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岩土工程中基坑变形监测技术及其数据反演分析

作者

刘冰锋

湖北冶勘地质工程有限公司 湖北省十堰市 442012

基坑施工过程中,由于土体开挖、地下水扰动及荷载变化,容易引发地表沉降、基坑周边结构物位移、地下管线变形等一系列问题,严重时甚至导致支护结构失效、地表塌陷等事故,威胁公共安全与财产。为降低施工风险、保障基坑及周边环境的稳定性,开展科学、有效的基坑变形监测成为不可或缺的手段。通过实时掌握变形发展趋势,及时采取控制措施,不仅有助于优化设计与施工方案,更是实现工程动态管理与预警控制的基础。同时,借助数据反演技术,可以进一步识别变形机制、反算地层参数,提升变形监测数据的应用价值。因此,推动基坑变形监测技术发展与数据反演分析方法的创新,已成为当前岩土工程领域亟需关注的重要课题。

一、基坑变形监测的理论基础与技术体系

(一)基坑变形的类型与影响因素

基坑变形通常表现为围护结构侧向位移、地表沉降、支护结构竖向变形以及周边地下结构或建筑物的不均匀沉降 [1]。根据变形位置及方向,常见变形类型包括基坑内壁水平位移(一般沿坑顶最大,呈弯曲型分布)、基坑周边地表沉降带的形成与扩展、地下连续墙变形、锚杆轴力变化等。影响基坑变形的因素主要包括:其一,地质条件,具体表现为土层分布、物理力学参数(如抗剪强度 c、内摩擦角 φ、弹性模量 E、孔隙比 e),其中软弱土层或高压缩性黏土区变形风险明显增加;其二,地下水环境,地下水位变化直接影响土体有效应力,若基坑降水控制不当,极易诱发土体流变、底部隆起甚至突涌破坏;其三,支护结构刚度与形式,常见结构包括地下连续墙、排桩、土钉墙等,其中结构刚度与节点设计对整体稳定性影响显著;其四,施工工艺与开挖方式,采用分层分区开挖、逆作法、土体加固等措施可有效控制变形发展,反之不合理的施工顺序或过快的开挖速度将引发超限变形;其五,周边环境荷载,基坑邻近建筑物、地下管线、重要设施时,需提升变形控制标准与监测密度,避免对周边结构物产生不利影响。

(二)基坑变形监测的基本原理

基坑变形监测的核心在于通过对结构物与周边土体变形、沉降、位移、倾斜、应力应变等多参数的实时测定,反映基坑稳定性变化趋势,为施工决策与风险预警提供数据支撑。监测系统设计需遵循“系统性、实时性、准确性、预警性”原则,监测对象包括围护结构变形、地表沉降、基坑周边管线变形、地下水位变化等,需结合工程风险等级,确定不同监测项目的精度与布点方案[2]。变形监测结果不仅反映当前结构变形状态,还可辅助分析地层响应特征、结构受力变化、土体变形机制,进而判断基坑整体稳定性与安全状态。

(三)常用基坑变形监测技术分类与对比

目前常用基坑变形监测技术可分为传统测量方法、新型智能监测技术与信息化自动监测系统三大类。传统方法如水准仪、全站仪广泛用于基坑地表沉降、水平位移监测,布点密度通常为 2~5m/ 点,优势在于技术成熟、测量精度高,但存在人工依赖性强、实时性差的不足。新型智能技术方面,光纤光栅(FBG)传感器通过布设在围护结构及土体内部,实时获取应变、位移变化数据,具备高灵敏度、良好耐腐蚀性能,适用于深基坑、软土区域复杂环境监测;GNSS高精度定位技术结合差分GPS或RTK系统,可实现大范围地表沉降、水平位移实时监控,定位精度优于 ±5mm ,广泛用于市政、轨道交通基坑项目;三维激光扫描及倾斜摄影测量技术,依托激光雷达或无人机航测,快速构建基坑三维点云模型,获取全面空间信息,尽管受天气条件影响,但在大尺度变形监测中优势明显。信息化自动监测系统整合传感设备、物联网与云平台,实现多参数实时采集、远程数据传输、自动预警与智能分析,提升监测数据获取效率与系统稳定性,已成为大型复杂基坑工程监测发展的重要方向。

二、基坑变形监测数据的反演分析方法

(一)数据反演分析的概念与必要性

基坑变形监测数据虽可通过直观的数值、图表反映基坑结构及周边土体的变形趋势,但考虑到地下地质条件的复杂性与不确定性,仅依靠原始监测数据,难以全面揭示变形的内在机理与深层次发展规律。土体通常呈现非均质性、各向异性,且地下水、施工扰动等外界因素进一步增加了变形预测的难度。数据反演分析是通过建立符合实际工况的数学或数值模型,结合已有监测数据,采用数学优化、参数校正等方法,反向推算地下土层的物理力学参数、识别关键变形源与控制性薄弱环节的有效技术手段。具体而言,反演分析不仅可以识别影响基坑稳定性的关键参数,如土体的抗剪强度 c、内摩擦角 φ、弹性模量 E、泊松比 μ ,还可动态调整数值模型的输入条件,弥补设计阶段地层参数假设与实际偏差之间的差距。通过科学的反演过程,可有效提高模型的预测能力,为施工过程中的变形预警、风险评估与优化控制提供有力支持。尤其是在高风险深基坑、软弱土地区域或邻近重要敏感结构物(如地铁隧道、历史建筑)环境下,数据反演分析已成为确保工程安全、实现全过程动态控制不可或缺的技术手段。

(二)常用数据反演分析方法

基坑变形的数据反演分析本质上属于典型的“反问题”求解过程,相较于“正问题”的确定性,反问题普遍存在多解性、不稳定性及高灵敏度等技术挑战,因此,科学选择合适的反演方法至关重要。目前常用的数据反演方法主要包括数值模拟结合反演、基于机器学习的智能算法反演及反演不确定性量化分析三类。

数值模拟结合反演方法是当前工程应用中最为成熟和常用的手段。通常基于有限元法(FEM)构建与实际工程地质条件、围护结构形式相对应的数值模型。初步设定地层物理参数(如土体粘聚力c、内摩擦角 φ、弹性模量 E、泊松比 μ)及边界条件,通过逐步调整参数,反复与实测变形数据进行对比分析,利用遗传算法、最小二乘法、粒子群优化(PSO)等数学优化方法,不断优化参数组合,直至模型模拟结果与实测数据偏差控制在可接受范围内,通常精度要求误差不大于 5% 。该方法优势在于理论基础扎实、物理机理明确,适用于各类复杂基坑变形反演分析,广泛用于地铁车站、超深基坑、高层建筑邻近基坑等项目[3]。

智能算法辅助反演近年来发展迅速,尤其在大数据环境下表现出较强的非线性问题处理能力。通过构建 BP 神经网络、支持向量机(SVM)、极限学习机(ELM)等机器学习模型,以基坑开挖深度、地下水位变化、支护结构参数、土层分布等多元因素作为输入变量,监测得到的沉降值、水平位移、围护结构变形等作为输出结果,利用大量历史数据进行模型训练、测试与优化,建立输入与输出之间的高效映射关系。该方法无需依赖复杂物理本构模型,具备计算效率高、适用性强的优势,尤其适用于土体参数不确定性高、数据维度复杂的大型基坑工程。然而,智能算法对数据质量与样本规模要求较高,需确保输入数据的全面性、准确性与代表性,否则反演结果可靠性将受到影响。

为进一步提升反演结果的可信度与实际工程指导价值,不确定性分析方法不可或缺。通过蒙特卡洛随机模拟、灵敏度分析、贝叶斯反演等技术,全面评估参数波动、模型结构误差、监测数据不确定性对反演结果的影响 [4]。蒙特卡洛模拟基于大量随机样本,统计分析各输入变量变化对输出结果分布特性的影响,灵敏度分析揭示关键参数对变形预测结果的主导作用,贝叶斯反演结合先验信息与观测数据,动态更新参数估计与预测区间,显著提高反演分析的可靠性与稳健性,适用于变形控制标准严格、周边环境敏感性高的重要基坑工程。

三、基坑变形监测与反演分析的工程应用与发展趋势

(一)典型工程案例分析

在某市地铁站点深基坑工程中,基坑最大开挖深度达到 24m ,场地地质条件以粉质黏土和淤泥质土为主,地下水位较高,环境敏感性大。为保障基坑稳定性与周边结构物安全,项目采用地下连续墙与钢筋混凝土内支撑体系相结合的支护结构,其中地下连续墙厚度为 800mm ,入土深度超过基坑底部 10m ,形成有效的止水与围护屏障。变形监测系统布设了光纤光栅应变计,用于实时监测地下连续墙结构变形及应力变化,同时通过自动水准仪密集布设地表沉降观测点,监测精度达 ±0.5mm ,GNSS 高精度定位设备部署在基坑周边关键区域,实时获取水平位移数据,定位精度控制在 ±5mm以内。项目结合有限元反演分析方法,基于初步地质勘察数据,构建三维数值模型,针对土体弹性模量 E、抗剪强度参数 c、φ 等进行参数反演优化,反复对比模拟结果与监测数据,最终实现预测基坑周边沉降槽宽度、沉降峰值与实测数据偏差控制在 ±6mm 以内,保障了地铁盾构区段、地表道路及周边建筑物的变形安全。

(二)基坑变形监测技术存在的问题

尽管变形监测与数据反演技术日益成熟,相关设备与理论方法不断完善,但在实际工程应用中仍存在诸多问题亟需解决。部分基坑项目监测点布设不合理,监测范围覆盖不足,导致数据缺失或异常波动,直接影响反演分析结果的准确性与可靠性;部分监测设备在强干扰、极端气候或高地下水位等恶劣环境下稳定性与耐久性不足,存在监测盲区或设备故障风险;反演分析过程中,出于简化计算或模型假设的需要,往往忽略土体的非均质性、分层结构及复杂的非线性变形行为,导致反演结果与实际情况存在一定偏差;此外,当前多源数据融合水平与智能化预警系统建设仍不完善,信息孤岛现象严重,数据管理与共享效率低下,制约了监测数据的深度应用与实时决策支持能力,影响整体工程安全管理效果[5]。

(三)未来发展趋势与研究方向

基坑变形监测与数据反演将朝着高精度、智能化、信息融合方向发展。新型高精度低功耗传感器的研发与应用,将提升监测系统的稳定性与数据获取效率;多源信息融合技术结合物联网与大数据平台,构建动态监测与实时预警体系,实现多维度变形数据集成分析;数据驱动与物理机制耦合反演方法创新,有望突破传统模型局限,提升反演准确性与实用性;同时,基于云计算、物联网与大数据分析,建立全生命周期基坑健康监测系统,推动变形监测、数据反演与智能决策管理深度融合,全面提升基坑工程的安全性与可靠性。

总结:基坑变形监测与数据反演分析是保障岩土工程安全、控制施工风险的重要技术手段。本文围绕基坑变形类型、常用监测技术及数据反演方法进行了系统梳理与分析,结合实际工程案例,验证了多参数监测系统与反演分析在提升变形预测精度、辅助风险控制中的有效性。随着深基坑、复杂地质及邻近敏感结构物工程的增多,单一监测手段已难以满足精细化、智能化的管理需求。未来,应进一步推动高精度智能传感技术、多源数据融合与信息化监测平台建设,结合先进数值反演与机器学习算法,构建动态、全面的基坑变形监测与预警体系,实现全过程、全方位的基坑健康管理,切实提升岩土工程安全保障水平。

参考文献

[1] 英旭 , 周游 , 缪云 , 等 . 地铁基坑预降水卸荷效应的现场实测研究 [J]. 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 ,2024,20(S2):827-833+864.

[2] 朱丽强 . 建筑基坑变形监测方法研究 [J]. 工程技术研究 ,2024,9(22):140-142.

[3] 范国鹏 . 深基坑支护结构施工中变形监测及安全性评估方法探讨 [J]. 城市建设理论研究 ( 电子版 ),2024,(33):127-129.

[4] 蒋梦楚 . 深基坑变形监测及位移分析方法研究 [J]. 城市建设理论研究 ( 电子版 ),2024,(32):78-80.

[5] 唐政 . 复杂地质条件下地铁基坑测点布设方法及变形监测精度分析 [J]. 工程机械与维修 ,2024,(11):114-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