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理念下的初中体育教学探索
蒋雪莉
浚县实验初级中学 邮编:456250
摘要:在当前素质教育全面实施背景下,体育教学受到了人们的高度重视,促进学生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教师激发学生参与体育学练的兴趣,提高学生的体能。为了提升体育教学质量,实施多样化的体育教学已经成为必然趋势。
关键词:新课程;初中体育;教学探索
引言
初中阶段作为义务教育的后半程,相较于初中时期,学生的学习任务有所增加,学习负担也会随之加重,近年来,体育已被纳入中考范畴的学科,通常还是不被人们所重视,甚至部分学校还会允许其他学科的教师随意占用体育课堂,这一点与新课改所提倡的素质教育理念相背离。在这种情况下,新时期的初中体育教师就需要在明确体育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关键学科的基础上,顺应新课改的要求,来积极探索更有效的教学实践策略,锻炼学生身体素质的同时,帮助学生释放学习的压力,为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保驾护航。
1初中体育课程开展的作用及意义
体育课程开展的核心,一直以来都是以提高学生身体素质,引导其建立终身锻炼的意识为主。现阶段,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初中学生群体中,越来越多肥胖学生出现在我们的视野中。另外,一些调查资料还显示,初中阶段学生患糖尿病的概率在不断提升,这些问题均会影响学生的身体健康,从而导致其日后的发展受到阻碍。科学有效的锻炼,是改善该问题的关键手段。而体育课程的开展,可以针对学生因缺乏运动导致出现各种健康问题给予科学的指导,学生通过日常开展的体育项目来锻炼身体,使身体素质得到提升。而体育课程的开展,还能够让学生认识到参加体育锻炼的重要性,从而建立良好的运动意识,在后续的学习中,能够积极、持续进行体育锻炼,从而达到控制体重、强化体质、保持健康的目的。此外,体育课程对于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也有极大的帮助,不仅能够缓解学习压力,同时在参加体育训练的过程中,学生的意志力以及吃苦精神也能够得到培养,这对于学生后续的学习与成长有着极为重要的促进作用。因此,初中阶段的教学中,应用给予体育课程高度的重视,不断改进和完善教学模式,摒弃传统教学观念,使初中体育教学向更好的方向发展。
2初中体育教学问题
教学形式的单一。尽管中国展开了多次的教育改革,但现阶段的体育学科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仍然受到传统观念与方法的影响,导致教学形式存在较为严重的单一现象。目前,诸多教师的体育教学分“三步走”。第一步,教师结合教材展开体育项目的理论知识与技术要点的讲解;第二步,教师展开动作示范;第三步,学生进行模仿练习,教师进行动作纠正。千篇一律的教学形式导致教学趋于机械化、模式化,学生对于体育项目的认知也趋于片面。学生在课堂中所学到的是单一的动作技能,其对于体育项目的认知是割裂的、独立的。而这对于学生的系统化运动技能存在不利影响更遑论对体育技能与运动战术意识的培养与发展。因此,要达到体育课堂“增质”的目的,就要优化教学形式,通过多样化的教学形式让学生意识到体育课堂并非简单的“体育运动”,而是体育知识、体育运动、体育文化、体育精神等的“结合体”,让学生能积极主动地参与体育运动、了解体育知识与文化、培养体育精神。
3新课程理念下的初中体育教学策略
3.1借助多媒体来展示运动技巧
在初中体育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借助信息技术来展示一些复杂的运动技巧,让学生们跟着视频学习,跟着图片比划动作,循环渐进地开展教学,争取让学生们把每一个动作都吃透。尤其是在学习体操类运动时,它对学生们的要求更高,需要掌握的动作要领更多。这时,教师就可以积极地借助信息技术进行教学,在课堂上播放一些体操视频,让学生们先系统地看一遍,有一个大概的印象。之后,教师再把一些比较难的动作截取出来,将其进行整理归纳,增加一些文字讲解,把教学课件制作好。教师们认真地进行备课,尽量把所有的教学重难点涵盖在PPT上,帮助学生们更好地学习。就比如说在学习学校要求学习的特色健身操和课间操时,教师不能一开始就进行动作讲解,这样学生们不能很好地接受,学习效率会比较低下,反而起到相反的作用。在教学时,教师可以借助信息技术来教学,先播放完整的视频给学生们观看,让学生们对这一套体操有一个大致的了解。在此基础上,教师再让他们跟着视频中的动作进行学习,站起来比划一下每一个动作,学生们通过这样的方式来学习运动技巧,掌握好重要的、关键的、难度大的动作。总而言之,教师们积极地运用信息技术,可以让体育动作化难为易,帮助学生们更快地熟悉动作要领,掌握好运动技巧,提高学习效率,更好地进行锻炼。
3.2增强师生互动,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
在初中阶段,学生的个体意识逐渐增强,在课堂上,学生希望自己得到尊重,这不仅是教师重视学生的表现,也是教师拉近与学生的距离、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的重要方式。因此,在体育多样化教学中,教师应积极与学生进行沟通和交流,主动了解学生的想法和感受,及时收集学生的建议。这不仅能增进师生之间的互动,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还能让教师及时了解学生的实际学习需求,从而有针对性地调整自己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构建良好的教学生态。例如,在“弯道跑”的训练中,为了让学生准确掌握动作要领,教师在讲解基本知识和动作要领后,可以设置反问答的活动,让学生向教师提出问题,教师进行回答并做出动作,学生判断教师的动作正确与否。这种反向提问的活动充分尊重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能增进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与交流,加深学生对知识的印象。同时,学生在对教师的动作进行评判的时候,也能再次认清知识要点和动作要领,有助于提高教学质量。
3.3强化评价科学性:进行多样评价方式
通过多元化、科学化、系统化的评价体系能让学生产生正确的自我评价与自我认知,从而正视在“学”的过程中所面临的问题与存在的不足,对于高校体育教学有着不容小觑的影响。体育教育面向所有学生、意在提升各个体的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然而学生的身体素质、心理水平、认知能力均存在较大的差异。单一的评价难免存在“偏颇”的现象,不利于学生的个性化发展。而科学的、系统的评价体系能通过多主体、多方式的评价模式对“学”的结果与过程进行综合评价,从而助力学生达到专属于自身的体育学科“最近发展区”。
结语
综上所述,二十大中强调素质教育。在初中体育教育中,教师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不断践行二十大精神,本着“不落一人”的教育原则,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同时结合新时代的发展需求,重新设置教学目标,以初中学生的实际心理特点以及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作为教学开展的根本,在日常教学中不断创新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鼓励学生参与到体育教学活动中,进而使学生能够从中获得更全面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安宏.新课改下初中体育教学的实践探索[J].智力,2018(06):4-6.
[2]张同辉.新课改背景下的初中体育教学实践[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19(09):236-237.
[3]马俊.新课改下初中体育教学创新与实践[J].中学教学参考,2018(27):53-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