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旅深度融合发展实现路径研究
王小东 郝文静 李萌 于磊 王越
河南师范大学旅游学院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大众消费结构的变化,旅游亦不再局限于观光游览,游客更追求富有文化内涵、深度体验的旅游经历,为文旅融合发展提供了广阔市场空间。随着文旅融合上升为国家战略,国内多地积极探索创新,成效显著。新乡市历史文化底蕴深厚,旅游资源丰富,新乡南太行地区峰峦叠嶂、景色壮美,非物质文化遗产种类繁多,美丽乡村以其独特的风光吸引众多游客。然而,长期以来,新乡文化与旅游协同效应未能充分发挥。迫切需要探讨文旅深度融合发展实现路径,挖掘文化精髓,创新旅游产品,促进文化传承与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
一、文旅融合相关研究
学者们早在 20 世纪 80 年代前后就提出过文旅融合的潜在关联,麦金托什(1985)认为文化体验是旅游的一种目的,是一种了解各地风俗的活动 [1]。李维树(1994)认为文化差异可以形成旅游资源,旅游活动能够促进文化理解与交流 [2]。曹诗图和袁本华(2003)认为高质量旅游业的发展必然是以文化为灵魂的发展 [3]。赵刚(2021)针对文旅融合中存在的产品同质化、文化挖掘不深等问题,提出创新驱动的融合模式,鼓励利用新技术、新思维打造差异化文旅产品,提升文旅产业竞争力[4]。徐庆儒(2023)将合肥市包河区农旅融合模式划分为“农事采摘 + 体验旅游”型 ,“特色农业 + 科技旅游”型和“农业景观 + 观光旅游”型三种类型 [5]。侯欣宇和李雪娇(2024)采用案例研究的方法,以西部地区为例,研究数字化文旅融合模式 [6]。Huizhan Wang 和 Xinru Lu(2025)选择了中国的两个代表性村庄,湖南省的花垣县十八洞村县采用政府主导的模式,陕西省礼泉县袁家村采取社区主导模式[7]。尚亚萍和颜璐(2025)立足农文旅发展背景,从生产融合、分配融合、交换融合、消费融合四个方向提出助力艺术赋能乡村振兴的优化决策和实现路径,以期在乡村振兴的全面实施提供有益参考和实践启示[8]。可见,文旅融合虽已成为学术界的热点话题,但针对新乡地区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模式的研究有待加强。因此,本研究旨在深入剖析新乡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问题,探讨切实可行的实现路径。
二、新乡文旅融合现状分析
文旅融合作为区域发展、乡村振兴的重要驱动力,近年来通过政策推动、市场运作、产业融合,实现了多维度的协同发展,为区域经济注入创新活力,正逐步成为区域高质量发展的核心路径。新乡市积极响应国家战略,通过《“十四五”文化旅游融合发展规划》,构建“三带五区域多节点”空间布局(南太行、黄河、大运河三大文旅带,百泉、陈桥等五大核心发展区),打造获嘉县后寺村文旅节、大禹湖啤酒节等爆款项目,同时,依托黄河、太行山生态资源与红色文化积淀,开发“忠”夏夜嘉年华、久鼎箜篌非遗工坊等沉浸式体验项目,并构建“太行民宿”“黄河民宿”品牌矩阵,形成多种“文旅 +′ ”模式,即以文化和旅游为核心,通过跨界融合其他产业(如农业、科技、体育、教育等),形成“ i+N′′ ”协同发展的模式。其核心在于通过资源整合与创新,提升文旅产品的附加值,满足消费者多元化需求。
三、新乡市文旅融合发展问题分析
(一)农旅融合力度有待加强。农业与旅游功能割裂,部分园区仍停留在“观光 + 采摘”初级阶段,未形成“生产—体验—消费”全链条。(二)科技创新型文旅人才支撑不够。充分发挥新质生产力对文旅融合高质量发展的赋能效应,需要加快培养科技创新型文旅人才,为实现文旅融合高质量发展提供人才支撑。(三)体旅深度融合不足。体旅融合已成为新乡市推动旅游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方向,然而,体旅融合模式尚不清晰、体旅产业链上下游之间的衔接不紧密等。(四)文旅康养融合发展水平有待提高。目前,新乡市文旅康养资源整合难度大、市场认知度不足、技术和创新能力不足等一系列问题制约融合发展。(五)乡村旅游缺乏创新和特色。乡村文化内涵挖掘不够深入,产品创新性不足,游客的乡村体验感有待提升。
四、新乡市文旅融合高质量发展对策建议
(一)以文化品牌为核心,打造文旅主题IP
牧野文化、诗经文化、箜篌文化等为新乡市品牌文化。新乡作为牧野之战的发生地,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可通过多维度策略,打造以牧野大战为主题的文旅融合项目,实现历史遗产活化与产业创新的深度融合,以同盟山为核心,打造“牧野之战国家文化公园”,整合武王庙、诸侯饮马池、太公校阅台等遗迹,通过全息投影、AR 技术复原战场场景,重现“牧野之战”誓师、布阵、决战等历史节点,增强游客沉浸式体验。
(二)打造特色品牌,提升城市形象
深挖南太行旅游资源,以郭亮村绝壁长廊为地理载体,不怕牺牲的太行精神为文化内核,创新推出“太行精神”沉浸式体验项目。通过VR 全息技术复原绝壁长廊修建场景,打造“挂壁公路”红色徒步线,构建“培训 + 体验 + 文创”全链条研学体系。
(三)将“大美南太行”升级为全国性文旅IP
将南太行从区域观光目的地升级为国家级文旅 IP,最终实现南太行从“地理山脉”到“文化山脉”的价值跨越。打造 " 勇闯太行天路 "互动话题,策划 " 南太行国际山地嘉年华 " 年度盛典,联合高德、百度等导航平台推出 " 南太行自驾宝典 " 智能路线包,精准标注景观平台、补给站点、特色民宿等关键坐标。
(四)新质生产力赋能文旅融合高质量发展
以新质生产力推动文旅融合高质量发展,依托新乡大数据产业园技术优势,打造“文旅云”平台,整合八里沟景区、潞王陵等文旅资源数据,运用 AR/VR 技术构建沉浸式体验场景。通过“科技赋能—数据驱动—人才支撑—政策护航”四位一体模式,突破传统文旅资源开发瓶颈,形成“数字文化体验 + 智能旅游服务 + 创意产品消费”的新质生产力链条,为中原城市群文旅融合提供可复制范式。
(五)体旅、农文旅深度融合
新乡市获嘉县以草地滚球运动为特色,推动了体育、文化与旅游等产业的深度融合。打造沉浸式农耕体验,开发“稻米食疗康养”“中药材种植研学”等特色项目,如在新乡沿黄滩区建设“稻米文化主题公园”,结合收割节、米食工坊体验,形成“春种—夏观—秋收—冬品”全周期体验链。推广“认养农业”模式,游客可远程认养农田、定制农产品,通过直播参与种植过程,增强互动性。
参考文献
[1] 罗伯特·麦金托什,夏希肯特·格波特 . 旅游学:要素 、 实践、 基本原理 [M]. 上海 : 上海文化出版社 ,1985.
[2] 李维树 . 试论文化差异可以形成一种旅游资源──关于旅游资源和文化差异的几点思考 [J]. 旅游学刊 ,1994(04):36-39.
[3] 曹 诗 图 , 袁 本 华 . 论 文 化 与 旅 游 开 发 [J]. 经 济 地理 ,2003(03):
.
[4] 赵刚 . 集聚创新要素赋能产业升级提质增效持续增强发展后劲[J]. 延安市人民政府政报 ,2021,(11):2.
[5] 徐庆儒 . 合肥市包河区农旅融合发展模式研究 [D]. 云南农业大学 ,2023.DOI:10.
[6] 侯欣宇 , 李雪娇 . 乡村振兴背景下数字化文旅融合模式——以西部地区为例 [J]. 农村经济与科技 ,2024,35(17):139-142.
[7]Wang H ,Lu X .A Comparative Study on the Promoting Effects of Different Tourism Development Models on Rural Revitalization: Case Studies from Two Typical Villages in China[J].Sustainability,2025,17(2):714-714.
[8] 尚亚萍 , 颜璐 . 农文旅融合背景下艺术赋能乡村振兴路径研究[J]. 四川旅游学院学报 ,2025,(03):20-25.
课题支持:2024 年度新乡市政府决策研究招标课题(B240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