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基于微课的初中生物实验教学优化路径探析

作者

高迎霞

环县第五中学 甘肃庆阳 745700

1. 引言

实验是初中生物教学的核心载体,新课标明确要求“让学生通过实验体验科学探究过程,掌握基本实验技能”。但传统实验教学中,受限于课堂时间、设备数量、实验周期等因素,常出现“教师演示多、学生动手少”“操作讲解快、学生记不住”“长时实验难跟踪、微观过程难观察”等问题。例如“显微镜使用”实验中,教师在讲台演示时,后排学生难以看清“对光”“调焦”的细节;“种子萌发条件探究”实验需持续观察数天,课堂无法完整呈现过程。

微课作为一种聚焦单一知识点、时长5-8 分钟的短视频教学资源,可通过视频拍摄、动画模拟等形式,将实验操作细节、动态过程具象化,且支持学生反复观看、自主把控学习节奏。将微课融入初中生物实验教学,既能弥补传统教学的不足,又能契合初中生“直观思维为主、注意力持续时间较短”的认知特点。基于此,本文结合具体实验案例,探析其优化路径,为初中生物实验教学提供实践参考。

2. 基于微课的初中生物实验教学优化路径

2.1 微课辅助实验操作规范指导,降低操作失误率

初中生物实验对操作规范性要求较高,部分实验(如临时装片制作、显微镜使用)的细节失误会直接导致实验失败。传统教学中,教师口头讲解 + 单次演示的方式,难以让所有学生精准掌握操作要点。借助微课可将“操作规范”拆解为“步骤演示 + 易错提醒”,实现精准指导。

以“观察洋葱鳞片叶表皮细胞”实验为例,可制作3 个关联微课:

《临时装片制作步骤》:用特写镜头拍摄“擦 $$ 滴→撕→展→盖→染→吸”的完整过程,重点呈现“滴清水时量要适中(约1 滴)”“撕取的表皮要薄且展平(避免重叠)”“盖盖玻片时需一侧先接触液滴再缓缓放下(防止产生气泡)”等细节,比讲台演示更清晰;

《显微镜使用易错点提醒》:聚焦“取镜时一手握镜臂、一手托镜座”“对光时用低倍镜对准通光孔”“调焦时先粗准焦螺旋后细准焦螺旋(防止压坏玻片)”等易错操作,用“错误操作 + 后果演示”的对比形式(如“直接用高倍镜对光导致视野暗”)强化记忆;

《实验现象观察要点》:用镜头记录“清晰的细胞图像特征”,标注“细胞壁、细胞核”等观察重点,指导学生区分“气泡(边缘黑、中间亮)”与“细胞”的差异。

实验前让学生提前观看微课,课堂上教师只需针对学生观看后提出的疑问(如“盖盖玻片总产生气泡怎么办”)进行针对性指导,学生动手操作时的失误率显著降低。某班级实践数据显示:使用微课前,“临时装片制作”实验中“气泡过多”“细胞重叠”的失败率达 42% ;使用微课后,失败率降至 15% 。

2.2 微课动态呈现实验完整过程,突破时空限制

初中生物中有两类实验是传统教学的“难点”:一类是“长时实验”(如种子萌发、植物生长需要无机盐),需持续观察数天甚至数周,课堂无法跟踪完整过程;另一类是“微观/ 抽象实验”(如光合作用中“氧气产生”的过程、草履虫对外界刺激的反应),肉眼难以直接观察动态变化。微课可通过“时间压缩”“动画模拟”突破时空限制,让学生直观掌握实验全貌。

针对“长时实验”,可制作《实验过程时间轴微课》。例如“探究种子萌发需要适宜的温度、一定的水分和充足的空气”实验,教师可提前 3 天开始拍摄:每天固定时间记录“不同条件下(常温 + 有水、低温 + 有水、常温 + 无水)种子的变化”,将 3 天的拍摄素材压缩为 3 分钟微课,用字幕标注“第1 天:吸水膨胀”“第2 天:胚根突破种皮”“第3 天:胚芽生长”等关键节点,学生通过微课能快速对比不同条件下种子的萌发差异,比单纯看实验报告更直观。

针对“微观/ 抽象实验”,可制作《动态模拟动画微课》。例如“探究光合作用产生氧气”实验中,“水分解产生氧气”是微观过程,难以直接观察。可制作动画微课:用彩色粒子模拟“水分子在光照下分解为氢原子和氧原子”,用气泡聚集的动画展示“氧气从叶片释放”的过程,搭配文字说明“氧气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帮助学生将“实验现象”与“原理本质”关联。再如“观察草履虫对外界刺激的反应”实验,用动画模拟“草履虫避开盐粒(有害刺激)、趋向肉汁(有利刺激)”的运动轨迹,比静态图片更易理解“生物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的特征。

2.3 微课支持分层实验任务落实,兼顾个体差异

初中学生的实验基础、动手能力存在差异:基础好的学生希望完成“拓展性实验”,基础弱的学生需先掌握“基础性实验”。传统实验教学中,教师难以同时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借助微课可设计“分层实验任务包”,让学生自主选择、按需学习,实现“因材施教”。

以“探究影响酶活性的因素”(初中拓展实验)为例,可制作 3个层次的微课与任务:

基础层:《酶的基本作用微课》 + 任务“观察‘唾液淀粉酶对淀粉的消化作用’实验现象(加碘液后是否变蓝)”。微课聚焦“酶能加快反应速度”的基础概念,用简单动画演示“淀粉被分解”的过程,帮助基础弱的学生完成核心实验;

进阶层:《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微课》 + 任务“设计‘不同温度( 0C 、37% 、 100C )下唾液淀粉酶作用效果’的对比实验”。微课讲解“温度影响酶活性的原理”,用折线图展示“37℃时酶活性最高”的数据,指导学生设计实验步骤;

拓展层:《 pH 对酶活性的影响微课》 + 任务“自主探究‘酸性、中性、碱性环境下酶活性的差异’,撰写实验报告”。微课补充“pH 影响酶结构”的拓展知识,提供“实验变量控制”的思路提示,供基础好的学生挑战。

实验时,学生根据自身基础选择对应层次的微课学习,教师重点指导完成基础任务的学生,同时为拓展层学生提供“实验设计合理性”的点评。这种方式既保证了基础弱的学生“能完成、有收获”,又让基础好的学生“有挑战、能提升”,课堂参与度明显提升。某班级反馈显示:分层任务实施后,学生实验报告的完成质量差异缩小,优秀率从 28% 提升至 45% 。

3. 结论与展望

微课通过“操作规范指导精准化、实验过程呈现动态化、分层任务落实个性化”,有效弥补了传统初中生物实验教学的不足,既能降低学生操作失误率、突破时空限制,又能兼顾个体差异,对提升实验教学效率与学生科学素养具有重要价值。

未来可进一步探索“微课 + 数字化实验”的融合路径:例如将微课与“传感器实验”结合(如用温度传感器记录种子萌发时的热量变化),用微课讲解“传感器使用方法”,让学生通过数据可视化更直观理解实验原理;或鼓励学生参与微课制作(如分组拍摄“校园植物实验小技巧”微课),提升其主动探究能力。相信随着微课资源的不断丰富与应用方式的持续优化,初中生物实验教学将更具实效性与吸引力。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 . 义务教育生物学课程标准(2022 年版)[S]. 北京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2] 李明 . 微课在初中生物实验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J]. 中学生物教学 ,2021(12):45-47.

[3] 王艳 . 基于微课的初中生物实验教学优化策略 [J]. 教育信息技术 ,2020(05):38-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