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政管廊施工中的质量控制管理要点
姚梓濠
长大市政工程(广东)有限公司 广东省中山市 528454
引言
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市政基础设施建设日益受到重视。作为城市地下“生命线”,市政综合管廊集中容纳电力、通信、供水、排水、供热、燃气等多种市政管线,在改善城市面貌、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韧性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由于市政管廊工程施工的特殊性和复杂性,其质量控制与管理面临诸多难点和挑战。如何在保证工程进度的同时,确保管廊施工的高质量,成为摆在各参建方面前的重大课题。
一、市政管廊施工中的质量问题
(一)建设成本居高不下
我国市政管廊建设起步较晚,多数城市尚处于试点探索阶段。由于缺乏成熟的建设运营模式和配套政策,再加上建设标准高、施工工艺复杂,管廊工程的建设成本远高于传统管线敷设方式。以首批开工的 10 个试点城市为例,管廊平均每公里造价高达 1.2 亿元。而北京、上海等特大城市由于地下管线更加错综复杂,建设成本更是高达 3 亿元/公里。高昂的投资不仅加重了地方政府的财政负担,也给管廊工程质量控制带来巨大压力。不少参建单位为了控制成本,存在偷工减料、使用不合格材料等问题,埋下质量隐患。
(二)管理体系尚不健全
作为一项新兴的城市基础设施,市政管廊在规划、设计、施工、运营等环节缺乏系统性指导和规范。一方面,国家和行业层面的法律法规、技术标准尚不完善,给地方管廊建设留下诸多政策盲区和操作空间。各地在管廊规划布局、建设模式选择、运营机制创新等方面政出多门、各自为政,缺乏统一的行动指南。另一方面,管廊涉及部门多、专业口众,统筹协调难度大。规划、住建、市政、电力、通信、民防等部门职责边界模糊,缺乏行之有效的联动机制。参建单位在目标追求、利益诉求上也难以达成一致,本位主义严重。
(三)质量监管有所欠缺
当前,不少地方政府对市政管廊的质量安全重要性认识不足,监管职责落实不到位。一些质监站受人员编制限制,无法配备专职力量对管廊工程实施全过程、全方位的质量监督。执法手段单一、程序繁琐也制约了监管效能的发挥。与此同时,施工单位质量管理能力普遍不强。现场试验检测不足,隐蔽工程验收走过场,原材料管控不严等现象时有发生。一些工程承包给资质不达标、违法分包的队伍,再加上监理单位不认真履职,更是给工程质量埋下隐患。从已建成的管廊运行情况看,渗漏、开裂等质量问题层出不穷,暴露出施工、监理、监管等环节把关不严、失之于宽、失之于软的问题。
二、强化管廊施工质量管控的策略
(一)精心组织施工准备
施工准备是保障工程质量的基础性工作,市政管廊建设应从源头抓起、从严把关,将质量管理前置[1]。加强勘察设计质量控制是首要任务,设计单位需深入现场踏勘,充分论证线型、标准、方案的合理性;开展管线综合设计,统筹考虑结构安全、管线铺设、附属设施等要求;促进各专业间的无缝衔接,提高施工图纸质量。与此同时,做好现场准备工作也十分关键,这需要提前移除障碍物,平整施工场地,修建便道,铺设临时管线,为大干快上创造条件。
技术交底是确保施工质量的另一重要环节,组织设计、施工、监理等单位进行图纸会审,消除图纸错漏碰缺;编制科学的施工组织设计,对施工工艺、工序流程、人员机械配置等进行周密部署。还要高度重视作业人员的岗前培训,组织其学习图纸、规范和操作规程,增强质量意识和技能水平。同时做好材料设备准备,优选供应商,把好进场关,确保原材料、构配件的质量满足设计和规范要求。
(二)健全质量管理制度
完善的制度体系是提升管廊建设质量的重要保障,当前需要建立健全质量管理制度,形成规范有序的工作机制[2]。合同文件应明确各参建方在质量管理中的主体责任,层层签订质量目标责任书,将管理要求传导至每一名员工。质量控制要全面实行“三检制”,坚持事前有预控、事中有检查、事后有评估。
加强原材料检验,从源头防范不合格品流入;开展首件工程示范引路,提高质量标准;加大巡视检查力度,及时纠正违规行为;严把隐蔽工程验收关,一道工序不过关、下一道工序不能动。考核问责机制要进一步强化,制定施工质量考核管理办法,将质量指标纳入绩效考核体系,并与工程款支付、信用评价等挂钩。对出现质量事故的行为要从重处罚,对失职渎职者严肃追责,做到有错必究、失责必问。
(三)提升信息化管理水平
随着数字技术的迅猛发展,借助信息化手段可有效提升管廊工程的质量管理效能。BIM 等数字化工具在管廊全生命周期中的集成应用值得大力推广,利用 BIM 进行可视化设计、管线综合、虚拟施工等,可优化设计方案、规避管线冲突、预判施工风险。在现场管理中,通过 BIM 与物联网、移动端的联动,可实现对人、机、料、法、环等要素的动态管控;通过 BIM 收集汇聚质量数据,则为质量问题的可视化和溯源提供了数据支撑[3]。
推进施工过程的数字化管控是提升质量监管科技含量的关键抓手,在关键工序部位安装智能传感器,对混凝土浇筑、钢筋连接等实施在线监测。构建监管平台,运用大数据分析技术,对现场质量数据进行采集、存储、挖掘,及时预警质量风险,优化管控措施。运维阶段的智慧化管理同样不容忽视,依托城市信息模型平台,整合 BIM、GIS、物联网、移动 APP 等技术,可打造管廊全生命周期的智能化管控体系。
(四)加大质量监管力度
强化质量监管是保障管廊工程质量的必由之路,这需要系统构建全方位、全过程、全链条的质量监管体系。监管力量和手段是关键,成立管廊建设指挥部,统筹协调相关部门开展联合监管;组建专业化监管队伍,加强培训,提升监管能力;运用卫星定位、视频监控、无人机巡检等技术手段,实现对现场的全天候动态监管。创新监管模式是亮点,建立第三方质量评估机制,选择专业机构对工程质量进行检测验收,提高评估的客观性和公正性[4]。
责任追溯和问责是保障,构建质量信息化追溯平台,通过电子标签、区块链等技术,对管廊建设全过程各环节的质量行为进行记录存证;建立质量终身责任制,对工程建设参与人员的质量责任进行穿透式、全链条追溯;对造成质量事故、质量缺陷的单位和个人严肃追责,并在行业内实施“黑名单”管理,从而形成质量红线意识和违法违规必究的高压态势,倒逼工程建设主体诚信履约、规范施工。
结束语
市政管廊是一项利国利民的重大民生工程,事关城市运行安全和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加强市政管廊施工质量控制与管理,是各参建方的共同责任。只有坚持标准化、精细化、信息化、法治化的管理理念,形成全过程、全方位、全天候的质量管控合力,才能推动市政管廊工程高质量发展,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参考文献:
[1]苗天龙.浅谈市政管廊施工中常见的质量管理要点[J].建材发展导向,2021,19(24):70-72.
[2]李鹏飞.市政管廊施工中的质量管理要点[J].工程技术研究,2021,6(14):184-185.
[3]宋世芬.市政管廊施工中常见的质量管理要点[J].绿色环保建材,2020,(09):137-138.
[4]米俊,陆正乾,许松宜.市政管廊施工中常见的质量管理要点[J].住宅与房地产,2020,(03):1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