矿山机械设备管理与维护保养要点分析
马明楠
河北钢铁集团矿业有限公司承德柏泉铁矿 河北承德 067500
1 设备全生命周期管理体系的构建要点
设备全生命周期管理体系的构建需要以系统性思维统筹规划、实施、评估各阶段管理要素。基于铁矿生产设备高负荷、强磨损的运行特征,管理体系设计应遵循"源头控制、过程优化、闭环改进"的原则,将设备可靠性管理前移至选型设计阶段。在设备规划期建立技术经济性评估模型,重点考察破碎机颚板材质、球磨机衬板结构等关键部件的抗冲击与耐磨性能,通过仿真模拟提前预测设备在特定矿岩力学特性下的服役表现,为后续维护周期设定提供数据支撑。
设备运行阶段的管理核心在于构建多维度监测网络与动态决策机制。整合振动频谱分析、红外热成像、油液金属颗粒检测等在线监测手段,形成覆盖传动系统、轴承组、液压装置等故障高发部位的状态感知体系。例如,针对圆锥破碎机主轴异常振动问题,通过建立振动加速度阈值与铜套磨损程度的关联模型,可提前两周预警衬板失效风险。该技术路径有效解决了传统点检制度存在的监测盲区与滞后性问题,使设备维护策略从定期检修向预测性维护转变。
维护资源协同配置是管理体系落地的关键保障。基于铁矿山多设备联合作业的特点,采用多目标规划方法优化备件库存与维修班组调度方案,建立以设备关键度评估为基础的优先级响应机制。对球磨机齿轮传动系统等 A 类部件实行战略备件储备,同步推行"区域协作 + 专项技能认证"的复合型维保团队建设,显著缩短非计划停机处置时长。
2 基于状态监测的预防性维护决策模型
基于状态监测的预防性维护决策模型的核心在于建立设备健康状态与维护行为的动态映射关系。该模型通过集成多源传感数据采集系统,实时获取破碎机振动频谱、球磨机轴承温度、液压系统油液黏度等关键参数,运用特征提取算法将原始信号转化为设备健康指数。针对铁矿山高粉尘、强振动的复杂工况,创新性采用自适应滤波技术消除环境噪声干扰,确保监测数据的有效性与可靠性。
模型构建过程中,着重解决设备退化轨迹的非线性特征与维护决策的时序关联难题。通过引入设备历史故障数据库,建立关键部件失效模式与监测参数阈值的对应关系。例如,圆锥破碎机主轴轴向位移超过 0.8mm 时,系统自动触发铜套磨损预警并生成备件更换建议。这种基于失效机理的阈值设定方法,有效克服了传统统计模型在设备个体差异适应性方面的不足,使维护决策更具工程指导价值。
决策逻辑架构采用"数据层-分析层-应用层"三层设计。数据层整合设备台账、巡检记录、在线监测等结构化与非结构化数据,构建设备全息画像;分析层运用随机森林算法对多维度数据进行特征重要性排序,筛选出影响设备可靠性的核心指标;应用层则通过模糊综合评价生成维护优先级排序,结合生产计划动态调整维修窗口。这种分层决策机制既保证了状态评估的科学性,又兼顾了矿山生产调度的实际需求。
3 铁矿山特种机械设备的维护保养技术体系
3.1 破碎机与输送设备的关键维护参数分析
在铁矿山生产系统中,破碎机与输送设备的运行参数监控构成维护决策的核心依据。颚式破碎机的振动频谱特征直接反映设备内部组件的动态平衡状态,通过布置在机架基座的三轴加速度传感器,可实时捕捉动颚摆幅异常波动。当振动主频带能量分布偏离基准值 15% 时,往往预示肘板座或偏心轴轴承存在配合间隙异常,此时需结合轴向位移监测数据判断是否触发衬板紧固作业。对于圆锥破碎机的液压系统,油液黏度变化与锁紧缸压力波动形成关联指标体系,黏度值低于 ISO VG220 标准时将导致过铁保护装置响应延迟,需同步检测液压油污染度等级以确定换油周期。
输送设备的关键参数监测需重点关注皮带动态张力与滚筒轴承状态。采用激光测距仪连续测量皮带垂度变化,当垂度值超过设计允许范围 0.5% 时,驱动滚筒的包角效应将引发皮带打滑风险。此时需联动检查电动滚筒的扭矩输出曲线,若出现高频振荡现象则表明减速机行星轮系存在断齿隐患。在长距离输送系统中,托辊组的旋转阻力系数是评估设备能耗水平的重要指标,通过安装非接触式扭矩传感器,可精确识别卡死托辊位置,相比传统人工巡检方式效率提升显著。
设备润滑参数的智能监测技术革新了传统维护模式。破碎机主轴轴承的润滑油膜厚度通过超声共振法实时检测,当油膜厚度低于临界值 3μm 时,系统自动触发强制补油指令并缩短油样铁谱分析周期。对于输送机减速箱齿轮润滑,在线黏度传感器与水分检测模块的集成应用,可有效预防润滑油乳化导致的齿面点蚀。实践表明,该技术使齿轮箱突发故障率降低约 40% ,同时延长润滑油更换周期至 2500 工作小时。
3.2 基于物联网的智能润滑系统应用研究
在铁矿生产设备运维领域,润滑管理的智能化转型已成为提升设备可靠性的关键突破点。传统润滑方式依赖人工定期加油与经验判断,难以适应现代矿山连续化生产需求,易出现润滑不足或过度润滑等问题。基于物联网的智能润滑系统通过构建"感知-传输-决策-执行"的闭环控制体系,实现了润滑状态的实时监测与精准调控。系统架构包含三个核心模块:分布式传感网络采用嵌入式油液质量传感器,实时监测润滑油的黏度、水分含量及金属磨粒浓度;边缘计算单元对采集数据进行特征提取与异常识别;云端决策平台则通过机器学习算法建立润滑剂劣化模型,动态优化注油周期与剂量。
该系统的技术突破体现在多源数据融合与自适应控制策略上。针对破碎机主轴轴承的润滑需求,系统整合振动频谱特征与油膜厚度监测数据,当检测到高频冲击分量与油膜压力波动同步异常时,自动触发梯度补油程序。对于长距离输送设备的链条润滑,创新性开发了工况自适应的模糊控制算法,依据输送载荷、环境温湿度实时调节润滑脂喷射频率。实践应用表明,这种动态调节机制可使关键摩擦副的磨损速率降低约 30% ,同时减少润滑介质浪费。
结语
本研究系统论证了铁矿山机械设备管理效能提升的技术路径与管理范式。实践表明,基于全生命周期理念构建的设备管理体系,通过整合智能监测技术与预防性维护决策模型,能够有效破解传统管理模式的滞后性难题。特种设备分级维保方案的实施显著延长了关键部件的服役周期,而物联网驱动的智能润滑系统则实现了摩擦副健康状态的精准管控。值得注意的是,设备管理效能的持续提升依赖于技术监督体系与管理制度的协同优化,这要求企业必须建立跨部门的数据共享机制与标准化作业流程。
参考文献
[1]崔运国.铁矿山机电机械设备安全管理研究[J].《中国金属通报》,2024 年第 9 期 110-112,共 3 页.
[2]王琦.探究机械设备管理及维护保养技术要点[J].《科技风》,2019 年第 9 期 160-161,共 2 页.
[3]郝立松.化工机械设备管理及维护保养要点探析[J].《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全文版)工程技术》,2021 年第 9 期 72-73,共 2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