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基于表现性目标的小学数学量感教学策略

作者

陈小阳

厦门市翔鹭小学 福建 厦门 361000

本文系湖里区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3年度课题《基于表现性目标的小学数学量感教学研究》(课题批准号:2023146)研究成果

摘要:小学数学量感教学,旨在帮助学生建立起对数量、形状、空间等基本概念的感知和理解。然而,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往往发现学生在量感方面的掌握程度参差不齐,教学效果不尽如人意。这其中,教学目标的设定与评价机制的完善与否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表现性目标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目标形式,强调学生在真实或模拟情境中展示其学习成果,为量感教学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向。

关键词:表现性目标;小学数学;量感教学

在小学数学教育中,量感教学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不仅构成学生数学素养的核心部分,而且是培养学生逻辑思维、空间想象等关键能力的基础。随着教育改革的推进,表现性目标在教学中的引入为量感教学带来了新的视角和挑战。特别是在《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版)》(以下简称《课标》)中,量感的培养被明确强调,被视为数学学习的基石。《课标》指出,量感是对事物数量、长度、面积、体积等属性的直观感知和把握能力,其培养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学概念,掌握数学方法,形成数学直觉,并整体提升数学核心素养。

在实施基于表现性目标的小学数学量感教学策略时,教师应充分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设计多样化的教学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亲身感知、体验和理解量的概念。同时,教师应重视培养学生的量感应用能力,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能够运用所学的量感知识,从而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表现性目标定义与特点

表现性目标,指的是学生在特定学习情境下,通过实际操作、问题解决或创造性表达等方式展现其对某一知识点或技能的理解和掌握情况的目标。在小学数学量感教学中,表现性目标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和实践性,注重学生在真实或模拟的情境中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1]。这类目标的特点包括:具体性,即目标描述清晰明确,可操作性强;情境性,即目标设定在真实或模拟的情境中,有助于学生理解数学的实际应用;以及多样性,即允许学生以多种方式达到目标,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二、小学数学量感教学表现性目标的问题现状

(一)目标设定过于笼统,缺乏针对性

当前,小学数学量感教学中存在的一个明显问题是目标设定过于笼统,缺乏针对性。很多教师在设定表现性目标时,往往只是简单地提出“培养学生的量感”或“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等较为模糊的描述,而没有具体明确学生在哪些方面、何种程度上需要达到什么样的标准。这样的目标设定不仅缺乏明确性,也难以有效地指导教学实践和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由于缺乏具体的指导和评价依据,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往往难以把握教学重点和难点,难以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活动,导致教学效果不尽如人意。

(二)目标与评价脱节,缺乏有效反馈

另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是目标与评价的脱节,即表现性目标与实际教学评价之间缺乏有效的衔接和反馈机制。在实际教学中,很多教师虽然设定了明确的表现性目标,但在实际评价时却往往偏离了这些目标,导致评价与教学目标之间出现了明显的偏差[2]。这种脱节现象不仅使得评价失去了应有的指导意义,也使得教师难以准确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难以及时调整教学策略和方法。同时,由于缺乏有效的反馈机制,学生也难以了解自己的学习进步和不足之处,难以有针对性地改进自己的学习方法和策略。

(三)问题与生活脱节,影响目标的实现

在小学数学量感教学中,很多教师往往只关注数学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训练,而忽视了将数学问题与实际生活情境相结合。这样的教学方式使得学生在面对实际问题时难以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进行解决,影响了量感能力的培养和提升。因此,教师在设定表现性目标时,应注重将数学问题与实际生活情境相结合,设计具有实际意义的问题和任务,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提高量感能力。

三、小学数学量感教学表现性目标的教学策略

(一)明确目标,注重引导

在小学数学量感教学中,明确表现性目标是提升教学效果的关键。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课程标准,制定具体、可衡量的教学目标,并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引导学生朝着目标努力[2]。通过明确目标,教师能够更有针对性地设计教学活动,学生也能够更加清晰地了解自己的学习方向,从而更有效地掌握数学量感知识。同时,教师的引导作用至关重要,他们需要通过合适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帮助学生逐步建立正确的数学量感。

例如,在教学“量一量,比一比”时,教师可以设定明确的目标:让学生能够使用测量工具准确测量物体的长度,并通过比较不同物体的长度来加深对长度概念的理解。为了达到这一目标,教师可以先引导学生回顾之前学习的长度单位,如厘米、米等,并教授学生正确使用测量工具的方法。随后,教师可以提供多个不同长度的物体,让学生分组进行测量和比较。在测量过程中,教师可以巡视指导,及时纠正学生的错误操作,并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和总结。通过这样的教学活动,学生不仅能够掌握测量和比较的技能,还能够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实现表现性目标的要求。

(二)加强实践,促进体验

实践是提升学生数学量感的重要途径。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实践教学环节的设计,让学生通过亲身实践来感知和理解数学量感知识。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测量、称重、计算等实际操作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数学量感的应用。此外,教师还可以结合生活实例,创设真实的数学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解决问题,进一步加深对数学量感的理解。通过加强实践教学,学生不仅能够提升数学量感,还能够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例如,在教学“面积”时,以“计算长方形面积”为例,教师可以准备多个不同大小的长方形纸片,并为学生提供测量工具。首先,教师引导学生复习长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即面积=长×宽。然后,学生分组进行实践活动,每组选择一个长方形纸片,使用测量工具测量其长和宽,并根据公式计算面积。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可以亲手操作,实际感受面积的概念,并加深对面积计算公式的理解。此外,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比较不同长方形纸片的面积大小,进一步巩固面积的概念。通过这样的实践活动,学生不仅能够掌握面积的计算方法,还能够培养实践能力和合作精神,实现表现性目标的要求。

(三)完善评价,及时反馈

完善的教学评价体系对于实现小学数学量感教学的表现性目标至关重要。教师应该设计科学合理的评价标准和方法,确保评价内容与教学目标相一致,能够真实反映学生的学习情况。同时,评价过程应注重学生的主体性和多元性,允许学生以多种方式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此外,及时反馈是评价的重要环节,教师应该及时向学生反馈评价结果,指出学生在数学量感方面的优点和不足,并提供具体的改进建议。通过完善评价和及时反馈,教师能够更准确地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调整教学策略,从而更有效地提升学生的数学量感。

例如,在教学“多边形的面积”时,教师可以设计一项任务,要求学生计算给定多边形的面积。在任务完成后,教师不仅要对学生的答案进行对错评价,还要对学生的解题思路和方法进行点评。比如,教师可以说:“你的计算结果是正确的,但你的解题思路稍显复杂。其实可以直接将多边形划分为几个简单的三角形或矩形进行计算,这样会更高效。”同时,教师还应鼓励学生相互评价,让他们从同伴的解答中汲取灵感,发现新的解题方法。这样的评价方式不仅关注了学生的答案正确性,还注重了学生的解题过程和思维能力,有助于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结论:基于表现性目标的小学数学量感教学策略是提高教学效果的重要途径。通过明确目标、加强实践和完善评价等策略的应用,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数量关系,提高他们的数学素养和实践能力。然而,在实际教学中仍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需要教师进一步探索和解决。因此,应继续深化教育改革,完善教学策略和评价体系,为小学数学量感教学的发展贡献智慧和力量。

参考文献:

[1]李俊. 小学数学量感培养策略探究[J]. 教育科学论坛, 2021(14):2.

[2]陈志彪. 小学数学量感培养的策略研究[J]. 新课程, 2021(34):1.

[3]张丽. 小学数学量感培养的教学策略研究[J]. 新课程, 2022(27):1.