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合社会大课堂提升初中道德与法治教育实效性的策略研究
李侠兰
东莞市东华初级中学 523000
前言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根本育人目的在于立德树人,为国育才,为党育人。初中学生思维活跃,个性特征明显,道德观处于高度可塑期。为了达到初中道德与发展应有的育人价值,我们必须深度解读新课标要求,以核心素养为目标,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推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改革和创新。社会大课堂教育理念的提出正是源于此,将社会大课堂与思政小课堂深度融合,能够帮助道法教师跳出传统教学观念桎梏,积极探索新的教学模式和方法,打造紧密联系社会实践的高效教学模式,进而提升学生学科核心素养。
社会“大”课堂和初中道德与法治“小”课堂教学的关系
单独来看,初中道德与法治传统课堂教学模式与社会大课堂各有自身存在的价值和优势,但二者有机统一、相互结合,才能更好地发挥二者长处,更好地实现初中《道德与法治》理论与实践相统一的教学目标。一方面,初中道德与法治“小”课堂其实就是传统课堂教学模式,是以理论为主的课堂教学活动,能够为社会大课堂提供理论支撑和思想基础。学生先通过思政小课堂的理论知识学习,夯实知识储备,为进入社会大课堂奠定理论基础。没有理论学习先行的社会大课堂无异于无木之本,无源之水。另一方面,社会大课堂丰富的社会资源可演变成思政小课堂的真实案例和应用场景。社会大课堂中的案例、场景都是鲜明生动的,是真实的、可视的、可感可体验的,蕴含着丰富的育人价值。在社会大课堂中,原本静态的资源可以变成思政小课堂真实的案例,进而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理论知识。例如,在初中道德与法治“小”课堂上,我们可以通过引入社会中的真实案例,创建直接管理生活的情景,引入直击社会现象的问题......让抽象的道德与法治理论知识可视、可听、可感,深化学生的理解。所以,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要在课堂教学中积极融入社会大课堂教育理念,不断创新课堂教学模式,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二、社会大课堂提升初中道德与发展教学时效性的策略
(一)情境搭建源于社会生活,唤起情感共鸣
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要想充分体现教材的价值观,培育学生正确价值观,那么首先就需要让教材内容或者教学方式触及学生精神需要,符合学生精神需要。为此,不少教师提出了情境教学,我个人也非常推崇这种方式。通过创设符合学生精神需要、情感需要的情境,快速引发学生情感共鸣,同时也将重新的教材内容转化为直观化、具体化内容,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促使学生将知识内化,将价值观根植于心,最终形成长久性的思想观念和行为准则。
例如,人教版《服务社会》这一节内容教学中,我们可为学生创设一个“岗位工作体验”情境。首先多媒体播放“义务植树、小交警指挥交通、当志愿讲解员、写春联送祝福”相关图片;然后播放一段不同社会层次、不同岗位(医护人员、环卫人员、建筑人员、农民)辛勤工作的视频;以形象直观的内容帮助学生理解“服务”这一概念;最后请学生分角色扮演医护人员,其他学生为角色增加一些障碍,扮成残疾病患,让学生体验扮演医护人员背着残疾病人、抢救病人,通过角色体验,让学生真实感悟服务社会的意义,感悟每一个岗位背后的付出。
借助生动形象的情境,深化学生对理论知识的认知,同时也让学生真实感受到不同岗位肩负的责任,理解不同岗位在社会服务中的重要性,以此唤起学生的责任意识,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二)案例择取于社会生活,升华理论理解
道德与法治乃一门以社会生活为基础的课程,学生价值观也是在生活实践中体现。“生活即教育”,教育的本质就是为了生活,为了当下青少年的学习生活,走出校园之后的生活。鉴于此,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在日常教学实践中以案例为“媒介”,建立道德与法治课堂与生活的联系,从社会生活中筛选有价值的真实案例,通过引入案例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理论知识,也依托案例培养学生正确价值观。
在《服务社会》这一内容教学中,为了帮助学生感受自我价值以及服务社会的意义,我们可引入生活案例,增设【人物事迹---感动中国人物】感悟环节:芳兰振蕙叶---支月英;器成天下走---李万君;英雄归厚土---四川森林消防员......请学生思考这些服务和奉献社会的典范,给了我们什么启示?还可以请学生自由拓展延伸,例举自己身边的典范,比如说一说疫情期间、抗洪期间默默奉献的英雄。
给学生树立榜样,以榜样力量唤起学生的责任意识、担当意识,让学生懂得服务和奉献社会需要我们热爱劳动、爱岗敬业,让社会大课堂和思政小课堂紧密联系,培育“胸怀理想、志存高远”的新时代新青年。
(三)问题指向社会生活,强化思考深度
“问题”是引发人思考的重要元素,好的问题不仅能够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也能促进学生思维发展。新课标明确要求教师要给学生提供思考、探究的机会。课堂提问则是最直接的方式,通过在课堂上引入关联生活的问题,不仅能够促进学生深度思考,同时还有利于唤起学生情感共鸣、生活感悟,更有利于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问题为知识后载体,深化学生思维,提高道德与法治教学深度。例如,在《合理利用网络》这一内容的新授课环节时,可进行如下尝试:
首先,展示材料《2024 年快手未成年人保护报告》,提出问题:短视频平台为何优化“青少年模式”?青少年的媒介素养不高,缺乏正确选择、理解、质疑、评估网络信息的能力,我们应当如何提高自己的媒介素养,理性参与网络生活呢?网络信息冗杂,信息量大,我们应当如何应对?
其次,展示当前青少年笔记喜欢的 APP,例如抖音、快手、免费小说、游戏鼠标等。提出问题:面对众多的网站和信息,我们应当如何选择呢?同一款 APP,为何产生的结果不同呢?在这个信息大爆炸时代,我们应当如何利用网络?
在这一教学过程中,主要以问题到“线索”,组织学生小组讨论,引导学生步步深入本节课重难点,逐步去认识网络、选择网络,探索合理利用网络的方式,不断促进学生反思,既有利于提高学生媒介素养,也培养了学生正确使用网络的意识。
(四)作业回归社会生活,促使知行合一
课后作业是教学的重要一环,是巩固课堂教学成果的重要措施,也是提升教学效率、教学深度的重要途径。在“双减”政策指导下,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在课后作业设计时更应该从学生实际生活出发,让作业指向学生生活、回归学生生活,通过生活化课后作业建立道德与法治课堂和社会大课堂的联系,借此促进道德与法治知识在学生心中的内化。
总结
综上所述,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融入社会大课堂教育理念,实则就是加强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与生活的联系,实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充分发挥道德与法治课堂的育人价值。作为新时代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我们要从课堂教学情境的创设、课堂问题的设置、课堂案例的选择、课后作业的设计多方面入手,尽可能为学生提供贴近生活、源于社会实践的情景、问题、案例和作业,促进学生对道德与法治知识的深度思考,增强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的实践性、生活性,提高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初中道德与法治有效课堂的构建策略[J].周伟俊.教师教育论坛,2022
[2]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生活化教学的探索与实践研究.高满堂.新课程,202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