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设计哲学视域下
殷晗
西安美术学院 陕西省西安市 210000
一、东方设计哲学中的水意象内涵
东方设计哲学根植于道家、儒家等传统思想体系,将自然规律与人文伦理视为不可分割的整体。水作为自然元素的典型代表,其意象在哲学语境中呈现多重维度,为艺术创作提供了深层思想支撑。
(一)“道法自然”的本体论
道家思想中,水是“道”的具象化呈现。《道德经》载“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将水的品性视为最高道德境界。这种“自然无为”的哲学观,在设计中体现为对材料本性的尊重——正如水顺应地势而流动,工艺创作需遵循材质自身的物理特性。漆艺以天然大漆为核心材料,其从漆树汁液到漆膜的转化过程,恰似水的循环形态,蕴含“自然而然”的东方造物观[1]。

(二)“阴阳相生”的辩证观
《周易》以“坎”卦象征水,代表“刚中而柔外”的辩证关系。水兼具流动性与冲击力、透明性与包容性,这种矛盾统一的特质,与东方设计中“虚实相生”“刚柔并济”的美学法则高度契合。在漆艺中,漆膜的坚硬与漆液的流动、黑髹的厚重与彩漆的灵动,构成了类似水意象的阴阳平衡,体现“对立中求统一”的哲学智慧。
(三)“澄怀味象”的意境论
儒家“比德”思想将水与君子品格相联系,而禅宗则以“流水”隐喻心灵的自由境界。这种将自然意象精神化的思维,催生了东方设计“情景交融”的意境追求。水的“澄明”“浩渺”“奔涌”等形态,通过艺术转化成为情感载体,在漆艺中表现为对“象外之象”的追求—不仅再现水的形态,更传递其蕴含的生命意识[2]。
二、材质对话:漆与水的自然属性共鸣
漆艺与水的关联首先体现在材质特性的内在呼应。天然大漆与水同为生命媒介,其物理特性的相似性为水意象表达提供了物质基础,印证了东方设计“材美工巧”的造物原则。
(一)流动性的材质转译
大漆刚从漆树割取时为乳白粘稠液体,与水的流动性具有共通性;经氧化后逐渐变黑、固化,形成坚硬漆膜,恰似水凝结为冰的相变过程。当代漆艺家利用这种特性,将漆液滴入水中,借水流扩散形成自然纹理,再将其转移至胎体,如陈勤群《水韵》系列作品,通过控制漆液与水的密度差,使漆膜呈现“涟漪叠嶂”的效果,让材料自身的流动性成为水意象的直接表达。
(二)透明性的层次营造
天然漆经提炼可获得透明漆(清漆),叠加多层后形成类似“水的深度”的视觉效果。传统“犀皮漆”工艺通过凹凸漆膜上覆盖多层透明漆,打磨后呈现如同水波荡漾的幻彩光泽,其光影层次与深水处阳光折射的物理现象异曲同工。东方设计强调“藏露结合”,透明漆的半遮半透特性,恰如“水中望月”的朦胧意境,在有限材质中创造无限想象空间 [3]。
(三)包容性的材料共生
水能溶解、承载多种物质,大漆亦能与金、银、石、木等材料兼容。漆艺中的“彰髹”技法,将金属粉末混入漆液,干燥后打磨出闪烁质感,宛如阳光洒在水面的波光;“嵌螺钿”工艺以贝壳薄片模拟水波反光,利用材料的自然光泽再现水的光影变幻。这种“兼容并蓄”的材质观,与水“不择细流”的品性一致,体现东方设计“和而不同”的智慧。
三、技法创新:水意象的工艺语言转化
东方设计哲学主张“技以载道”,技法不仅是技术手段,更是思想的物质化路径。漆艺通过千百年发展形成的髹涂、研磨、雕刻等技法,将水的动态与静态转化为可视的艺术语言,实现“道器合一”的创作理念。
(一)动态水势的凝固:刻漆与堆漆的张力
湍急的水流、奔涌的浪花等动态水意象,通过“刻漆”与“堆漆”技法得以呈现。刻漆以刀代笔,在固化的漆膜上刻画深浅不一的线条,如乔十光《漓江》中,用斜线与曲线的交织表现水流的冲击力,线条的顿挫感模拟水的阻力与惯性;堆漆则通过多层漆液叠加形成立体肌理,蔡克振《惊涛》以厚堆的漆体塑造海浪形态,再施以黑漆与金漆的对比,强化水的力量感。这种“以静写动”的表现方式,暗合东方哲学“静中有动”的时空观。
(二)静态水境的营造:晕染与贴金的意境
平静的湖面、幽深的潭水等静态水意象,依赖“晕染”与“贴金”技法营造氛围。晕染技法借鉴中国水墨画的“墨分五色”,将不同浓度的色漆分层晕开,使漆膜呈现从深到浅的渐变,如王和举《荷塘月色》中,用靛蓝与群青的晕染表现夜色下湖水的深邃;贴金工艺则利用金箔的反光特性,在黑髹底色上局部贴金,模拟月光在水面的闪烁效果,形成“虚实相生”的视觉意境。这种对“空”与“寂”的追求,体现禅宗“澄明之心”的哲学境界。
(三)水的时间性表达:变涂与揩清的过程美
水的循环往复蕴含时间维度,而漆艺的“变涂”与“揩清”技法恰能捕捉这种时间感。变涂通过在未干的漆面上撒布木屑、炭粉等介质,经打磨后形成类似水纹的随机肌理,其不可预测性如同水的流动轨迹;揩清则是在多层漆膜干燥后,用细瓦灰反复打磨、揩擦,使漆膜逐渐显露温润光泽,过程恰似水流经岁月冲刷变得清澈。这种“尊重过程”的创作态度,与东方设计“重道轻器”的思想一致,将工艺过程本身视为艺术的一部分[4]。
四、精神隐喻:水意象的哲学象征体系
在东方设计哲学中,自然意象的终极价值在于承载人文精神。漆艺中的水意象超越形态再现,成为宇宙秩序、人生境界的隐喻载体,实现“物—象—意”的三层升华。
(一)宇宙秩序的微观映射
道家“宇宙即吾心”的思想,使水意象成为天地运行规律的缩影。漆艺家常用水的循环象征“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如程向君《水循环》系列,以圆形胎体为基础,用红漆与黑漆交替髹涂,形成类似“阴阳鱼”的水纹图案,暗合“太极生两仪”的宇宙生成论。作品中水流的闭环形态,隐喻东方哲学中“无始无终”的时间观,使工艺造物成为理解宇宙规律的媒介。

(二)君子品格的物化表达
儒家“比德于水”的伦理观,将水的品性与君子德行相联系。漆艺中常以“清泉”“静水”意象象征品格高洁,如周剑石《陋室铭》漆屏风,以浅褐色漆模拟山间清泉,搭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的刻字,将水的清澈与文人风骨相呼应。这种“托物言志”的表达方式,使漆艺从装饰工艺升华为道德教化的载体,体现东方设计“文质彬彬”的伦理追求 [5]。
(三)生命意识的当代诠释
当代漆艺家将水意象与生态哲学结合,赋予传统工艺新的时代内涵。如陈恩深《水的记忆》,用回收的塑料作为胎体,表面髹涂透明漆与螺钿,通过现代材料与传统技法的碰撞,反思水资源保护的重要性;苏星《滴水穿石》则以堆漆技法塑造水滴与岩石的互动,用漆膜的坚韧表现水的持久力,隐喻生命的顽强。这种创作既延续了东方“万物有灵”的思想,又回应了当代环境问题,实现传统哲学的现代转化[6]。

五、当代启示:传统意象的创新路径
水意象在漆艺中的表达,为当代传统工艺创新提供了三重启示:其一,回归材质本性,如大漆与水的自然共鸣,提示设计应尊重材料的物理特性,而非强行改造;其二,深化哲学内涵,将自然意象与思想体系相结合,避免形式化的符号拼贴;其三,拓展跨界视野,如当代漆艺对水的生态隐喻,证明传统工艺可成为连接传统文化与当代议题的桥梁。东方设计哲学强调“生生不息”的创新观,水意象的流动性恰是这种精神的写照。漆艺创作对水的表达,不应局限于对传统技法的复刻,而应如水流般“随物赋形”,在坚守“自然—意象—哲学”共生逻辑的基础上,融入当代语境,使传统工艺真正成为活态的文化载体。
六、结语
水意象在漆艺中的表达,是东方设计哲学“道器合一”理念的生动诠释。从材质特性的自然共鸣,到技法语言的辩证转化,再到精神隐喻的哲学升华,漆艺通过水这一核心意象,构建了“自然规律—工艺智慧—人文精神”的完整体系。这种将自然元素、造物技艺与思想观念融为一体的创作逻辑,不仅是中国传统工艺的精髓,更是当代设计应对全球化挑战的文化根基。在“守正创新”的时代命题下,重新审视水意象与漆艺的内在关联,有助于我们超越对传统的表面模仿,深入把握东方设计“天人共生”的本质,让古老工艺在当代语境中焕发新的生命力。
参考文献:
[1] 刘帅 , 刘涵 . AI 赋能的漆艺新范式 [J]. 中国生漆 , 2025,44 (02): 34-38.
[2] 万宇豪, 孙瑶, 闫景臻, 肖雨馨, 白文济, 陈磊, 姚晓如,赖晓龙 , 李勤莉 , 李龙江 . 西安美术学院 2025 届漆艺作品选登 [J].中国生漆 , 2025, 44 (02): 64.
[3] 蒋蔓. 当代艺术语境下山水题材漆艺的创新表现研究[D]. 鲁迅美术学院 , 2025.
[4]刘昊祺. 传统文化元素与现代漆艺创作的融合及创新研究[D].鲁迅美术学院 , 2025.
[5] 孙芙海. 综合媒材在漆艺中的应用创新研究[D]. 鲁迅美术学院 , 2025.
[6] 李文皓. 当代漆艺的视觉呈现和材料应用研究[D]. 鲁迅美术学院 , 2025.
作者简介:殷晗(1998.03—)男,汉族,山东曹县,西安美术学院,设计学,本科,研究方向:当代手工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