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校协同视域下农村小学班干部培养模式创新研究
陈丹凤
广东省梅州市梅江区城北镇中心小学 514000
班干部是班级管理的重要力量,其培养不仅关乎班级秩序,更影响学生的领导力、沟通能力和责任感发展。然而,农村小学由于教育资源有限、家长参与度低、培养模式传统等问题,班干部培养往往流于形式。家校协同教育理论强调家庭与学校的合作共育,为农村小学班干部培养提供了新视角。本文结合农村实际,探索家校协同视域下班干部培养的创新路径,以提升培养实效性。
家校协同视域下农村小学班干部培养模式创新
一、家访模块:搭建家校沟通桥梁
(一)精准化家访调研
入学初全面走访,了解学生家庭环境、性格特点及潜在能力。定期跟踪重点学生(如候选班干部),与家长共商能力提升计划。学校制定《农村小学班干部能力清单》(如沟通协调、应急处理),家长参与细化家庭实践任务(如组织家庭会议、照顾弟妹)。
(二)个性化沟通引导
针对内向学生,指导家长通过家庭任务(如主持家务)培养领导力。对自信学生,建议家长鼓励参与社区活动,积累服务经验。布置“家庭小管家”任务(如规划周末活动、管理家庭开支),家长拍摄视频反馈至班级群,供师生交流评议。
(三)建立家校联络机制
发放《家校沟通手册》,记录学生在家校场景中的责任表现(如主动分担家务、协助邻里)。通过家访挖掘学生特质,以家庭场景补充学校培养缺口,形成“观察—训练—评价—强化”的闭环,依托农村家校紧密联系的天然优势,培养兼具责任担当与实践能力的班干部。
二、班干部培养需要建立家校联动机制
为了加强学校和家庭在小学班干部培养关系,学校必须建立家校联动机制。学校可以成立一个专门的"家校联络委员会",成员包括教师、家长,该委员会可定期举行会议,讨论学生的班干部培养发展问题,分享反馈意见,协调家校之间的工作。委员会的职责是确保学校和家长在家中的配合,相辅相成。例如,如果学生在尊重问题上遇到困难,委员会可以为家长如何在家中支持学生提供有效建议。"家校联络委员会"会议也有助于化解学校与家长之间的误解,确保双方在促进学生班干部培养方面意见一致。除了联络委员会,学校还可以实施正式的反馈系统,让教师和家长都能监督学生在班干部培养的进展。"家校联络委员会"可以是每两周出台一次进度报告,教师记录学生在校的行为,而家长则提供他们在家中的观察结果。然后,"家校联络委员会"可以在定期会议上讨论这些报告,让双方都能制定具体策略。通过建立这种正式的反馈回路,家长不仅能了解情况,还能
积极参与孩子的教育。
三、班干部培养要做到善于指导、严格要求
对班干部严格要求这一点很重要,因为总有一些班干部自以为是,高高在上,动不动就拿鸡毛当令箭,如此一来,整个班很快就散了,所以,我经常教育班干部们要以身作则,给同学们做榜样,端正自己与同学的关系,关心爱护同学,并送他们八个字"老实做人,认真做事"。一旦发现他们的思想出现偏差,及时提醒和指正;对待做错了事的班干部,热情耐心地帮助他们改正。例如,我们班级有成绩优异,在班上很受同学们拥戴的班干部。但是,这位同学小毛病也不少,带头起刺。,我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经过谨慎的考虑,我先做学生的思想工作,经常找他谈话,观察他,发现错了指正,发现优点表扬。并联系家庭协助教育,通过多方的努力,使他回到正常的学习生活中去。而且,也为班干部的领导正了名,教育了全班同学。总之,对于班干部的要求必须严格,做到"上梁正下梁不歪","身正影不斜"。这样,才可以形成良好的班风。
其次,班干部在各施其责,各尽其能的时候,往往由于受到年龄、学识、阅历等多方面的影响,他们在工作中难免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所以培养好班干部还应该做到善于指导。也就是说在对班干部培养中要既交任务,又教方法,既敢于放手,又善于引导。例如我召开的班会,往往都是让班长负责主持,主要是对上一周取得成绩的表扬,明确存在问题的改正方向及完成目标。然后其他班干部作补充,而我本人只是旁听。当然,关键在于会前要帮助、指导他们,会后再提出建议和期望,起到一个"导演",一个"参谋"的作用。这样,就可以大大提高班干部独立完成任务、独立管理班级的能力。
总之,家校协同视域下的农村小学班干部培养模式,通过双导师制、项目驱动和数字化支持,能够有效提升班干部的综合能力,增强家校共育合力。未来可进一步探索个性化培养策略,以适应不同学生的发展需求。
参考文献
[1]任钟印.夸美纽斯教育论著选[M].任宝祥,等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326-327.
[2]蒋萍.小学生班干部制度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12.
[3]朱小闯.班干部制度:批判与反思[J].基础教育研究,2012(03):56-57.
[4]张鲁川.班主任在班干部培养上要体现专业敏锐性[J].江苏教育,2019(87):72-73.
[5]陈旻哲.高校辅导员培养班干部的重要性及方法探讨[J].高教学刊,2018(23):148-149+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