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生活中的隐形敌人:你需要知道的疝气知识

作者

张栋

桂林市妇幼保健院 广西桂林 541000

在日常生活里,一些健康隐患如同隐匿暗处的敌人,悄然对我们的生活质量发起挑战,疝气便是其中之一。它或许看似陌生,实则在人群中并不少见。今天,就让我们全方位深入了解这个“隐形敌人”。

什么是疝气?

疝气,从专业医学角度剖析,绝非身体里真的有“气”在作祟。它指的是体内的某个脏器或组织脱离了原本的正常解剖位置,经由先天或后天形成的薄弱点、缺损区域或者孔隙,“跑”到了另一部位。在众多疝气类型中,腹股沟疝最为常见,其高发区域位于腹股沟区,即大腿根部与腹部的交界地带。除此之外,脐疝、切口疝、股疝等不同类型的疝气也各有其独特之处,它们在好发人群和外在表现上存在明显差异。

不同类型疝气详解

1.腹股沟疝

腹股沟疝又可细分为腹股沟斜疝和腹股沟直疝。斜疝是疝内容物从腹壁下动脉外侧的腹股沟管深环突出,向内、向下、向前斜行经过腹股沟管,再穿出腹股沟管浅环,并可进入阴囊;直疝则是疝内容物从腹壁下动脉内侧的直疝三角区直接由后向前突出,不经过内环,也不进入阴囊。腹股沟疝在男性中的发病率远高于女性,这主要与男性的生理结构特点有关,男性的精索通过腹股沟管,使得此处相对薄弱,更易发生疝气。

2.脐疝

脐疝在婴幼儿群体中较为常见。婴儿的脐部在出生后需要一段时间才能完全闭合,若脐环关闭不全或脐部组织薄弱,腹腔内容物就容易通过脐部突出形成脐疝。此外,成年人也可能因肥胖、多次妊娠、慢性咳嗽等导致腹内压长期升高,引发脐疝。

3.切口疝

切口疝的发病与手术密切相关。手术切口破坏了腹壁的完整性,若术后切口愈合不良,比如出现感染、脂肪液化等情况,或者患者本身存在营养不良、糖尿病等影响伤口愈合的因素,就容易在手术切口部位形成疝气。切口疝可发生于任何手术切口,尤其是腹部手术切口更为常见。

4.股疝

股疝是疝囊通过股环、经股管向卵圆窝突出的疝。女性骨盆较宽阔,联合肌腱和腔隙韧带较薄弱,以致股管上口宽大松弛,所以股疝多见于中年经产妇女。由于股管几乎是垂直的,疝块在卵圆窝处向前转折时形成一锐角,且股环本身较小,周围多为坚韧的韧带,因此股疝容易发生嵌顿。

疝气有哪些症状?

疝气在早期阶段,症状往往不太显著,很容易被人们忽视。以腹股沟疝为例,患者在站立、行走、咳嗽或者从事体力劳动时,腹股沟区会出现可复性肿块。起初,肿块可能体积较小,仅在患者用力时才会显现,一旦平卧休息或者用手轻轻推送,肿块便能消失。但随着病情的逐步发展,肿块会逐渐变大,严重时甚至会坠入阴囊,极大地影响患者的日常行动和生活。

脐疝在婴幼儿身上的表现较为典型,宝宝哭闹、咳嗽的时候,肚脐处会有肿物突出,且十分明显;而当宝宝安静平卧时,肿物又会缩小甚至消失不见。

切口疝通常发生在手术切口部位,患者能够在切口处摸到肿块,部分患者还会伴有疼痛感。这种疼痛可能在活动时加剧,给患者带来诸多不便。

疝气的危害不容小觑

倘若对疝气采取放任自流的态度,将会引发一系列严重后果。从消化系统层面来看,疝气可能干扰正常的消化进程,致使患者出现消化不良、腹胀、腹痛、便秘等症状。长期如此,营养吸收受阻,身体抵抗力也会随之降低。

更为严重的是,疝气存在嵌顿风险。所谓嵌顿,就是疝内容物,比如肠管等,被紧紧卡在疝环处,无法顺利回纳。一旦发生嵌顿,随着时间的推移,肠管的血液供应会被阻断,进而出现缺血坏死的情况,引发腹膜炎等极为严重的并发症,甚至会危及患者的生命安全。据相关医学统计,约10%-15% 的腹股沟疝患者会发生嵌顿疝,而嵌顿疝患者若未能及时治疗,病死率可高达 10% 。

如何治疗疝气?

现阶段,手术是治愈疝气最为有效的手段。常见的手术方式主要有传统的疝修补术、无张力疝修补术以及腹腔镜疝修补术等。

传统疝修补术是将缺损周边的组织强行拉拢并缝合在一起。然而,这种方法存在诸多弊端,术后患者疼痛感强烈,恢复所需时间较长,并且复发率相对较高。这是因为强行拉拢组织会使局部组织承受较大张力,不利于伤口的愈合和组织的修复。

无张力疝修补术则是借助人工合成的补片来强化腹壁的薄弱区域。与传统手术相比,它具有手术创伤小、患者疼痛轻、恢复速度快以及复发率低等显著优势。补片的使用能够均匀分散腹壁的压力,减少组织的张力,从而促进伤口愈合,降低复发风险,这也是目前临床上应用较为广泛的一种手术方式。

腹腔镜疝修补术堪称微创手术的典范,它具备创伤更小、恢复更快以及视野清晰等突出优点。在手术过程中,医生通过腹腔镜能够清晰地观察到疝的具体情况,精准地进行修补操作。不过,该手术对主刀医生的技术水平要求极高,同时手术费用也相对较高,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其普及。

医生在选择手术方案时,会综合考量患者的年龄、身体整体状况、疝气的具体类型等多方面因素,为患者量身定制最适宜的治疗方案。例如,对于年龄较小、身体状况较好的患者,若疝气类型适合,医生可能会优先考虑腹腔镜疝修补术,以减少手术创伤对患者身体发育的影响;而对于年龄较大、合并多种基础疾病的患者,无张力疝修补术可能是更为稳妥的选择,其手术风险相对较低,术后恢复也相对容易。

日常生活中如何预防疝气?

在对抗疝气这场“战役”中,预防远比治疗更为关键。

1. 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

要极力避免长期咳嗽、便秘等会增加腹压的情况。对于患有慢性咳嗽疾病的患者,务必积极配合治疗,按时服药,争取早日缓解咳嗽症状。因为长期频繁的咳嗽会使腹腔内压力持续升高,对腹壁形成较大冲击,容易诱发疝气。对于便秘患者,可通过调整饮食结构来加以改善,多食用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像各类蔬菜、水果等。膳食纤维能够增加粪便体积,促进肠道蠕动,预防和缓解便秘。

2.避免重体力劳动和过于剧烈的运动

在日常活动中,要注意避免重体力劳动和过于剧烈的运动,特别是老年人和儿童。老年人身体机能衰退,腹壁肌肉逐渐松弛;儿童的身体尚在发育阶段,腹壁较为薄弱。这两类人群若进行过度的体力活动,腹部压力骤然增加,极易引发疝气。例如,老年人应避免搬运过重的物品,儿童在玩耍时要避免过度用力蹦跳、攀爬等。

3.控制体重

肥胖会使腹部脂肪堆积,腹腔内压力升高,对腹壁产生较大的压力,增加了疝气的发病几率。通过合理饮食,减少高热量、高脂肪食物的摄入,如油炸食品、甜品等,同时结合适当的运动,如散步、慢跑、游泳等,能够有效控制体重,维持健康的身体状态,降低疝气的发生风险。据研究表明,体重超标的人群患疝气的概率比正常体重人群高出约 3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