实践教学环节
打造 “三阶递进” 实践体系,先是校内虚拟仿真实训室开展基础实训,完成 80% 标准化操作训练;接着校企共建中心开展专项实训,模拟多类场景;最后通过企业 “双导师制” 跟岗实习进行实战实训,实施三维评价。并建立基地动态更新机制,保证设备更新率与企业真实项目占比。
4.3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实施 “双师赋能” 计划,要求教师每 2 年累计 6 个月企业实践,参与相关工作以提升行业经验;定期开展工作坊、开发教学资源包优化教学能力;还面向行业招聘兼职教师,占比不低于 30%。设立奖项,对成果显著教师职称评聘予以倾斜。
4.4营造良好校园职业文化氛围
构建 “四位一体” 文化育人平台,通过建设展示区实现环境浸润,举办各类大赛进行活动培育,邀请领军人才讲座实现榜样引领,纳入评优体系等落实制度保障。借助校企文化对接,让学生熟悉行业规范。
五、技工院校化工工艺专业学生职业素养培养路径实施的保障措施
5.1制度保障
完善顶层设计:制定实施方案,明确培养目标等,纳入人才培养核心指标体系,建立校 - 院 - 系三级管理闭环模式。
健全评价与激励机制:开发数字化平台,结合三维数据追踪实现量化与质性评价。把培养成效纳入教师绩效考核,奖励优秀案例与成果,设学生 “职业素养学分” 与评优、实习推荐挂钩。
深化校企协同育人:共建 “职业素养联合培养委员会”,制定培养标准,明确企业导师权责。推动 “现代学徒制” 试点,促进企业参与多方面工作,协同育人。
5.2资源保障
经费与设施:设专项经费(占年度教学经费 10%-15%),支持实践教学等项目,建设 “智慧化工实训中心”,配备数字化设备满足教学需求。
师资提升:实施 “双师型教师倍增工程”,开展专题培训,建立 “双向挂职” 机制,保障教师与企业专家参与实践与教学时长。
校企合作平台:与多家化工企业共建培育基地,开发特色项目,提供实践岗位,搭建案例库实现资源更新。
数字化资源:建设云平台整合资源助力学生学习测评,开发便携式资料覆盖多场景。
5.3文化与政策保障
营造氛围:融入校园文化建设传递行业价值观,开展品牌活动,建立 “教职工职业素养承诺制”,形成全员育人环境。
争取支持:申报改革试点项目争取资金,联合行业协会制定评价标准,推动证书与资格认证衔接。
六、结论与展望
本研究围绕技工院校化工工艺专业学生职业素养培养这一重要议题展开深入探讨,通过对现状剖析、重要性阐述以及多维度培养路径和保障措施的探索,构建起相对完善的培养体系。旨在全面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使其更好地契合化工行业发展需求,为行业输送高素质、具备综合职业能力的专业人才,也为技工院校相关专业开展职业素养培养工作提供了具有实践参考价值的思路与方法。
后续研究可进一步聚焦于培养路径在不同地区、不同层次技工院校中的实际应用效果评估及优化。同时,随着化工行业新技术、新理念不断涌现,还需持续探索如何与时俱进地更新职业素养培养内容与方式。在实践层面,期望各技工院校能更加重视并扎实推进职业素养培养工作,不断完善协同育人机制,让培养出的学生能在化工领域绽放光彩,助力我国化工行业迈向更高质量的发展阶段。
参考文献:
[1]唐斐.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学对化工专业学生职业素养的提升研究[J]. 日用化学工业,2022,52(9):后插11-后插12.
[2]孙凤梅,毛广秀,张艳,等. 提升化工类大学生安全职业素养的培养体系探索与思考[J]. 化工管理,2024(27):16-19.
[3]张军,张丽. 职业学校化工专业学生化工安全素养现状及提升策略[J]. 化工设计通讯,2022,48(9):118-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