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中电·阳光新城梁式转换层施工技术控制

作者

王景林

身份证号码 210225197608010131

一、引 言 现代高层商住楼建筑功能上一般上部要求小空间的轴线布置,下部则需要大空间的轴线布置,以满足低层商用,上部住宿的多功能要求,在低层商用要求的大空间与上部住宿要求的多墙多柱的小空间之间,往往采用一定的结构形式进行转换处理,即加设转换层。在多种转换层结构形式中,梁式转换层结构具有传力直接、受力明确、设计简单、便于施工、且造价较节省的优点,在实际中得到了较广泛的推广应用,是目前高层建筑中实现垂直转换最常用的结构形式。

二、梁式转换层的结构特点

(1)高层建筑结构转换梁的跨度和承受上部的竖向荷载均很大,致使它的截面尺寸高而大,钢筋含量大并且排布密集、互相穿插,使得混凝土在浇筑过程中下料困难,振捣困难,收面困难。

(2)梁式转换层底部为大空间,上部为多墙,多柱的小空间,通过转换层实现了上层和下层柱网的改变。

(3)为了满足下部大空间的要求,转换梁的跨度往往数倍于上部结构的跨度,多为超长钢筋混凝土结构。

三、钢筋混凝土梁式转换层施工方案的选择

本工程转换层设在三层楼板上,转换大梁高 1 2 0 0 m m~1 8 0 0 m m ,梁的主筋为 HRB400Ø20\~Ø28,混凝土强度等级

3.1 模板工程

本工程的结构转换层施工支撑系统采用 钢管扣件满堂架系统。

(1)转换层楼板底模采用 1 5 m m 厚多层板,下铺 5 0 m m× 1 0 0 m m 木方(立放),间距 2 0 0 m m 做次龙骨,主龙骨采用 钢管,间距同支撑系统立杆间距 9 0 0 m m 。板底整体支撑系统,立柱间距为9 0 0 m m× 9 0 0 m m ,扫地杆距楼面 2 0 0 m m ,纵横立杆步距 1 5 0 0 m m 。整体支架纵横 $\textcircled { \ddot { \omega } } \ 3 0 0 0 \sim \ 5 0 0 0 \mathrm { m m }$ 设置一道剪刀撑。

(2)转换层的柱、墙、梁均采用 1 8 m m 厚复合多层板。矩形柱截面尺寸单边 > 8 0 0 应设置 Ø14 对拉螺栓,距楼面 2 0 0 m m 起,沿柱高间距 ∘ledcirc 500一道。墙及高梁(梁高 > 7 0 0 )采用Ø16 对拉螺栓,纵向 300,横向 ∘ledcirc 400一道。梁底支承立杆采用双排立杆,纵向间距 8 0 0 m m ,横向间距 5 0 0 m m ,梁底支承小横杆 一道,梁底模下必须设立杆,立杆与水平杆交接处必须使用双扣件,梁底立杆下必须设剪刀撑,其余部分参照整体支撑体系搭设。

3.2 钢筋工程

由于转换层梁板的钢筋具有直径大、数量多等特点,给施工带来一定难度,需采取如下措施保证钢筋质量。

(1)、在大梁两端及中间用短钢管做成一个固定的钢管架,以免大梁钢筋偏位。梁的主筋应通长不宜有接头,有接头时应采用直螺纹接头,同一截面内接头钢筋截面面积不应超过全部主筋截面面积的 5 0 % 。

(2)、柱及墙中暗柱的竖向主筋接头采用现场电渣压力焊,墙筋采用绑扎搭接接头、柱、筋接头区域错开。

(3)、梁板筋不够长时,采用搭接焊,焊接时,双面搭接焊大于 6d,单面搭接焊大于

(4)、梁的上部钢筋在跨中 1/3 搭接,梁的下部及板筋(下部受力筋)在支座搭接,搭接区钢筋应按规范错开搭接,受压区搭接筋截面面积低于总面积的 5 0 % ,受拉区为 2 5 % ,对大小筋的搭接按规范处理。

(5)、钢筋保护层的要求及措施

1)、柱筋定位,梁筋侧向定位采用与浇灌部位同比例的水泥砂浆垫块,垫块规格为 5 0 × 5 0 × 2 5 m m 并预埋扎丝成型,垫块绑扎在柱筋转角、梁筋两边,整块间距为 6 0 0 m m ,板下部、梁底部筋采用高标号的细石砼垫块,间距 6 0 0 m m ,板上、下层之间垫板凳筋,以定位上层钢筋,板凳筋纵横间距为

2)、梁、柱节点砼的保护层,在梁柱节点处,梁的保护层偏大,现场通过两种方式解决:一是适当调整柱筋保护层,让梁筋利用柱筋间隙穿过;二是墙柱的拉筋较大时,将梁锚入柱内这部分钢筋用扳手对扳形成一定弯折后通过。

3)、纵横梁、板、柱节点的保护层,纵横梁板的钢筋层较多,影响了板的保护层厚度,施工中严格控制弯起筋及节点负筋的加工质量和绑扎位置。

3.3 混凝土工程

(1)对于梁柱核心区混凝土的浇注,采用细石砼(碎石粒径 )浇筑。先浇筑完墙柱混凝土后才进行梁钢筋的绑扎。

(2)对于梁高度超过 7 0 0 m m 时,应采取两次分层浇注。

(3)对于梁柱核心区钢筋较密时,可先用Ø50 钢管一头打扁插入梁内,便于砼和振捣棒下支,带混凝土浇满后,将钢管取出,并将梁主筋复原。

四、钢筋混凝土梁式转换层结构施工质量控制要点

4.1 脚手架施工质量控制要点 转换层脚手架及受力层以下两层的脚手架,设计过程中在满足上部施工要求的前提下,适当加密支撑立杆,并在转换层施工完成以后再拆除。

4.2 钢筋施工质量控制要点 转换梁钢筋连接优先采用等强套丝直螺纹连接施工技术,为了保证多排主筋的准确位置,在各排主筋之间每隔 1m加设一道Ø25 横向定位钢筋。

4.3 混凝土的施工质量控制要点

(1)配合比设计首先委托有相关资质的试验单位,完成混凝土的试配工作,确定出科学的混凝土配合比。经试验,选用水化热低的 42.5 矿渣硅酸盐水泥;掺入粉煤灰,降低水泥的用量,使得水化热相应降低;掺入减水剂,减少水的用量,使混凝土缓凝推迟水化热峰值的出现,使升温延长,降低水化热峰值,使混凝土表面温度峰值梯度减小。考虑转换梁钢筋较密,在粗骨料的选用上,最大粒径不宜大于

(2)混凝土搅拌与输送的控制 采用商品混凝土,混凝土的入泵前坍落度严格控制在 。现场设置三台混凝土输送泵,并设有有备用混凝土泵及备用混凝土泵管。确保故障的出现不影响混凝土的连续施工。(

(3)混凝土浇筑的控制 混凝土浇筑前事先根据工程的特点确定了浇筑方案,浇筑前先完成模板体系、脚手架支撑体系验收,再要了解施工阶段的天气情况是否允许连续浇筑的要求,施工备用机械是否按要求到位,输送泵的数量一定要满足整体转换层结构混凝土的连续施工要求。

按照预先确定好的施工顺序,合理组织有序施工。转换层的竖向结构和水平结构分开浇筑,先浇筑竖向的柱墙结构,后浇筑水平结构(梁、板等)。浇筑过程中安排专人检查墙、柱等竖向结构的侧模,如发现墙、柱混凝土浇筑到位后模板经敲击发出空响声,则应立即通知混凝土浇筑人员,对此部位加强振捣,并补浇混凝土,确保混凝土浇筑密实;对大梁交叉点及上部钢筋插筋的钢筋较密集的地方,要着重加强振捣。大体积混凝土表面水泥浆较厚,浇筑后应进行处理。初凝前 1 ~ 2 h, 先用长刮杆刮平;终凝前,再用铁滚筒碾压数遍, 并用木抹子打磨压平, 以闭合表面收缩裂缝。

(4)混凝土的养护

混凝土的养护是混凝土强度增长及防止裂缝的最后一道程序,也是很关键的一道程序。转换层混凝土初凝后,上表面要覆盖塑料薄膜和草袋并浇水养护,不宜浇水过多,保持混凝土的湿润即可。侧面及底面采用保留模板的方法养护,能满足楼板内外温差不超过 25 C 。在施工中首先要掌握好养护覆盖的时间,在收面拉毛完成,刚能上人后,及时把塑料薄膜覆盖在混凝土表面,等混凝土完全终凝,能上人后再在塑料薄膜上覆盖一层草帘子。其次要加强养护水份的及时补充,每天派专人浇水养护,确保混凝土在连续14 天内处于湿润状态。

五、结论

转换层拆模后检查验收,转换层梁和墙柱混凝土表面平整、光滑,没有出现裂纹和梁下沉的现象。混凝土强度达到了设计要求。为以后类似工程提供了经验和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