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智能日语教学中的文化认同与思政融合路径研究

作者

李越

黑龙江外国语学院 黑龙江哈尔滨 150025

1.智能日语教学与文化认同、思政融合的内涵

智能日语教学的特点与优势体现在多方面。在教学资源上,智能日语教学整合海量资料,涵盖不同难度等级的教材、丰富多样的音频视频素材,能满足不同阶段学习者的需求。教学方式灵活多变,借助智能设备与软件,可开展线上线下结合的混合式教学,还能模拟真实的语言环境,让学习者身临其境地感受日语交流。在学习体验方面,智能系统能及时反馈学习者的学习情况,如发音是否标准、语法运用是否正确等。这些特点使其在提高教学效率上表现出色,节省传统教学中大量用于批改作业、讲解重复知识点的时间。同时,可根据学习者的学习进度、兴趣爱好等进行个性化学习规划,让每个学习者都能得到最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案。

文化认同在日语教学中具有重要意义。对于学生语言学习而言,文化认同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日语词汇、语法背后的文化内涵,提升语言运用的准确性与得体性。在跨文化交流能力培养上,了解日本文化并认同本民族文化,能让学生在交流中做到不卑不亢,更好地传播本民族文化。从民族文化传承角度看,在日语学习中树立正确的文化认同,能避免学生盲目崇拜他国文化,更好地传承和弘扬本民族文化。

思政教育融入日语教学十分必要。日语教学不仅是语言知识的传授,更是价值观的引导。思政教育能帮助学生在学习日语的过程中,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客观看待不同国家的文化与发展。培养正确的人生观,让学生明白学习日语是为了促进交流与合作,而非单纯追求个人利益。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在跨文化交流中坚守民族立场和道德底线,为国家和社会的发展贡献力量。

2.智能日语教学中文化认同与思政融合面临的挑战

日本文化与中国文化存在诸多差异,在智能日语教学中易造成学生对文化认同和思政内容理解的障碍。例如,日本礼仪文化中的鞠躬礼节在角度、时长等方面与中国传统礼仪有别,学生若仅从表面学习,难以理解其背后蕴含的文化意义,影响对文化认同的把握。在思政层面,日本的集体主义和中国强调的集体主义内涵不同,这种差异可能使学生在理解相关思政内容时产生混淆。

智能日语教学中技术应用存在局限性。智能教学内容有时缺乏深度,多聚焦于语言知识的传授,对文化和思政方面的挖掘不够。比如在讲解日本历史文化时,只是简单提及事件,未深入剖析其中的价值观和对现实的启示。而且互动性不足,智能设备无法像真人教师一样根据学生的表情、反应及时调整教学方式和内容,不能很好地引导学生进行深入的文化和思政讨论,不利于文化认同与思政融合。

部分日语教师在文化认同教育和思政教育方面能力和意识欠缺。有些教师自身对中日文化差异的研究不够深入,在教学中无法准确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文化认同。同时,对思政教育重视不足,没有将思政元素自然地融入日语教学中。教师能力和意识的不足,制约了文化认同与思政在智能日语教学中的有效融合,影响学生全面素养的提升。

3.智能日语教学中文化认同与思政融合的原则

文化主体性原则要求在智能日语教学中以中国文化为主体。在学习日语和了解日本文化时,学生需清楚认识到本民族文化的独特性和优越性。比如在讲解日本节日文化时,可引导学生对比中国传统节日,让学生明白中国节日所蕴含的深厚文化底蕴和民族精神,从而坚定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智能教学资源可提供丰富的中日文化对比资料,加深学生对中国文化主体地位的理解。

价值引领原则强调明确思政教育的价值导向。智能日语教学应通过教材内容、教学活动等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例如在学习日本文学作品时,挖掘其中积极向上的价值观,同时结合中国的道德标准进行讲解,让学生明白哪些价值观是普遍适用且值得推崇的。在教学过程中,智能系统可实时反馈学生的学习情况,针对学生在价值观理解上的偏差及时进行纠正和引导。

融合性原则注重文化认同教育、思政教育与日语语言教学的有机融合。不能将三者割裂开来,单纯教授语言知识或只强调文化、思政内容。在课程设计上,可将文化和思政元素巧妙融入日语语法、词汇、听力等教学环节中。比如在学习日语商务用语时,引入商务活动中的诚信、合作等价值观,同时介绍中国和日本商务文化的差异,让学生在学习语言的同时,增强文化认同和思政意识。避免出现文化认同教育、思政教育与日语教学“两张皮”的现象,使三者相互促进、共同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

4.智能日语教学中文化认同与思政融合的具体路径

优化智能教学资源是实现文化认同与思政融合的基础。筛选和整合具有文化认同和思政教育价值的日语教学资源,如在教材选择上,不仅要注重语言知识的系统性,更要包含中日文化对比、中国文化元素等内容。课件制作可加入反映中国传统文化和价值观的图片、视频,让学生在学习日语的同时,加深对本民族文化的理解和认同。多媒体素材方面,收集包含中国正能量故事、传统美德等的音频视频,丰富教学内容。

创新教学方法与模式能提高文化认同与思政融合的教学效果。利用智能技术开展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线上通过智能平台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和互动交流机会,如组织线上文化讨论活动,让学生分享对中日文化差异的理解。线下则进行面对面的深入讲解和实践活动,如角色扮演,模拟中日文化交流场景,增强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虚拟仿真教学可创造逼真的日本文化环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文化差异,同时在虚拟场景中融入思政元素,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提升教师能力与素养至关重要。加强对日语教师的培训,使其具备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思政教育意识。培训内容可包括中日文化研究、思政教育方法等。教师要不断学习,更新教学理念,提高文化认同教育和思政教育的能力。在教学中,能够自然地将文化认同和思政内容融入日语课程,引导学生在学习语言的同时,树立正确的文化观和价值观,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基础。

5.结语

智能日语教学中文化认同与思政的融合,是契合时代发展的关键举措,对培养高素质日语人才意义重大。其面临着文化差异造成的理解难题、智能技术应用局限以及教师能力意识不足等挑战,但也蕴含着巨大的发展潜力。遵循文化主体性、价值引领和融合性原则,采取优化智能教学资源、创新教学方法与模式、提升教师能力素养等路径,能有效推动两者的深度融合。这不仅能提升学生的日语语言能力和跨文化交流水平,更能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文化观。

参考文献

[1]汪帅东.基于产出导向法的日语课程思政教学模式研究[J].江苏外语教学研究,2024,(04):41-45.

[2]王诗昆.文化自信背景下日语教学的文化导入:日本文化符号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J].晋中学院学报,2024,41(06):96-100.

[3]江小娟.基于 OBE 理念的“高级日语”课程思政教学研究[J].西部素质教育,2024,10(23):59-63.

课题来源:黑龙江省高等教育 2024 年度省教育科学规划重点课题,课题名称:《人工智能赋能下基础日语课程创新教学研究》课题批准号为 GJB142430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