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中西哲学思想在大学生思政教育中的比较与融合路径

作者

徐诗蒂

西南石油大学 四川成都 610500

一、引言:研究背景与意义

当今世界正经历深刻的文化交融与价值观碰撞,全球化浪潮在促进不同文明对话的同时,也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阵地,高校思政教育如何回应这一时代课题,成为一个亟待探讨的议题。中西哲学思想作为两种不同的文化传统,蕴含着丰富的育人资源:中国哲学以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入世情怀、道家"天人合一"的和谐智慧为代表,强调社会责任感与道德修养;西方哲学则从苏格拉底的"认识你自己"到康德的理性批判,形成了重视逻辑思辨与个性发展的传统。

从理论层面看,中西哲学思想的比较与融合,可以为构建更具包容性的思政教育体系提供新思路。中国哲学的伦理智慧能够弥补西方个人主义的局限,而西方哲学的批判精神又能激活传统教育的创新活力。在实践中,这种融合既不是简单的"拿来主义",也不是生硬的文化嫁接,而是要通过创造性转化,使二者相得益彰。例如,将孔子的"启发式教学"与苏格拉底的"产婆术"相结合,既能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又能引导其价值认同。

本研究立足于文化互鉴的视角,通过系统比较中西哲学的核心要义,探索其在高校思政教育中的融合路径。这不仅有助于拓展思政教育的内容维度,更能为培养具有文化自信和国际视野的新时代青年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在方法论上,研究采用比较分析、案例研究等方法,力求在理论创新与实践应用之间建立桥梁。

二、中西哲学思想的核心差异比较

中西哲学的核心差异鲜明而深刻。中国哲学扎根于"天人合一"的宇宙观[1],像老子的"道法自然"、孔子的"仁者爱人",都强调人与世界的和谐共处;而西方哲学从柏拉图的"理念论"到笛卡尔的"我思故我在",始终在追寻抽象真理与个体理性。中国人讲"中庸之道",西方人重逻辑分析;我们崇尚"知行合一",他们探索"真理标准"。这种差异不是优劣之分,而是两种智慧的不同面向——一个向内求心安,一个向外探真理。

2.1 西方逻辑分析与实证传统对思政教育的影响

西方哲学从古希腊开始,就奠定了理性思辨的基础。苏格拉底的“诘问法”、亚里士多德的“三段论”以及近代的实证主义,都强调清晰的逻辑推理和可验证的知识建构。在思政教育中,这种思维方式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科学精神。

例如,在讲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时,教师可以采用逻辑分析的方法,引导学生思考“自由”“平等”“法治”等概念的内在关联,并讨论其在现实社会中的具体表现。通过严谨的论证,学生能够超越简单的口号式理解,真正从学理上把握这些价值观的深层含义。同时,实证主义的思维要求思政教育不能仅停留在理论层面,而应结合社会调查、数据分析等手段,让学生通过实践验证理论,增强对政治理论的认同感。

2.2 中国直觉体悟与辩证思维对思政教育的价值

中国哲学的认识论更注重整体观照和直觉把握。儒家讲求“体认”,道家主张“心斋坐忘”,都强调通过内在体验来领悟真理。而中庸辩证思维则强调“执两用中”,在矛盾中寻求动态平衡[2]。这些思想对思政教育的启示在于:首先,思政教育不能仅依赖逻辑推演和知识灌输,而应注重情感共鸣和价值观内化。例如,在讲授爱国主义教育时,单纯的理论讲解可能难以打动学生,但如果结合历史故事、文化体验或情境模拟,让学生通过情感共鸣去“体悟”家国情怀,效果会更为深刻。其次,中庸辩证思维有助于培养学生全面、动态地看待社会问题的能力。在面对复杂的社会现象(如全球化与本土化的张力、个人自由与社会责任的平衡)时,学生可以借鉴“过犹不及”“和而不同”的智慧,避免非黑即白的极端思维,学会在多元价值中寻找最优解。

2.3 中西结合:构建更具包容性的思政教育模式

不是简单的"1+1",而是要让两种思想血脉交融,孕育出新的生命力。我们可以尝试这样的路径:课堂导入环节,用苏格拉底式的提问引发思考,比如"正义是什么";主体部分,让学生用逻辑工具分析社会现象,同时穿插《论语》《道德经》的智慧点拨;最后通过角色扮演或文化体验,让理论"活"起来。比如探讨科技伦理时,既要运用康德的义务论进行分析,又要体会庄子"物物而不物于物"[3]的智慧。搭建一个思想碰撞的场域——在这里,柏拉图的"洞穴比喻"可以和王阳明的"心外无物"对话,亚里士多德的中道思想能与儒家的"中庸之道"相互启发。评价体系也要立体化,除了传统的试卷考核,还可以引入读书会发言、实践报告、道德情境应对等多元评估方式,真正培养出既有理性锋芒又有人文底蕴的复合型人才。

2.4 中西哲学思想的思政教育目标差异

中西哲学思想指导下的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呈现出显著的差异性特征,这种差异性深刻植根于东西方迥异的文化传统、价值取向和思维方式之中。

从哲学基础来看,中国思政教育秉承儒家"内圣外王"的传统理念。孔子提出"修己以安人"的教育思想,《大学》系统阐述了"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育人路径。朱熹强调"存天理,灭人欲"的道德修养,王阳明的"知行合一"学说则突出了道德实践的维度。这些思想共同构成了以德性培养为核心的教育哲学基础。相比之下,西方思政教育建立在理性主义和自由主义哲学传统之上。

在价值导向方面,中国思政教育强调集体主义价值观。其核心在于培养具有"家国情怀"和"天下意识"的栋梁之才,注重社会责任的培育和道德人格的养成。西方思政教育则突出个人主义价值观,着重培养独立思考能力、批判性思维和民主参与意识,强调个体的权利与自由。

从实施路径来看,中国思政教育主要通过经典研读、道德示范和行为规范等方式,注重潜移默化的道德感化。西方思政教育则更多采用问题讨论、辩论实践和社会参与等形式,强调在互动中培养理性思考能力。值得注意的是,当代思政教育正呈现出融合发展的趋势,中国在坚持传统价值的同时引入更多互动教学方式,西方也开始重视集体价值和道德教育,这为构建更具包容性的思政教育体系提供了新的可能。

三、中西哲学思想融合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影响的必要性与可行性分析

在全球化背景下,中西哲学思想的融合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重要价值。其必要性体现在:一方面帮助学生应对多元文化冲突,理解不同文明的价值取向;另一方面培养学生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拓展国际视野。可行性则表现在:二者对真善美的追求具有共通性,同时西方理性思辨可弥补中国教育重灌输轻思辨的不足,而中国"和而不同"的智慧又能矫正西方极端个人主义倾向。这种互补融合为创新思政教育提供了可能。

3.1 中西哲学思想融合的必要性研究

文化冲突调适的现实诉求 在全球化纵深发展的当代社会,文化价值观的碰撞已从理论层面的探讨演变为大学生日常生活中可感可知的现实困境。以数字媒体环境下常见的"饭圈文化"现象为例,西方个人主义价值观与中国集体主义传统在此领域的冲突尤为显著。西方饭圈文化强调偶像个体的自由表达与粉丝的个人选择权,而中国传统则更注重群体秩序与社会责任。这种价值观的分野若缺乏恰当的引导,极易导致大学生认知失调。通过引入中西哲学比较视角,让学生在理解洛克"个人权利"理论的同时,也能领会孔子"克己复礼"的深意,有助于培养其文化调适能力。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的教育使命 从哲学视角审视,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既蕴含了《礼记》"天下为公"的古典智慧,又融合了康德"永久和平论"的现代思考。在"一带一路"倡议深入推进的背景下,大学生的国际理解能力培养显得尤为重要。通过比较中西哲学中关于"和谐"的论述——如赫拉克利特的"对立统一"与老子的"道法自然",可以帮助学生构建更为开放包容的世界观。这种教育不仅服务于国家战略需求,更能培养学生超越文化藩篱的思维品质。

四、结论与展望

本研究通过系统考察中西哲学思想在大学生思政教育中的融合实践,得出以下核心结论:首先,中西哲学的思想对话不仅具有理论可能性,更在实践中展现出显著的育人价值。西方哲学强调的理性批判精神与中国传统注重的道德体悟智慧,在思政课堂上形成了良好的互补效应。其次,二者的有机融合有效拓展了思政教育的文化维度,使学生在逻辑训练中培养思辨能力,在经典浸润中厚植文化自信。

后续研究可在三个方向深入探索:其一,构建动态评估模型,量化追踪学生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的变化轨迹;其二,针对不同学科背景学生,设计差异化融合方案,如理工科侧重逻辑分析方法训练,文科强化经典诠释能力培养。此外,在"新文科"建设背景下,如何将哲学融合与专业教育有机结合,也值得进一步探讨。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中西哲学融合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既要避免简单比附的文化相对主义倾向,也要防止脱离实际的概念游戏。未来应当着力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使思政教育真正成为启迪智慧、塑造灵魂的育人工程。

参考文献

[1]张岱年:中国哲学大纲[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32-33.[2]赵敦华:西方哲学简史.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21-25.

[3]胡悦,王晓琦.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工作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应用探究[J].公关世界,2025,(10):163-165.

[1]张岱年:中国哲学大纲[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32-33.

[2]赵敦华:西方哲学简史.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21-25.

[3]赵敦华:西方哲学简史.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2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